李伟华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俄汉文化背景词所表达意象的对比与翻译
李伟华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俄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在俄汉翻译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词的处理非常重要。怎样翻译才能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原作者的意思,又不会感到太突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以文学形象中的喻体词为例,通过对俄汉文化背景词其不同现象的分析,以求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词得到圆满的处理。
词汇;文化差异;文化意象;翻译
中俄两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都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中国、俄罗斯的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和历史意识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表现,因人类生活的共性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时,又由于背景各异,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学习者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这些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语言。
1.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西方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1]。“基督教文化”常被看作西方文化的缩影,而佛教文化也被认为是汉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源。宗教作为历时最久、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人类社会现象,它与人和人的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纷繁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必然在语言中留下许多印记。例如,在词语方面,基督教说上帝(Бог),主教(архиерей),司祭(священник),复活节(Пасха)等。佛教中不说这些词,而是讲涅槃,缘,禅,十八罗汉,水陆道场等。俄汉语在谚语俗语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广泛吸收了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较大的差异性。
2.习俗差异
中俄两国语言中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各自的文化现象也是以自己的语言为基础的。中俄两国人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使用习惯,尤其在对待一些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惯说法大多含有贬义,例如:“狐朋狗友”,“狗腿子”,“狗官”,“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在俄语中狗(собака)一般用于“忠实”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如:верный,как собака。
3.地理环境差异
一个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常常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俄两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气候条件差别大,这些都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制约着文化。比如,我们在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时说“雨后春笋”,俄罗斯气候寒冷无法生长竹子,但他们由于森林多盛产蘑菇,雨后林中遍地蘑菇,所以俄罗斯人说“雨后蘑菇”(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环境的差异也是形成不同文化的重要因素。
4.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
俄汉语言中有大量成语源于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这些成语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和翻译,如“叶公好龙”,“负荆请罪”等。俄语中也有不少来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或寓言故事的成语,如:Вот тебе,бабушка,и юрьев день;Как Мамай прошёл.
中俄文化背景差异具体来说还有很多,这些各方面的不同甚至禁忌,都必然鲜明的体现在语言里。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很广泛。在双语转换过程中,不仅要分析语言词汇本身,还要分析这些词汇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根据俄汉文化背景词喻体意义分类如下:
1.完全相同
由于人类生活的相似性,俄汉词语表达中有些也比较一致,比如:время — деньги“时间就是金钱”,знания — сила“知识就是力量”,беда не 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в смутной воде ловить рыбу“浑水摸鱼”,зуб за зуб“以牙还牙”……
2.大同小异
有些意义相似,但修辞手法或形象不同。比如:汉语说“雨后春笋”,俄语说“雨后蘑菇”(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汉语说“胆小如鼠”,俄语说“胆小如兔”(Трусливый как заяц);汉语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俄语说“狐狸不吃窝边食”(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лы не ходит)……
3.相差甚远
由于思维等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差异很大。俄汉文化中,猪都有肮脏、愚蠢、邋遢的共同意义,但因克雷洛夫《Свинья под дубом》这篇寓言,猪在俄文化中有了忘恩负义的象征。柳树代表春天、忧愁、美丽少女的意义是俄汉文化中共有的,但柳树在俄国人眼里又是女人悲惨命运的象征,在中国却含有离别、避邪之意[2]。
4. 形象冲突
俄汉词汇有时使用的喻体是完全抵触的,喜鹊在汉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在民间传说中也是成人之美的瑞鸟,比如“鹊桥”之说,但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喜鹊却是“爱嚼舌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再如,猫头鹰在汉文化中是不详之鸟,而在俄罗斯文化中,猫头鹰(сова)却是智慧的象征,如:“Скульптор изваял и символ города,которым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семи веков была сова... А сова символ с большим смыслом,ведь ее,как известно,всегда ассоциировали с мудростью...”(雕塑家还塑造了城市的标志,七个世纪以来,猫头鹰一直是该城的城标……猫头鹰是寓意深长的象征,众所周知,人们总是把它与智慧联想在一起)[1]。
5.各自独有
凡文化必有其民族独特性,也就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性,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国情等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俄罗斯遍地丛生的白桦树是种非常耐寒的植物,用途很广,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人把它比作祖国、母亲、亭亭玉立的少女。白桦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家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白桦树的说法. 再如:“— Он ведь наш Кащей,за рубль-целковый удавится.”( 他呀,吝啬得出奇,是我们这儿的科谢伊,为一个卢布都能去上吊。)“Кощей”(科谢伊)是俄罗斯文化中的典型民俗形象之一,他长相干瘪、极其吝啬、心肠恶毒。我国独有的就更多了,如:“邯郸学步”,“大意失荆州”,“照葫芦画瓢”等等。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词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是文化间的接触,二者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翻译过程中,要表达相同的文化比较容易,表达不同文化就比较困难,因此,不同类型的文化背景词的翻译极为复杂,一方面要淋漓尽致的传递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读者的接受程度不断走向原汁原味,最大限度再现不同文化的特色与差异。翻译过程中随意用本民族的文化代替外民族文化,会妨碍民族间的了解,也是对外民族文化的不尊重。不同文化背景词的翻译成败,将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在此以喻体形象为例,归纳翻译方法如下:
1.直接套用法
对于上面所分析的第一类两国完全相同的文化背景词,采取套用法,直接转换成汉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如:“в смутной воде ловить рыбу”—“浑水摸鱼”,“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远亲不如近邻”,“Беда не 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
2.拿来法
俄语是一门精细的科学语言,也是一门优美、精致的艺术语言,它是俄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包含了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俄汉词语文化背景不完全吻合时,可以采用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法,在形象转换时,要注意吸收俄语中的精华,不断用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来丰富汉语的词汇。
例如:— К чему это я повёз с собой《Колокол》!— в отчаянии проговорил Костомаров. Его стали успокаивать,даже посмеивались над его испугом,но он сказал:— Ах,господа,пуганая ворона куста боится. Я по опыту убедился,как повидимому,из пустяка может человек много выстрадать. 译为:“我为什么要带走《钟声》啊!科斯托马罗夫绝望地说道。大家开始安慰他,甚至都笑他如此惊慌失措,但是他说:‘唉,各位,受惊的乌鸦连见了灌木丛也害怕。假如你们有过我那么一段经历,你们现在就不会笑我了,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实相信一个人有可能为了一件看来无所谓的事吃到许多苦头[3]。’”这里“пуганая ворона куста боится”常被转换为中国的表达方式,用“惊弓之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替代,但是这样就体会不到俄语表达的妙处了。
3.替代法
基于读者的接受水平,有些文化背景词汇的意义不能完全再现的时候,可以做些替代,力求传神达意。
例如:Мишель,ты забыл заповедь Спасителя:не мечите бисера перед свиньями,ты забыл,что всё святое в жизни должно быть тайным для профанов.(米舍尔,你忘了基督的训诫了:别对牛弹琴,你忘了,生活中一切神圣的东西必须对无知的人保密。[4]) 俄语中“метать бисер перед свиньями”的意思是“把珠子投到猪面前”,如果直译,汉语文化背景的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用“牛”代替“猪”,使用了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这样读者能够产生与原语相似的语义联想而得以理解。
同样,像汉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直译成俄语,俄罗斯人就不大明白了,若译成“С кем поведёшься,от того и наберёшься”[5],俄罗斯人就会一目了然了。
4.注释法
当翻译俄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需借助注释法来帮助读者获得正确的文化信息。例如,在俄罗斯人的婚宴上,来宾们叫“Горько! Горько!”( 苦啊!苦啊!),这是要求新郎新娘接吻,用甜蜜的亲吻来解脱生活的辛苦。这样的词如果不特别加以注释,是无法让人体会其文化用意的。
5.增译法
为了更多的保留原文所负载的民族文化语义,保留原文喻体形象,并使读者了解俄罗斯风情而不产生误解,可以在原文中增加适当的解释性词语,以表明该句话的隐含意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在非语言因素词汇的体现上更是如此。例如:“Шура подходит к Саше,щелкает пальцем себя по горлу,— Идём?”如果我们直接译为“ 舒拉走近萨沙,在下巴底部用手指弹了一下,‘走吧?’”,这样就体现不出这句话中的身势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了。在俄罗斯,шелкать пальцем по горлу (шее)这个动作,是拇指与食指先形成一个圆圈,然后用食指弹下巴底部或脖子,则表示“邀请喝酒或想要喝酒”。所以,上面的话翻译成“舒拉走近萨沙,在下巴底部用手指弹了一下,‘走,去喝点酒好吗?’”,通过增加词语对身势语进行补充说明,不仅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的行为文化特点,还使读者清楚明了语言所指。
对于俄语学习者而言,记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文化因素,使语言词汇学习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学到的语言也将是生硬的、毫无生气的。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活动、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无语言则无文化可言;而文化又为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素材和可能。不同语言之间还存在着文化意象差异,词汇所体现的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经验积累的产物,是聪明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等,丰富又生动。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真实再现原语中的文化意象,准确给出词语的隐含意义,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有效手段。
[1] 胡文仲,刘光准,黄苏华.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陆永昌. 俄汉文学翻译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叶芳来. 俄汉谚语俗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2005.
[4] 徐景益,刘春. 翻译视野中俄汉词汇的文化意象差异与整合[J].东北大学学报,2006.
[5] 胡谷明. 俄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A].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2003.
H059
A
1008-7427(2010)07-0101-02
2010-05-20
2008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