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探讨
王 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尽管历史教学中二者可结合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应从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现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
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现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近现史纲要》是全国大学本科生从2007年春季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使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懂得“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确立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想达到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尽管历史教学中二者可结合的内容方方面面,随处可以举来,但主要把握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的先哲早就告诫国人,越是太平盛世,越应时刻保持谨慎、清醒的头脑,以使人们的思想关注时代的变化,适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长远目光和前瞻意识,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养成的民族忧患精神。但明清以来,由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这样一方面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渐次递减,另一方面逐渐养成泱泱大国的自我意识,唯我独尊,妄自尊大,以至于闭关锁国,不求进取,固步自封,拒绝外国文化于国门之外,陶醉于以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状态。当鸦片战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轰击沉睡不醒的中华帝国时,整个封建统治者还没有意识到国家危难将至。但忧患意识毕竟是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民族忧患意识回归的呐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最早意识到自己“器不如人”,主张“谙夷情”,“师夷智”,是对忧患意识的切身践行;直至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甲午战败后民族危亡的加深中掀起变法运动,才开始了普遍的民族觉醒;进而孙中山作为资产革命的先行者喊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忧患意识和民族觉醒,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最终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不应忘记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发表讲话,强调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因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仍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第二,机遇意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但这并不表明近代中国从此就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只能被动地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早在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就认识到了古老中华的落伍,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这就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当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美、法两国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俄国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德国当时四分五裂、封建割据,原来的老牌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开始衰落。况且英、美、法三国在争夺殖民地的问题上也矛盾重重,这都给古老中国的变革和崛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尽管清王朝已经腐朽,外强中干,但毕竟是几千年的老大帝国,越南、朝鲜、琉球还是清王朝的依附国,对外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凭借单个要征服中国列强任何一国还没有这样的力量,一批不平等条约也不足以威胁其统治的根基。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队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和英、法、俄签订了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陷越深,中外反动力量相互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依附外国反动力量来维护其反动统治,从而失去了中国在近代独立发展、赶上时代潮流的机会。
其后,尽管洋务派官僚把“师夷之长技”付诸于实践,以图自救。但在不改变封建政体的前提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在封建顽固派和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阻挠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实际上延误了中国再次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失去了又一个机遇。恰在同一时期,1861年俄国推行农奴制改革,向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和人才,加速向资本主义过渡;1868年日本发动明治维新,打垮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资产阶级改革;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完成国家统一,加速工业革命。它们抓住英国忙于巩固已经占有的殖民地,美、法工业革命尚在进行、羽翼未丰的机遇,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一举崛起为世界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
甲午战败,国人惊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希冀推行全面的变革。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仍执迷不悟,不仅镇压了仅存抓住机遇的最后一搏,而且导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后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革命成为救国的惟一选择。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前赴后继进行了一次次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殊国情,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帝国主义的控制,中国已经失去了资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机遇。十月革命,苏俄开辟了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改变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民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会,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并和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中华民族的崛起有了希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建国后,在探索如何把一个落后的中国改变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失去了10年宝贵的发展机遇。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后,邓小平特别强调全党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历史机遇,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要迎头赶上并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一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从此抓住机遇,时不我待,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第三,现代意识。中国近代的落后还表现在陈腐的思想观念、固守的文化心理和封闭的思维形态,阉割了以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接纳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意识。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把知识阶层封闭在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狭小天地,古老的中华文明使人们固步自封,“华夷之辨”优越的心理感使封建统治者排拒一切外来先进的思想文化,加上封建迷信思想对广大群众的愚弄,导致了中国士人在鸦片战争之前对世界大势的无知和老百姓普遍素质的低下。当西方工业文明在侵略者炮火的裹挟下展示在中国人面前时,被封建顽固派攻击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当洋务派把早在20年前林则徐、魏源就主张的“师夷长技”付诸实践的时候,顽固派群起而攻之。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维艰,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不扫除阻碍中国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华民族就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桎梏。但历史终究是要前进的,旧的思想观念必然被现代的思想观念所代替。鸦片战争后历经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因素的冲击,中国仁人志士的现代意识在逐步增强,从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到早期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再到戊戌维新志士的资本主义改良派,进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终于喊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才使国人比较深刻地进行了一次思想革命,旧的思想观念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所以,从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缺失,使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付出了多么深重的代价;也可以看出,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一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四,爱国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悠悠5 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奉献精神、勤奋节俭精神、互助和谐精神等。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发动或参与过侵略中国的战争,我们的国土被分割,民族遭涂炭,人民受尽了屠杀和凌辱,苦难的命运没能使中国人民甘于沉沦,中国人民抗击强暴、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帝国主义国家认识到凭借武力是无法征服中国的,因为这个民族有不可战胜的民族之魂——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牺牲精神。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勇于献身的历史;就是社会各个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失败和挫折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来振兴中华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又带领中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富民强国之梦。今天,我们的祖国已雄居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中叶我们将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前辈为救国而牺牲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父辈为建设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奉献了辛劳的汗水;我们的责任就是秉承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抢抓机遇,艰苦奋斗,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彰显了历史和现实是相结合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当代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已经过去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关键是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是真理,吸取了哪些历史智慧和经验教训。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Abstract:The aim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to mak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history and people choose the Marxism,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ocialist Road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eople’s Liber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aim,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toget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Although there are many aspects that could be combined in teaching process,it is essential to start from the suffering consciousness,opportunity awareness,modern consciousness and sou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suffering consciousness;opportunity awareness;modern consciousness;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宋孝忠)
A Discussion of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in Teaching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ANG Zhe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G423.3
A
1008—4444(2010)02—0116—03
2010-12-2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建设路经研究》(课题批准号:D/2008/01/054)
王 哲(1958—),男,河南济源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