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浅谈社会转型期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变化
陈鑫
探讨改革开放后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变化状况,特别是在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上的一系列改变。认为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青年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转型期;青年;生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消费理念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较之改革开放前,青年人获得信息、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多元化,其生活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综合看来,青年人的生活价值取向主要是在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上有了一定的改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拉开。经济生活的重大改变使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革的浪潮中迅速变化着。
第一,青年人抛弃了以往那种低效的生活节奏,普遍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昔日小农经济下那种相对封闭、缓慢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适应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人率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甚至比金钱更贵重,因为时间意味着效率,而高效则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这样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情形下,流行文化的简单、时尚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当代青年人追求效率的时尚生活方式。没有深奥含义,单单只是满足短时休闲需要的言情小说、短篇漫画等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席绢、于晴、机器猫等名字常从年轻人口中听到。
第二,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也由过去的保守、封闭变得日渐开放。伴随着流行文化长大的青年人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了先前旧体制的束缚,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具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行为活动上的表现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具体表现就有80年代初引起社会热议的牛仔裤和交谊舞。1978年国门初开,青年人就显示出了对现代生活方式大胆的追求,在许多城市中,年轻人穿起了牛仔裤、跳起了交谊舞。1981年,当《纽约时报》的驻华记者在上海街头看到年轻姑娘穿紧身的牛仔裤时,还把这件事当作奇闻发回报社。此后几十年,牛仔裤却成了年轻人热捧的时尚穿着,越来越受到喜爱,变成了很大众化的衣着。而交谊舞的兴起也是在8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里,最初对于这种搂搂抱抱的舞蹈,社会非议是很多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交谊舞也逐渐被大众接受。比起前辈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渴望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他们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己,也喜欢结交更多的朋友,因为青年人意识到了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另外,从年轻人喜欢的爱情歌曲《你到底爱不爱我》、《爱你等于爱自己》等中直白的歌词也能看出他们日益开放的恋爱方式。
对外开放后青年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广告信息的快速传递,西方文化的逐步引入,琳琅满目的各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都对消费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很大作用。当代青年以全新的充实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金钱、享受和消费等观念。他们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注重精神的追求,认为高质量的生活应该是会创造也会消费。1980年,根据“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念的演变”课题研究发现,对于“能挣会花”持赞成态度的青年还不到50%,到了1988年赞成这一观点的青年则超过了59%[1]。这说明虽然传统的消费价值观仍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容易接受新观念的青年人,其消费价值取向也有了一些变化,更加看重生活的质量、重视享受的乐趣。青年的消费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改变。
第一,在消费生活方式上,一改过去节衣缩食的消费理念,更注重当下的享受。改革开放后,各类物资日益丰富,青年人有条件拥有更多物资的使用权,这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年人的消费方式正向市场经济下的消费模式发展,昔日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方式已经过时,年轻人的消费方式正由节俭型转向享受型。在“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中,关于“就目前我国发展水平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年轻人占了56%,说明他们对未来生活品质有着较高的期待,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消费观念[2]。而青年人的消费活动也逐渐由追求消费资料的数量向追求好质量、新式样等方面发展。但是,当他们的消费行为一旦由节俭的传统取向转向过于注重享受时,容易忽略其精神和心灵的归属,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会出现偏差。
第二,青年人的消费方式更具超前性。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比以往更具超前性,尤其体现在消费上。现代青年的消费活动常常具有冲动性,不大注重消费效益,遇到包装宣传漂亮的商品,容易产生强烈的购买欲。而信用卡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青年人囊中羞涩,购买欲强的特点。发展信贷消费是我国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推出的一项金融政策,也是消费者提升其消费能力的一种方式,但过分依赖于信贷消费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反而有害于社会。90年代中后期,信贷消费在中国提出之初,青年人对诸如信用卡之类的超前消费方式既陌生又好奇。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观念在青年中已悄然滋生,信贷消费正逐步得到青年人的青睐。从很多学者做的调查中发现,高收入青年中的超前消费行为占的比例稍大,其中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日常消费占了很大比重。青年人今后关注的问题可能会从“今天的我,敢花明天的钱吗?”转向“今天的我,如何会花明天的钱?”。适度的超前消费可以帮助青年人解决积蓄不多,但在生活中又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高消费”和“过度消费”等不成熟的消费行为是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容易脱离个人的实际经济状况,造成消费之后的个人经济问题出现。
第三,青年人的精神消费比重上升。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青年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和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这使得现代青年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可能去追求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的消费活动由重物质生活向重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过渡。有学者把消费分为硬性消费和软性消费两类。软性消费可以看作是精神文化的消费,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精神消费方面,青年群体有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青年的软性需求在文化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消费中,用于购买书籍报刊和观看艺术类展览的费用逐年增多,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宣传部1999年的联合调查,青少年对参观艺术展的平均需求度为83.6%[2]。青年人越来越不满足于一些传统的休闲方式,比如看电视、电影等等。蹦迪、进电玩城、打台球、泡酒吧等在年轻人中变得普及。一些更为新颖、刺激的休闲活动,如蹦极、攀岩、飘流、潜水、野外探险也越来越受到青年的追捧。青年人的另一项重要的精神消费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旅游观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宣传部1999年关于青年文化生活的联合调查表明:青年对旅游的平均需求度为90.6%[3]。今后他们旅游的两大趋势是注重自然风光和文化品位。近年来,年轻人用在健身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日渐加大,他们更懂得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身心状态。“花钱出汗”也成为年轻人圈子中的时尚。在青年人平时的零用花费中主要是一些软性消费,这与他们的身心特点不无关系,青春期对精神追求方面的需求较大。
第四,网络消费日益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与以往不同的改变。网上购物就是在网络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拥有庞大的上网人群,而网民的平均年龄大约是27岁。大量的年轻网民对网络消费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尝试欲。网上商店虽然不及商场的实品陈列、购物气氛等,但其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购买流程正好满足了现在的青年网民足不出户一键搞定的心态。当然,网上购物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有些网上商品存在虚假信息,有些商品的资料做得不详细或是过于繁琐,使得消费者获得信息不畅。随着我国互联网管理的规范化,网上商店会更加成熟。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些年全球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几次生活方式和消费流行的变革都与当代青年这一群体的参与和推动密切相关。比如崇尚奢华品牌和高档消费的雅皮士之风,以及后来与之相反的主张节俭环保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起等等。由此可见,当代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折射着转型期社会发展的脉络。而按照经济学理论,人们的消费可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从1979年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的消费热潮可以说经历了生存型、生存享受型向享受发展型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青年人因为自身心理上的不成熟,消费趋向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年人培养社会主义的消费观:第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第二,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第三,要让他们正确平衡物质与精神消费的关系。通过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使得青年们的生活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1]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82.
[2]沈杰.青少年“时尚消费”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3]黄志坚.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八大趋势[J].青年研究,2001(4).
G641
A
1673-1999(2010)05-0154-04
陈鑫(1983-),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