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毛奇龄生平初探

2010-08-15 00:49戴文梅
关键词:人生

戴文梅

清代学者毛奇龄生平初探

戴文梅

以清初遗民毛奇龄的生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详细梳理了其人生经历的脉络,并从中选取两个重要的人生片段做典型化分析,探讨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清代;毛奇龄;生平

清代,词作为一种文体走出了元、明两代的衰颓之势,重新又再崛起,文学史上称之为清词“中兴”。在这期间,文坛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词人和词作。这些词作风格多样,反映出了词人各自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理论主张,使清代词坛流派纷纭、词论繁荣。而要清楚地梳理这一繁荣发展的脉络,则需从清初的词人词作研究入手。

在清初众多遗民词人中,毛奇龄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一方面是他在整个清代及浙江地区的威望都颇大,其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在清初学术发展上,由宋明理学向考据实学的转变,毛奇龄起过相当大的作用。而与其一百八十七卷经学著作等身的是一百九十余卷的文学著作,文学创作之多可见一斑。而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学者,他的性格行为又屡遭别人的责议,认为他“负气求新,恃才傲物,目无一切”等。笔者认为,应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地评价毛奇龄。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他生平的研究。

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以郡望称西河先生,杭州萧山人。《清史稿》有传,但没有关于他生卒年的明确记载,《清词史》、《全清词(顺康卷)》、《清名家词》等著作中的记载均是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而《毛奇龄合集·序》中对他的卒年有不同说法,认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於家。”[1]1他的卒年到底是1716年还是1713年,待考。而毋庸质疑的是他的一生见证了两个朝代的更替,同时以一己之力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过渡与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他的详细生平经历现在并无年谱可供参考,只在《清史稿》和《西河集》中有些许记载。基于其漫长丰富的人生经历,笔者截取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来探究,从中挖掘出支撑他坎坷人生的精神力量。这两个阶段分别发生在晚明清兵入侵时和清朝康熙年间。这两段经历前后相接,因果相承,使毛奇龄的人生骤然改变,深刻地影响了他整个人生的发展。

他出生于明代末年,小时候就显示出了不凡的智慧,“四岁,母口授大学即成诵”[2]481,“总角,举诸生,一月中取小试第一者,四尔。”[3]毛奇龄“自少受知华亭陈子龙”,“善诗歌、乐府、填词,贤者多爱其才。”[4]可惜他生不逢时,清兵入侵,明朝灭亡,他理想中的科举致仕之路也因战火而停滞。他一介青年儒生,既无法冲锋上战场,又无力回天,只好“哭学宫三日”。后为避山贼流寇,毛奇龄“窜身城南山”,与同乡沈七(名禹锡)、包二(名秉德)、蔡五十一仲光为四友,他们“阖土室,聚南北唐五代辽金元史暨诸书其中,纵观之。”[3]。毛奇龄虽居山中土室,仍好学不倦,从对史书的研读中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顺治三年,清兵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浙江东部苏州、杭州等地,毛奇龄的族叔毛有伦为明朝之保定伯,他以宁波兵屯之西陵,与民徒相合,名西陵军。他至萧山招毛奇龄入其军中。当时,马士英、方国安所率的方马军与西陵军相峙。毛奇龄谓保定伯:“方、马国贼也,明公为东南建义旗,何可与二贼共事?”[2]481方国安闻之大怒,欲擒获之,奇龄逃脱至龛山,一月后返西陵。此年清明节时,保定伯家人召奇龄与方士夜观天象,得知“事已矣”,明朝大势已去,均“灭烛流涕”。之后果然在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朱以海出逃时,派毛有伦保护宫眷、世子退往台州,毛有伦改道蛟关以便入海,途中被叛军张国柱截获,押往杭州。方国安带领马兵五百名、步兵七千名不战而降清[5]295。可见,毛奇龄对当时主要将领和战争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惜他的谏言不仅未被当局者采纳,反而成为了自己的罪状。此后,毛奇龄拒绝了友人南行的邀请,曰“生死命也。且行,亦何能为?”于是他“亡走山寺”,寺僧为其“屠首发”,他“衣缁,匿坑中”。清军占领江东,“戮山市之留发者”,他以佛徒而逃过一死,并返回到家中。

从一个前途光明的儒生到一个髡首衣缁的佛徒,毛奇龄的报效之志已经被战火消磨待尽。他才学一流,但仅有书生意气;他心存报国之志,却无力于扭转乾坤,于是不得已地选择了从乱世之中逃离到方外。正如归庄在《送筇在禅师之余姚序》中所言:“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才,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居家而髡缁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6]240而这种 “逃禅”[7]290的行为成为当时许多遗民的共同选择,如李雯有“相逢半缁素,相见必禅林”的诗句[8]789,归庄也有“良友飘零何处边,近闻结伴已逃禅”[9]48句。虽然遗民的这一行为也颇召争议,例如屈大均认为“慨自庚寅变乱以来,吾广州所有书院,皆毁于兵,独释氏之宫日新月盛,使吾儒有异教充塞之悲,斯道寂寥之叹。”[10]86而这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乱世之中,朝代更替,生命只有在远离人间政治伦理之外的地方才可能保全;况且,方外的世界仍有精神信仰的力量存在。因此对遗民而言,无论求生还是求心,逃禅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毛奇龄从山中寺庙回到家中,恰逢文士“踵前代积习,好为社,每社高会数千人。”[11]3067他因选录品评同郡文人王庶常(名自超)之诗而得罪怨家,怨家网罗罪名,使他无法恢复学籍。他又因“少善词赋,兼工度曲”[12]250,故“取元人无名氏所制《卖嫁》、《放偷》二遗剧,而反其事作《连厢词》,谓可正风俗,有裨名教。 ”[11]3067不料,此词被提学张君“诬谓《放偷》纵从贼也;《卖嫁》者,归命本朝不待聘而自呈其身也。狂生失志,讪上官。”由此罗织罪名,派人四处追捕毛奇龄。毛奇龄之友蔡仲光赶来报信,并让他更名换姓,亡走天涯。从此毛奇龄就以王彦(字士方)之名游历四方。在四方游走的生活状态中,毛奇龄仍不停地学习,“凡有裨于心意之学,吾学而修之;有裨于家国天下之学,吾学而修之。”[3]由此,他在学识、性格、精神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磨练。十年中,他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游历山川寺庙,结交文人高士;他不仅在经学考据研究方面颇有成就,而且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十年后,“赦屡下,而救予者日益”,清朝赦免了大批反清文人,毛奇龄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以毛奇龄之名恢复以前的廪生籍,结束了他多年的逃亡生活。康熙十七年,毛奇龄在上海任明府的官署中做客,得知自己被举荐参加博学鸿儒科的考试,曾写作 《奉辞徵檄揭子》、《再辞徵檄揭子》、《三辞徵檄揭子》这“三辞”揭子以示自己不就。两浙抚军陈公考虑到毛奇龄三辞不就,便派官吏持咨文到他家,从门中将咨文投入后径直离去。毛奇龄权衡之下,不得已参加了考试。在去京城的路上,他的心情颇为复杂,写下了《虞美人·早行口占》、《少年游·过淮城口占》(二首)等词作,词中“廿年歧路今方息,又是徵书急”、“可怜此地,曾经流浪,一十五年前”和“谁料衰年,徵车北去,羞见市中人”等句子,深切地表达出数年以来郁结在他心中的辛酸与苦痛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惶惑不安。至京城后,他与同往应试博学鸿儒科的陈维崧、朱彝尊等友人交往频繁,常一起游园饮酒,做诗词以唱和。康熙十七年九月暮,毛奇龄与陈维崧、朱彝尊、陆元辅等友人应大司马王熙之邀,同赴怡园,兹游甚欢[13]402。是年冬,毛奇龄与陈维崧诸人饮于毛际可寓,夜作《水调歌头》词以咏鹿脯。康熙十八年元月,毛奇龄与陈维崧、朱彝尊、吴雯等人饮于曹禾寓中,”毛奇龄度曲,其年(即陈维崧)吹箫和之[13]422。 五月,毛奇龄、陈维崧、朱彝尊同授翰林院检讨之职,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五年,毛奇龄因家人迁葬和自身痹疾严重而获准回归故里,朱彝尊有《送毛检讨奇龄还越》诗相赠。

毛奇龄十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使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开始。他身为遗民,曾为前朝削发为僧,又在本朝应试为官;身为文人,不被前朝官吏看重,却被本朝官吏器重。历史在他的人生中制造了戏剧化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一次次看似毁灭他的过程中却造就了他。十年后,他被清朝征召入京时,心中也曾充满了矛盾与惶惑,但最后他再次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他为官清朝,并非是其对故国毫无忠诚,而是在历尽艰辛后,他对社会历史有了坦然面对的勇气和智慧。他没有选择隐居山林或彻底出家为僧,而是对人生的生生不息充满信仰,就像他在《自为墓志铭》中所说:“予濒死屡已,幸而生。甡者,生又生也。吾生十年疡,五年兵戈者,十年奔走道路,二十年能再生乎。”凭着这种追求与信仰,他忍受住了病痛、歧视、非议、陷害等种种折磨,终使自己的人生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精彩。

[1]傅璇琮.毛奇龄合集.序[G]//毛奇龄合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2]赵尔巽,等.清史稿·毛奇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毛奇龄.自为墓志铭[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西河集(卷10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施闰章.毛子传[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学馀堂文集(卷1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顾诚.南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归庄集: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陈子龙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归庄集: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屈大均.过易庵赠庞祖如序:第2卷[M]//屈大均全集·翁山文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政协杭州市萧山区文史工作委员会.毛奇龄合集:第9分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1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西河传略(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陆勇强.陈维崧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K82-64

A

1673-1999(2010)05-0144-02

戴文梅(1982-),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400026)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2009-11-28

猜你喜欢
人生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独一无二的你
囧态人生
人生也不过一百年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