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军,张万里
自传体记忆的本土文化心理学取向研究路径
胡志军,张万里
自传体记忆是人类“活”的记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于自身发展目标以及个体同周围环境关系的期望,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我表征及文化认同。自传体记忆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对心理学本土化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考虑,通过对自传体记忆进行区域跨文化和时代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从而促进心理学的本土化,促进国民心理和谐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自传体记忆;文化;本土文化
近年来,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阵继内隐记忆研究高潮之后的又一阵巨浪。在西方,关于自传体记忆的实证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我国心理学领域对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心理学重科学轻人文,重实证轻质性的大环境影响,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也绝大多数集中于实证研究。
然而,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还受到特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对于自我经验、事件的加工和提取,同时还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传体记忆是必要且必须的。
目前,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跨中西两种文化的研究。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的研究,考察了个体自传体记忆的最早记忆年龄、记忆容量和具体性水平、内部状态语言以及自主取向和社会取向的差异。然而,基于对心理学本土化的考虑,有必要对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定位在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同时,基于我国现在所处的特殊社会转型期的考虑,还有必要研究自传体记忆在社会转型期的变化特征。
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Tulving认为,自传体记忆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情境,并和自我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属于情节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对于个人经历的过去的事件的记忆。它是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人类中心机能之一,自传体记忆根据对过去问题的解决,使个体发展并保持独特的世界观导向与追求目标。
然而,自传体记忆不同于其它的记忆系统,它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活”的记忆。自传体记忆是基于生活原型的生活时间的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文化共同期望,也可称为生活剧本。笔者认为,自传体记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于自身发展目标以及个体同周围环境关系的期望。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我表征,以及个体的文化认同。
在讨论自传体记忆同文化的关系之前,先看看文化的定义是什么?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习惯和能力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种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和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等。另外,贝塔朗菲把文化看作为“符号世界”,他认为“从作为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与同伴的符号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和其它无数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等基本方面之外,都是由符号支配的。
由上可知,文化是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氛围。它保存在人的自传体记忆之中,并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互动世代传承。文化同人类的自传体记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首先,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自传体记忆。宏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文化实践、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等影响个体的自传体记忆。由于个体自传体记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而文化又是促使个体社会化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在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也悄悄地影响着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特定的自传体记忆。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就把人与人的关系确立为统治、服从的君臣关系,并主要依靠家庭关系来形成、建立、维系和巩固,形成了把人为等级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糅为一体的宗法人伦,由此形成的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维护整体,克服自由意志。这样的文化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自传体记忆,表现为中国人的自传体记忆多从关系自我出发,更多谈及社会类别和人际关系,且包含较多的交往和互动场景。
其次,人类的自传体记忆又通过记忆共享、亲子互动、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将文化承载和传承下去。父母通过亲子互动将自己自传体记忆中整合的社会规范、道德等文化特征灌输给孩子。孩子则在这种互动中学习并内化本土文化所称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规范,从而承载了本土文化。并且,个体在以上承载和传承的过程中,内化了社会文化对于个体的期望,从而形成符合社会文化期望的自身发展目标。从这个方面来讲,自传体记忆形成也是个体认同社会文化规范的过程。
自传体记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相应差异。那么,对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就不能忽视文化差异。出于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并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笔者认为:研究中国人的自传体记忆,需要考虑中国不同区域、省域和城乡个体的自传体记忆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可以划分为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大区。不仅各大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不同,而且省市县乡区域也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差异,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相对过大的人口密度、地理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等等,使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形成了社会心理特质各异的文化圈。因此,处于这些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自传体记忆也就存在相应差异。
东、南部由于气候湿润、生存环境良好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的与此相应的社会文化特征,造就了人们细腻、含蓄、温柔的性格特征。而西北方气候干旱、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所以西、北部的人性格豪放、粗犷。因此,东、南部的人的自传体记忆在具体性水平、内部状态语言水平上要高于西、北部;另外,不同省域的人的自传体记忆也有差异,如上海人,他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时间概念强,其自传体记忆的连贯性和记忆容量也必定会相应高于其它省域。同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拥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尚自由竞争,实力至上,并且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因此,其自传体记忆较其它省域的人表现出更多的自主取向。北京人的小市民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等,使北京人同周围环境和邻里四舍交往联系紧密,造就了北京人的讲义气、热心肠、善良、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其自传体记忆的社会取向就必然高于其它省域的人。同时,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相应的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处于这两种文化结构下的个体的自传体记忆也必然存在相应的差异。在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紧密,邻里乡亲常常走家串户,人际互动质量较高。而城市人由于处在“钢筋水泥“的封锁之下,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工作关系,人际互动质量较差。因此,乡村人的自传体记忆中会涉及更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场景,较城市人有更多的社会取向;在抚养后代的过程中,城市人由于思想开放度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往往存在更多更好的亲子互动,而乡村家庭的亲子互动会明显少于城市家庭,其互动方式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必然会产生乡村儿童和城市儿童自传体记忆的言语表达和记忆叙述上的差异;城市和乡村的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别,也会造成儿童自传体记忆中最早记忆年龄的差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那么,这些变化对中国人的自传体记忆又存在什么样的变化影响呢?这也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国门打开,中国人接触到更多的外来事物,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自我独立性明显加强。另外,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在近几十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比例较以前剧烈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原有的农村经济模式和乡村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社会转型阶段的这些特征使中国人的自传体记忆的自主取向更加明显,其它的表现特征也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而变化。考虑到中国目前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及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国人心理和谐建设,有必要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心理特征(如自传体记忆)的变化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
自传体记忆不同于心理学其他研究领域,它有着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自传体记忆同文化的相互影响,起着承载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探讨自传体记忆如何受文化影响以及承载和传承特定文化,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融和并存的国家,其地域跨度大,区域文化特点多元化。基于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结合中国区域多文化特点,将自传体记忆的文化研究定位于中国本土区域文化背景下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国家,并且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阶段,对于自传体记忆的成乡二元跨文化研究和现代化进程文化纵向研究,将指导国民心理和谐建设和社会和谐建设。
[1]姜忠平,杨柳.中美跨文化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J].求索,2005(3).
[2]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杨启光.文化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海钟.中国区域心理学发微[J].甘肃理论学刊,2008(1).
[5]张海钟.文化类型论与中国区域文化心理类型解析[EB/OL].http://blog.sina.com.cn/Zhanghaizhongboke.
[6]周明洁,张建新.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与中国人群体人格变化模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7]张镇,张建新.自我、文化与记忆: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2).
[8]Conway M A,Wang Qi,Hanyu K,et al.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AutobiographicalMemory [J].Journal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5(6).
[9]Dorthe Berntsen David C.Rubin.Cultural life scripts structure recall from autobiographical memory[J].Memory&Cognition,2004(3).
[10]Han JJ,Leichtman MD,Wang Qi.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Korean,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4).
[11]Tulving E.Elements of episodic memory [M].New York:Oxford Univerity,1983:146.
G112
A
1673-1999(2010)05-0141-03
胡志军(1984-),男,湖南慈利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教育学院心理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张万里(1986-),女,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