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萍
中文戏剧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兼析巴恩斯译《日出》
沈碧萍
在现代翻译中,各种类型的文学翻译都深受文化差异的制约而难以完全体现其内在思想,对有深厚文化根基和浓重文化特色的中国戏剧,则更是翻译上的一个难点。在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巴恩斯的《日出》译本中一些主要文化因素的翻译,总结了文化因素处理的主要策略。
戏剧翻译;文化因素;策略;《日出》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外翻译家更多地研究文学其他形式的翻译,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对戏剧翻译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戏剧语言的具体特点或者是一些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上。
“文化”是戏剧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正如王佐良所指出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源语文化能否在目的语中准确传达直接关系戏剧文化内容以及艺术内涵的再现,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戏剧演出的成功。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形式,又有其独特性。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剧院的观众,而不是文学翻译所服务的文本读者,以舞台表演为原则的戏剧翻译所强调的也正是观众的感受,所以让观众容易理解,一听就懂是译者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若能使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戏剧翻译。这也说明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评价中的积极意义。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译论家汉斯-威密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
戏剧翻译是翻译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同其它的翻译行为一样能够架起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戏剧翻译的交际目的在整个戏剧翻译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戏剧翻译中,只有对翻译目的进行明确的界定,充分认识到戏剧翻译是为剧院的观众服务的,译者才能应付戏剧翻译中存在的矛盾,以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剧本的翻译。
《日出》作为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文学界的广为关注,对其中文剧本的创作意图、手法等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入。但是,笔者在资料查询和收集过程中发现鲜有学者对巴恩斯《日出》剧本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更不用说对其英译本在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的研究。笔者对《日出》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名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名字所代表的特点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翻译者在翻译名字时要特别注意名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日出》作为一部戏剧不断被搬上国内外的戏剧舞台。为了使外国观众能够容易地记住戏剧中的人物,在翻译名字时译者要特别注意姓名的翻译技巧。如:(1)胡四。在剧本中翻译成中文拼音HUSI,而不是Forth-born Hu。巴恩斯的翻译充分考虑到戏剧翻译的目的——为表演服务。因为在剧本中作者没有清楚告知胡四是不是家里的老四,而且他的社会地位也不需要在剧本中有进一步的解释,所以HUSI这样翻译简洁明了,能同时为演员和观众接受并记住。(2)小东西。翻译成the shrimp而不是the little thing。巴恩斯选用shrimp一词是充分考虑到这个词的一个非常用的意思,是一种幽默并且贬义的用法,表示微不足道,个子小的人。这样的翻译把人物的名字和她在剧本中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小东西是一个倍受蹂躏最后惨死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
(二)俗语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歇后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俗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炼着许多有着典型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俗语翻译是文化翻译中的难点之一,下面看看巴恩斯是如何处理《日出》中的俗语翻译的。如:(1)达生:竹均,你已经忘了你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还是个书香门第的小姐。 (DASHENG:Zhujun,you’re forgotten you’ve had an education,that you’re a young lade from an intellectual family)“书香门第”在中文里是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了解了该成语的内在含义,译者并非采取直译的手法,而是用意译的手法来翻译,使目的语观众易于理解。(2)潘月亭:哼!“请神容易送神难”。用这个招牌把他们赶走了倒容易,回头见着金八,我们说不定就有乱子, 出麻烦。 (PAN:No,Humph! “Its’easier to raise the Devil than to send him away.”It’s easy enough to get rid of them with a piece of bluff like that,but the next time we run into Mr.Jin there’s going to be hell to pay,as likely as not.)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有些原来陌生的文化意象已经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可以直接翻译。在这个俗语的翻译上巴恩斯使用的就是直译的手法,直截了当,达到了翻译的最佳效果。
(三)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包含了某种最直接的文化认同,它体现了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甚至伦理规范等。《日出》作为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话剧,人物的对话中包含了很多的方言,在分析《日出》英译本的文化因素处理时,这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如:(1)王福生:……你到处装孙子,要找事,你当我不知道,不认识你?(FUSHENG:……You are going round everywhere pretending to be something you’re not and trying to get a job.You think I don’t know all about it?Think I don’t know you?)“装孙子”可以指奉承别人时的嘴脸,多数都是指有事求人家办或下级向上级溜须拍马时让人厌恶的表情与话语。也可以表示他人知道却装作不知道。或是方言的一种用法表示装可怜相。在剧本中是黄省三到旅馆找潘经理不要解雇他时,被王福升碰到辱骂他时说的话。“装孙子”这里表示装可怜相,翻译成“pretending to be something you’re not”,显然不符合剧本的意思,“pretend to be pitiable”应该是更加适合的翻译。(2)再看对“破鞋”一词的翻译。“破鞋”是方言指的是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而在《日出》的英译本中直译成“an old cast-off shoe”,这显然和文中的原意不符。这种翻译的偏失是译者对源语文化误解所造成,势必会导致目的语观众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偏差。笔者认为“Loose Woman”是更加适合的翻译。
(四)社会和物质文化内容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和物质文化在戏剧翻译中要遵循相关文化翻译的所有准则。《日出》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和物质文化,所以对其中社会和物质文化内容的翻译值得探讨。如:(1)陈白露:……你昨天找我原来是要给我说媒,要我嫁人啊?……(BAILU:……oh,I see,you mean the reason you came and looked me up yesterday was that you were bringing me an offer of marriage for someone.)“说媒”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就是通过媒人从中说合,让男女双方共结秦晋之好。剧本中的翻译“bring me an offer of marriage for someone” 能够充分地传达说媒的意思而且翻译得通俗易懂,适合舞台表演这个目的。(2)翠喜:不都交柜,掌班的印子钱一天就一块,你给?(CUIXI:Why not?The boss must have one dollar a day,you know.N.a kind of usury,the borrower shall pay the loan to the lender in stages,each payment will be sealed as evidence.)印子钱是清朝时期高利贷中的一种形式,放债人以高利发放贷款,本息到期一起计算,借款人必须分次归还,每次归还都要在折子上盖一印记,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 “印子钱”。如果翻译中要充分解释印子钱定就要花费不少的篇幅,巴恩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省略法,虽然未能向目的语观众传达印子钱是中国特有东西,但是能够满足舞台表演这一目的。省略的译法虽与源语有偏差但能够表达该句台词的大体意思。
在戏剧翻译中,如果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着与源语文化话对等的文化现象,那么,对于译者来说很容易翻译得对等,可以选用直译的方式。而如果两种语言中不存在这样的文化对等关系,最好的方式是舍弃目的语观众难以理解的文化意向保留源语文化中的最基本内涵。特别是在剧院,观众要对演员的台词做出迅速的反映,根本没有时间去参看剧本的脚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戏剧中的文化因素时要力求做到的是内容和信息上传达的准确,并非是形式上的一致。当然,以此为目的的戏剧文化因素翻译难免有时会丧失源语所呈现的文化魅力,这时选用的翻译方式可以是归化法、意象转化法、省略法等。
通过上述分析,译者想把一部中文戏剧剧本成功地翻译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英文剧本,正确处理文化因素是非常关键的。源语文化意思的充分传达是整个戏剧英译中正确选择翻译策略的指挥棒。在翻译中,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忽略会导致目的语读者和观众的误解。
[1]Bassnett,S&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1990
[2]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G]//London:Rutledge,1992.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UK:St.Jerome Publishing,1997.
[6]曹禺.日出[M].巴恩斯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兰.论戏剧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H059
A
1673-1999(2010)05-0135-03
沈碧萍(1980-),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讲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戏剧翻译。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