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蕾
(丽水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如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
何 蕾
(丽水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育教育在专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此,必须对传统体育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对策是:运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重视实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职前“教学效能感”培养,坚定学生的角色信念,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自信心.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再以传统的模式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建立正确的体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探索新时期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单一性,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高师体育教育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造成高师体教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个性特色上“千人一面”,难以谈得上创造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师体教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沿着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定位上囿于一种“专业行业对口”的狭窄意识,把培养“窄深型”的体育教师作为培养目标.此种模式的特征是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一切围绕专业运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忽视学科交叉、忽视人文知识的价值取向,同时不注意实践环节的教学.这些都造成学生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现象.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学生在质量水平、个性特色、整体素质方面与21世纪对体教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人才培养有待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启发式、研讨式、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纳入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和练习时的启发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教学.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量现代科学知识进入课程,这就要求解决好知识不断增加而学时不能增加或减少的矛盾,传统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怎样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满足不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采用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实践式、自学式、第二课堂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多形式、多层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可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信息量,达到高水平的资源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学生学好了基础课,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上有了宽厚的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才有后劲.其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引起众多教育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当今社会变革加剧,科技发展加速,知识更新加快,如果仍按传统培养人才观,不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难以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再次,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的教育,因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点.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还要特别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是十分有益的.最后,要重视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求生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本专业师资力量、特点和未来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建立和优化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应用学科的适应性、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性[1],提倡课程的模块化,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注意符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即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使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所联系,有所不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整合、提炼、编制和改建,从而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领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3.1 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教育
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拓宽专业面的基础,也是培养通才的基本条件.调整基础知识结构,改变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层次结构,改变过去基础理论窄、自然科学类薄弱、政治思想课程偏重的现状.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3.2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在课程结构的改进中,打破以往我国把教育类课程归属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范畴的传统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将教育类课程单列,作为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获取教师资格证.课程改革的内容可以从强化教育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又称创构通识课程)及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入手.专业基础课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2],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总体趋势是在压缩课程总学时的情况下,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大选修课的比重;提高学科学时,降低术科学时;规范限选课,扩大任选课.改变我国以减少技术课程门数而不降低技术课程学分的做法,借鉴国外体育院校减少每门技术课程的学分或学时的做法,从而保证课程开设的门数.特别是当前先进国家高等院校的课程已经朝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这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理论技术课程门数少但单课学分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精简教材内容,扩大教材自学比重,是当前体育课程设置和制定教学计划应该重视的问题.
2.3.3 增加课程论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课程意识
由于课程管理政策的原因,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以来不肩负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使命,处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为此,建议单独开设体育课程论或是公共教育学中加强课程理论部分,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了解国内外课程发展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本质观、课程类型观、课程管理观和教材观,懂得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课程开发技能.与此同时,将课程开发纳入体育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教育实习时尤其要鼓励学生参与所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3.4 加强课程管理,建立特色课程
由于课程门数的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课程管理也相应要跟上,对课程开发、课程选择、课程评估及课程实施等环节要加强管理.课程编制的目标必须是知识的整合,这就要求开课教师的素质必须足以保证所开课程的质量,课程理论研究要有创新,克服“因师设课”或“因师不设课”.特别是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健康第一”,关注学生的三维健康,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重视隐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今后从师的师德教育及爱岗敬业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克服唯技术教学.同时,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建设校本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特色、创新型人才.
改革与加强实践环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为主.当前的教育实习在目标上被窄化为教学实习,缺乏相应的指导支持,时间也过于短暂,实习评价缺少可赖以操作的规范.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平均为8.3周,占总学时量的&3%,最高为20周,最低为6周,实习形式主要有定点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以及实习与培训双轨同步实习四种,其中采用定点集中实习的占75.6%.调查还显示,超过50%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认为目前的教育实习应当改进,59.6%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方式不满意,认为急需改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目前的实习存在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时间短且集中,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学生往往刚对实习把握路子就被召回学校,无法通过实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检验,无法使实习生形成正式教师角色的意识;其次是实习形式单一,实习着重于对体育指导教师的模仿与从属,而不是调查、思考和解决新问题,其教育实习的临床经验通常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而很少建立在大学学习中强调的一般原理和理论之上;再次是没有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另外,实习生对实习班级学生的管理大都“亲热化”,与学校教师的严格管理形成反差,导致实习结束后实习班级的学生对实习教师的留恋,不利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而且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实习生在体育教育教学技艺、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比起前些年的学生有明显的差距,考虑到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中小学对师范生实习不热心、不欢迎.
体育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扮演体育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成功的教学除了受学校、目标、课程、教法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师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
教师教学效能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因此,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应是专业教育的一个新的视野.自信心是学生自我价值的表达,它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核心.但自信心来源于学生的内在的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心理教育.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意识方面入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准确地正视自己、适时地检查、反思自己,适度地赞赏自己,形成较强的教学信念定势.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素质内涵的核心,教育、启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本质特点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的角色信念,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自信心,对于提高学生职前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超英.试论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准及实现途径[J].浙江体育科技,1999,21(6):18.
〔2〕于振峰,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13(3):69.
G807.4
A
1673-260X(2010)01-0141-03
丽水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基金资助(06J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