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刘红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致使一些大学生因教育缺失心理健康出现障碍.利用正确路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20多年,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可以说这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和谐
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从课堂教育上看,一些高校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规范管理.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有着良好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和谐,致使一些大学生因教育缺失心理健康出现障碍.
2.1 自我认知障碍
有些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主要包括:①自傲.②自卑.③虚荣.
2.2 情绪障碍
有些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造成情绪障碍.主要包括:①烦恼.②焦虑.③抑郁.④暴躁.⑤冷漠.
2.3 人际障碍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主要包括:①自我中心.②心理不相容.③羞怯.
2.4 学习障碍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或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
除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作用、配备高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外,还有下列路径:
3.1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课程或选修课程、讲座、报告会等.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3.2 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每学期研究分析一次大学生心理状况,部署一次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学校各部门、各系院的负责人及班主任、辅导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努力营造人人关爱学生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3.3 尊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企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尊重是在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情感的态度.尊重主体,就是平等,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同大学生促膝交谈.亲情、热情加诚意,才可以形成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这样大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教师要时刻以尊重人的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大学生,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人格,承认各自的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合理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相处,改变那种以“教育者”自居、“我说你听”的简单作法.学校里的教育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唯有尊重,才能信服于学生.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感情、同大学生平等相处时,大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全身心来接受教师的教诲.
只有用感情的春风启拂人的心灵,才能用思考的雨露去滋润人的心田.真挚的感情是沟通学生思想的“桥梁”;是促使学生思想转化的“催化剂”;是激励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要抓住学生内在心理的症结,在平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说理.教育要真诚,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学生心理实际,不回避现实心理问题,找准问题症结,用心掌握时机和火候,生动实际地讲道理.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3.4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5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3.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和教育学生.
3.7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3.8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3.9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影响青年学生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3.10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3-16.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教社政厅[2002]3号.〔3〕叶弈乾,等.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7.
G479
A
1673-260X(2010)05-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