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辉
(广州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杜亚辉
(广州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甚至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这些压力来自于学习、就业、精神贫乏等方面,可以从专业调整、强化教师育人职责、保持教育质量、丰富精神生活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心理健康;压力;精神生活
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就已经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0.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具体地显示出: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1]2004年马加爵案震惊全国,2004年7月12日新华网报道,近几年武汉地区高校每年有400多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无法完成学业,精神障碍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的首要原因;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个月时间先后有4起大学生自杀;2006年2月份,广州某高校一周内三位大学生先后自杀.
已经发生的不幸令我们扼腕叹息,而仍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更让我们忧心忡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呢?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恋爱挫折、家庭困难、亲情匮乏、缺少友情、求职择业、环境不适、生理缺陷以及心理疾病、神经病症等等,这一切都在表征着一个关键词:压力,即使是心理疾病与神经病症也可能是压力所致.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贪腐与拜金之风,社会竞争激烈而我们的考试与教育总教他们如何做第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矛盾、就业与前途的焦虑迷惘,使得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下面来挖掘一下压力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他们是“天之骄子”.虽然从1978年到现在大学规模与毛入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广东省200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5.6%,但是这也意味着10个适龄读大学的青年中只有两三个可以读大学,因此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同时,考虑到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城市间录取比例的倾斜(如基于资源及录取比例北京毛入学率已达50%),考入大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实属不易与不多.2009年1月,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他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10年前他已在中山大学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只会更多.”有人形容农村孩子读书是“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而之所以如此多的人还要选择坚持读书是因为读大学就是“跳龙门”,是向上流动和改变身份与家庭命运的唯一选择,因此这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大学里无疑天然地承受着较城市学生更大的压力,在城市环境中,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有意或无意对比中,他们的自尊与敏感时常会被刺痛,长时间地积累可能导致严重心理问题.即使是城市学生也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上大学,城市的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父辈们读过大学的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没有读过大学的希望孩子能助自己圆了这个梦,这使大学生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重担,家庭的、社会的、师长的期待让他们感到压力.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大幅提升,伴之而来是就业困难,据广东省教育部门2009年7月20日统计,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率达75.5%,高于全国68%的水平.就业严峻不仅存在本科生中,研究生也同样不容乐观,甚至一度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2006年,清华大学一研究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抑郁自杀.就业焦虑不仅出现在毕业生身上,不少刚上大一的学生就对就业前景感到焦虑,有人通过加倍努力的学习希望凭借优异的成绩在求职中胜出,有人选择了考研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技压群雄,也有人自暴自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聊以度日.
三、学习的压力.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奖学金以不负众望,亦有从大一即立志考研者更为发愤图强,对他们而言学习就是一切,取得好成绩也成为他们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理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在高考录取中部分学生为调剂录取且在现行学籍体制下调换专业难度极大,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极不适应而不得不读,学习倦怠、学习障碍直接造成学业落后,补考、留级、拿不到学位证等成为他们的压力来源.
四、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贫瘠.精神世界贫乏与压力形成有何关系?精神世界的凝滞导致压力无法化解,积郁的情绪时常以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而精神世界才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笔者担任辅导员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发现学生除了上课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电脑前面度过,当然电脑可以用来做编程、交流、阅读、做作业等很多事情,但是更多的时间他们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电视,有学生感叹电脑的“便捷”时说即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也不用开口说,直接网上聊天.网络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变化.人与人面对面情感交流的现实感、亲切感、心领神会、同声相应是虚拟的网络交流无法取代的,长期的虚拟交流让大学生情感世界萎缩.网络时间挤占了阅读、艺术熏陶、体育运动时间,而阅读恰恰是汲取精神营养的最重要途径,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鉴赏实践活动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亦多改在网上“运动”.大学生文化缺氧使得他们往往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渲泄而不知抒怀,只知歇斯底里不知平心静气,只知“自强不息”不知“厚德载物”,只知“过把瘾就死”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知“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而不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只知漫画而不知有国画,只知有韩剧而不知有戏剧,只知有电影而不知有皮影,只知有大学而不知有《大学》,只知李泽楷而不知李泽厚!精神世界的单薄使他们遇到压力手足无措,使他们的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弱化,心灵在不安中躁动,极端者则“杀身成仁”以谢天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呢?
一、给予学生专业选择自由.高考专业志愿的选择多是在师长指导下进行,对专业的深入认识必须经历亲身学习.国外的通才教育是良好借鉴,大学生跨专业的学习使得个人兴趣才能得以发挥,减少心理压力,而且文理兼修使得心理调节能力更强,真正的专业研究应是研究生期间的任务.所谓的“冷、热门专业”是需要通过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配套改革进行调节,举例来说,如中文、数学、历史这些基础性学科,似乎是“冷门”,但是这些学科恰恰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以及支撑工商管理、经济学等热门专业的基础,教育资源应加强对其投入而不是相反.专业问题直接与就业问题纠结在一起让不少大学生困惑,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的专业被人们视为“热门专业”,这一概念在他们读高中时就已经形成,当他们认为所读专业为“冷门专业”时就妄自菲薄,以为前途无望,加之“读书无用论”之雾浓被华林,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在呼吸领会之间颓唐放任自己.教育不能市场化,专业亦不能市场化,基础性的“冷门”专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让学习这些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看到发展前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二、强化教师育人职责.韩愈认为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过去亦曾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教学生做人.学生有心理压力向老师倾诉,前提是师生间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但是目前大学里师生关系并不密切,甚至可以说有些生疏,教师科研任务繁重,讲完课即行色匆匆离去,学生难得有机会与老师交流,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可能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经常举行师生交流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如户外活动、主题班会、共同进餐,老师不仅言传更以身教,这样也能更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二是要改革教师考评体系,高校里对教师的考核以学术研究为主没有错,但是不应单一注重学术研究,师生关系、学生评价同样应纳入考评体系中并提高这一测评效果比重,提高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积极性.
三、丰富精神生活,缓解心理压力.首先要从网络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只会让人自闭,而音乐、美术、阅读、体育锻炼则会充实精神生活,增加调节能力.有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调适不良情绪及培养健康感情,消除人际障碍,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可以在学校开设音乐治疗课程,建立音乐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想出很多办法救国,如实业救国,革命求国,教育救国,但是教育部长蔡元培大声疾呼“美育代宗教”以救国,美育不单是指绘画,但是对美术品的鉴赏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通过历史认识世界、通过看报了解世界,但是真切地感性地感受这个世界就要去美术馆欣赏美术品,美术作品“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3],其陶冶情性功能是文字无法达到的.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经常锻炼的人群心理承压水平比一般人更高,保持旺盛的精力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与重大压力,使得身心健康协调发展.[4]阅读可以使人变得宁静,减少浮躁,更能改变习性,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之作,避免大学生流于浅俗与误导.
四、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就业难与大学生是否一开始就具备就业危机意识关系并不大,高校的扩招稀释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不能够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是原因之一,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较为低端,[5]无法吸纳高素质的大学生,有屠龙之技无屠龙之刀,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中国的大学生比例并没有美国等国家高却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形成是长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在初高中乃至小学就埋下了种子,“心之官则思”,思不通则郁积成疾,古代教育给我们一点儿启示,《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德育是第一位的,而德育并不等于政治教育,德育是更为宽广的概念,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传统型态的文人,往往熟稔中国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儒家文化讲修齐治平,可以说是一种进取入世路向;道家文化讲清静无为,可以说是一种“无待”的中立路向;佛家文化讲四大皆空,可以说是一种出世路向;故当他们遇到人生变故之时,出处进退都有余地,而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多亦懵懂,更遑论释道.那么“向古人借智慧”能够让他们更多地思考人生的价值,让心灵更加丰润坚实,让心理更加健康坚强!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
〔2〕史琼.音乐疗法及其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丹青.退步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4〕柴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郎咸平.从产业链分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http://view. news.qq.com/a/20080723/000001.htm.
G444
A
1673-260X(2010)05-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