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改改
(吕梁学院 公外部,山西 离石 033000)
从朱丽叶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吕改改
(吕梁学院 公外部,山西 离石 033000)
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朱丽叶在剧中的形象,从被牺牲的羔羊、勇敢的战士、心灵的启示者和精神的慰藉者这四个方面展开,从而揭示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莎士比亚;女性形象;压抑;抗争;女性观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这是英国诗人本·琼生在莎士比亚去世后给他写的题词。确实,世界人民从未停止过对他的尊敬,他以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及2篇叙事诗奠定了其文学地位。其戏剧也历来被认为是西方乃至全世界文明艺术宝库的一座高峰,莎士比亚研究也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128位是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化宝库的最杰出的贡献,莎剧中的人物也因其生动、逼真、深刻、典型而成为莎学家们最感兴趣并乐于研究的对象。”[1]女性人物更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朱丽叶的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女性牺牲是一个人们较为熟悉的主题,不断重复出现于西方文化中。Boose和Flower也曾说女性牺牲的一个功能就是父亲牺牲女儿以巩固其社会利益。确实,在莎剧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李尔王》。本文只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下面简称《罗》)。
在《罗》剧中,卡普莱特为了巩固其家族利益,不顾女儿的愿望,让她与帕里斯成婚,最终酿成了悲剧。其实,在刚出场时,卡普莱特给人的印象并不是粗鲁专制而是“和蔼可亲”。在一开始处理和朱丽叶的追求者帕里斯的关系时,卡普莱普是“一个心胸开阔、开明并和蔼可亲的好父亲”,[2]他对帕里斯说:“我是否同意要看她自己肯不肯,如果她同意,凡是她选中的,我自然也没有什么异议。”[3]当宿仇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混进卡普莱特家的宴会场时,他并没有把其轰出去,卡普莱特再一次表现了他的开明和通情达理。然而,这种仁慈和蔼的态度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事实上,卡普莱特是一位十足的利己主义者、伪善者和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所谓的开明,不过是一层遮羞布而已。这在他后来对朱丽叶的态度中完全暴露了出来。面对帕里斯再一次求婚,他丝毫不顾女儿的感受,恣意行使着封建家长的权利,他说:“我愿大胆的奉献我的孩子的情爱:我想她是会完全听从我的;我毫不怀疑。”于是擅作主张定于星期四结婚。这个伊丽莎白时代具有父权思想的父亲欲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唯一的女儿“一个急促的快乐的日子”,并断言这会给女儿带来无尽的幸福。然而,朱丽叶拒绝接受父亲的想法。于是,卡普莱特大发雷霆,认为这侵犯了他作为父亲的权利,并进一步加强了其封建家长的淫威,大骂:“你该死,你这小贱人!不孝顺的东西!我告诉你说,星期四到教堂去,否则永远不要见我的面,不用说话,不用作答,不要对我回嘴;我的手指正在发痒;……太太,我们当初福命太薄,上帝只给了我们这一个孩子;现在我看出这一个也是太多了。”“我永远不会再认你的,我所有的财产也永远不会让你分享……我绝不反悔。”这些话都表明他要对女儿进行绝对的控制。由此,卡普莱特专制、利己、伪善、自我中心的性格已经完全暴露了出来,已经完全背离了他当初“我是否同意要看她自己肯不肯”的说法。任凭朱丽叶如何哀求,卡普莱特都无动于衷,不给她一点做人的尊严。可以看出,在男权体制下的女性是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理想的。“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复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被扭曲的天性,发扬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这表现为: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护佑万物的女性理论,充满感性与温情的女性思维”。[4]然而,在这种强大的父权制下,朱丽叶注定是牺牲品。尽管她一再努力抗争,秘密结婚,墓穴假死,都最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成为父权制下可怜但却很可爱的羔羊。由此看出,为了个人及家族利益得到巩固,卡普莱特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强迫其嫁给贵族绅士帕里斯,最终导致了朱丽叶的惨死。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莎士比亚在其剧中刻画了一些被忽视、被压抑但却一直努力抗争着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它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她们的行为却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罗》剧中,朱丽叶富有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顾家族宿仇,大胆反抗父权制及封建婚姻。在与罗密欧邂逅后,朱丽叶就明白,“Imustlove.”。当她得知罗密欧是家族仇人的儿子后,她仍然一往情深地爱着罗密欧,“我不再是卡普莱特家的人了。”这都表明了她追求爱情的坚强决心。因此,尽管两个年轻人的爱情遭遇了重重阻碍,但她对罗密欧强烈的感情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之后提伯尔特被罗密欧误杀,她仍然坚信罗密欧并对乳母说:“他是我的丈夫,我能说他的坏话么?”相反,面对罗密欧的被放逐,乳母态度的改变以及父亲的逼迫,朱丽叶态度更加坚定,先是反抗,而后是假装顺从,最后是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饮“鸩”假死拒婚,被埋于墓穴,在那里,那死亡和漫漫长夜的阴森恐怖,那墓中到处堆积的祖先的白骨以及入土未久的正在腐烂的提伯尔特的尸体……这一切对于一个13岁的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实际上,这是她作为女性对男权世界女性模式的一种颠覆、一种反抗和抵制。[5]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她才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又好像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迸射出来,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6]
确实,爱情的力量使朱丽叶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经受了人生最严峻的考验来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和权利。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封建父权制以及封建婚姻的抗争,以宝贵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扣人心弦的绝唱,谱写了一曲青春和爱情的生命之歌。在这个意义上讲,朱丽叶堪称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的勇敢的战士。
莎士比亚作品一个突出主题就是爱超越了死亡。莎士比亚强化悲剧冲突,并将其提升到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和中世纪封建仇恨的斗争中,使爱情悲剧变成时代悲剧,藉此,高度赞扬了女性为追求自己的权利而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人文主义理想及对新生活的期望。
莎士比亚生活在新旧思想交锋的文艺复兴时期,黑暗的封建制度即将崩溃,人文主义思想初见光芒,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口号激励着人们同旧的思想作斗争。朱丽叶就是剧作家思想的代表,是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她大胆追求自己的真爱,不管对方是不是家族宿仇的儿子,她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爱情,勇敢地和代表封建思想的自私、顽固、虚伪、冷酷的封建家长作斗争。虽然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但是她的无畏的精神、坚决的态度却动摇了封建地狱的大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古典悲剧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启迪人物的心灵。因此,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的震感并给予人们心灵上和思想上的启迪。[7]很显然,就朱丽叶本身来说,她就是一位心灵上、思想上的启迪者。她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封建制度仍旧很顽固的时期是大逆不道的。她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由于父亲的专制,一对年轻人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在此事件中,不知朱丽叶是否得到启示(她已经不幸失去生命),但是他的父亲确实是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了启迪。在最后一幕,卡普莱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蒙太古握手言和,并为这对恋人塑了金像,永远纪念他们。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卡普莱特自己也说:“对于我们的仇恨这真是微不足道的赎罪!”事实上,卡普莱特的自私、自我为中心及其父权意识一直控制着他的意识,他想成为家中最高权利的代言人的欲望超越了他对女儿的关心,实际上他已成为被权利异化的“人”,他那本来善良的天性已经被欲望扭曲了。女儿的死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恐慌、震撼与启迪,使得父亲为之后悔,并使他对人生和女性有了新的看法,从而使宿怨得以解决。
世界的和谐取决于两性之间的和谐,在父权世界中男性主管着外面的大世界,女性则精心经营着家中的小世界。小世界是男性疲惫时的港湾,同时也给予男性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所以没有女性的男性世界是孤独的,凄凉的。
女儿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当然也应该是父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剧中,在朱丽叶喝药假死之后,卡普莱特以为女儿真的死了,于是大哭:“啊孩子!是我的灵魂!你是死了!死了!哎呀,我的孩子死了;我的快乐也和我的孩子一齐埋葬了!”可以看出,卡普莱特的感情并不是完全虚假,有很大程度是来自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他把女儿视为自己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女儿的死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故事最后,当两个年轻人真的死了之后,自然而然地,卡普莱特与蒙太古多年积怨消除,卡普莱特握着蒙太古的手说:“这就是你给我的女儿的聘礼,我不能再多要求什么了。”自此,“早晨带来了凄凉的和平;太阳也愁得不愿露脸:去吧,再谈谈这悲惨的情形;有些要开释,有些要究办: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神伤!”公爵的话为全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伟大爱情的雕像,“只消维洛那不更改它的名称,将没有一座像能象忠贞不二的朱丽叶那座像那么富丽堂皇。”两位年轻人以生命的代价,化解了家族宿仇。由此可见,虽然朱丽叶是死了,但她的精神却影响了父亲,让他在精神上获得顿悟,获得支持,能勇敢地面对将来的生活,并因此而翻开生活新的一页。从这个意义上讲,朱丽叶是父亲精神的支持者。
莎士比亚通过刻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歌颂了女性为了自己的理想、爱情而勇于战斗的精神,也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总而言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儿能积极对父权社会作出反映,尽管会付出宝贵的生命,但她们仍旧能采取主动并大胆反抗父权制,通过她们的行动,给予了父亲极大的精神支持,同时使父亲受到启迪。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那个时代的男性作家,莎士比亚实际上是一位一直为女性争取权利而斗争的女权主义者。而“《罗》剧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就是因为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爱情和更敏感地感受爱情,从而提高我们的趣味并增加我们的力量。因为珍惜这种纯真的爱情,也就鼓舞我们去和那种破坏爱情的力量作斗争。”[8]
[1]张泗阳、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440.
[2]Deats,Sara Munson.“The Conspiracy of Silence in Shakespeare's Verona.”Sara Munson Deats and Lagretta Tallent Lenker.Youth Suicide Prevention:74.
[3]梁实秋,译.Shakespeare,W illiam.Romeo and Juliet.中英对照.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4.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4.
[5]左金梅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81.
[6]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余雅萍.死亡的关照与超越[J].安徽文学,2007,(1):24.
[8]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74-175.
An Exp loration of Shakespeare's View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Juliet
LV Gai-gai
(Lvliang University,Lishi Shanxi 033000)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Shakespeare's view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Juliet,the hero of Romeo and Juliet,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In the play Juliet turns from the sacrificial lamb,the brave warrior,the enlightener of the soul to the spiritual supporter of the father,thus revealing Shakespeare's view on women.
Shakespeare;women image;oppression;struggling;views on women
I106.3
A
1673-2014(2010)06-0038-03
2010—10—07
吕改改(1974— ),女,山西交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史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