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瑾
(常熟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以其特有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确定性占据着会计计量属性的霸主地位,其主要不足是只能反映“过去时”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期权、期货、表外融资等“现在时”或“将来时”业务。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成本计量即将寿终正寝,将很快被能够反映当前价值的近乎完美的公允价值计量所取代。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理想并不等于现实,就在人们广泛推崇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它的另外一面却扮演了引发经济泡沫、导致金融危机的不良角色。
公允价值最早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研究公告中提出的。该公告指出:以非货币交换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其放弃或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价。但对公允价值本质的认识,至今各国会计准则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1]5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交换资产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6
根据上述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实质上指的是公允价格。价值是基于事物内在品质的一种社会判断,但它又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而价格则是特定时空下供求关系达到均衡的量化反映。因此,价值是客观的,价格则是主观的,是频繁波动的,两者相吻合的程度不同,是形成所谓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的本源所在。对于金融产品而言,其价格波动不仅频繁,而且波动幅度极大。尤其当市场处于非理性投机状况时,价格可能会远远背离价值,此时的价格很难认为是价值的真实表现。如此计量的结果就好比拿一个坏了的体温计来测量体温,其结果必定是误判。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则体现于此。
但是,对于公允价值能否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来使用,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计量属性,是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认可,对其他计量属性起到了补充作用。我国新会计准则就将公允价值作为五种计量属性之一。[2]6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并非一种计量属性,因为其他计量属性在不同情况下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3]4以资产为例:在某一个时点上对资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是指这项资产初始确认(取得)时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是指在这个时点上取得这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这个时点上出售这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现值是指在这个时点上继续持有这项资产,估计在未来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按某一合理的折现率折现的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是指在任何时候只要是公平交易中双方愿意收到或支付的价值。
那么公允价值能否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来使用?仍以资产为例,通常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把公允价值看作是资产内在的、不易被准确把握但客观存在着的价值;另一种是把它作为资产价值计量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它是外在于资产、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的判断。如果公允价值指的是前者,那么它就应该是唯一的,至少应该是可以客观确定的;如果公允价值指的是后者,那么就意味着一项资产可以同时有多种被认为是公允的价值存在。如前所述,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现在的公允价值,现值则可以说是未来的公允价值。从公允价值必须是内在于资产,是资产自身特性这一要求看,如果公允价值要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而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指后者;如果公允价值指后者,那么它就不应该成为计量属性。在SFACN0.7中,FASB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4]70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两种认识统一起来,前者指的是作为价值的公允价值,它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作为价格的公允价值,它是现实的、感性的概念,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赞成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但不主张现在就推广应用。原因是现阶段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理性地应用公允价值。换句话说,目前还不具备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其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超出了其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应该具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主要取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质量特征。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要能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的投资、信贷等决策服务;使得他们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或者证实相关的预期。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其决策有用性的重要作用。可靠性是指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要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使决策者足以信赖,能如实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如果信息不可靠,就对决策者没有任何用处,甚至会误导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相关性与可靠性孰轻孰重,难以定论。历史成本计量无疑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却越来越低,甚至到了不能满足新经济业务计量的需要。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被国际上广泛认可,最主要的理由是其较之历史成本计量能使资产、负债和收益的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更高。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说毫无疑问,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更好地揭示了会计主体潜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主体最新的财务状况及潜在的经营成果。然而,且不说实证研究并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一观点。本次金融风暴的爆发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机构大量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没有得到体现的直接证据。[5]11
事实上,以公允价值反映计量日相关资产和负债项目,并将计量形成的差额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形式计入当期损益,表面上看是提高了相关性,但事实上的相关性高低却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利润的质量会大大降低,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是没有现金流支持的。当宏观经济处于持续稳定、繁荣发展时,资金的流动性较强,此时的资产价值往往会被非理性地不断高估,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引发经济泡沫;而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又会使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而当宏观经济萧条、资金流动性较弱时,情况正好相反,资产往往被低估,利润也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样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
因此,在非完全理性的经济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可能永远是个谜。此外,公允价值仅是计量日的一种可能或潜在的现金流,在可能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公允可能已变成不公允,有时哪怕这个过程很短暂,也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要辨证地看待。许多情况下,公允价值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其在现实中是难以获取的,于是不得不借助估价技术,而运用估价技术得到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也是存在疑问的。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其本身隐含的巨大潜在风险。总之,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股市2007年的暴涨和2008年的暴跌,公允价值计量无疑在其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
和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更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和配比等原则要求,也能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风险,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推广应用还为时尚早。因为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需具备以下前提条件才能发挥其利,否则的话,很可能适得其反,为其弊所害,此次金融风暴的发生就是例证。
首先,公允价值的应用需建立在“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之上。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变化和要求,处理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财务会计的目标历经争论,逐步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并存,前者强调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者的决策相关,后者注重会计信息应该如实反映。如前所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无疑比其他计量属性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因此,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首先应将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现状则决定了会计目标更多的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可靠性是首选的信息质量特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能更好地满足这一目标,若有必要,可将有关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作表外披露。
其次,公允价值的应用需具备理性的市场主体、对称的信息、公平与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当前市场的一种带有主观成分的计量模式,如果市场环境不完善,其中的主观成分很可能被人为地放大和操控,进而损害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包括理性的市场主体、对称的信息、公平与活跃的市场交易条件等多种要素。显然,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环境还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快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环境。
再次,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具备配套的相关制度保障和科学的估价技术。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决策相关性等诸多优点,但又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极易被人为操控,利用它来达到不良目的。例如采用现值技术测算公允价值时,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和折现率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要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志左右。因此,只有通过配套完善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监管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公司治理和审计制度等,才能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必须大力开展估价技术研究,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公允价值的应用还要求会计等相关人员具备更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会计准则仅仅是技术上的规范,它依赖于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再好的准则和规范,如果执行人不具备一定的素质和道德水平,都将是一纸空文,国内外屡次出现的会计丑闻即是例证。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对会计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职业判断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例如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均不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会计人员运用现值技术估算公允价值,其中包括对于未来现金流量时点、金额的估计以及对于相关资产、负债风险的判断和折现率的选择。这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经济学、财务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多种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会计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提供人力支持。
公允价值计量无疑是未来会计计量发展的趋势,从它诞生之日起,其高度的相关性特点就无时不在引诱着人们尽快将其付诸实践,以至于大大轻视了它的不足的一面。现阶段公允价值只能被视为一种理想的计量属性,眼前的教训令我们不得不对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深刻的反思。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尚不具备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应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现实应用问题,在适度应用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相关条件,严格监督和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尽可能发挥公允价值的优势,同时避免其不足,待今后条件成熟后再作推广应用。
[1]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2008(9).
[2]汪祥耀.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朱晋平.论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2008(11).
[4]石磊.FASB和IASB公允价值研究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4).
[5]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会计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