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杰,杨志芳
(1.教育部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人教教材中心,北京 100081)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不论是建国前的延安整风运动,还是建国初期在全社会掀起的理论学习热潮,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良传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特色,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科学方法,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作。
当前,一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具体化,即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这种观点从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层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涵,但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深入到改变世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从这一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问题,更是一个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实践问题,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指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又是指人民群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各行业的建设发展,指导个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2]815应用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既需要对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又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分析,还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这应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力量。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仅仅是用大众的语言来讲马克思主义,也不仅仅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和解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刘云山同志对大众化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问题。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3]82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进程中,存在着讲为什么的多,谈如何做的少;讲基本理论的多,研究现实问题的少;总结历史经验的多,探讨工作机制的少等现象。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在讲清为什么的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到如何做上来;应该在讲透基本理论的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到现实问题研究上来;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到工作机制探讨上来,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特色。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针对性。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中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社会思潮问题、信仰问题、主流价值观构建问题等等,既向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应及时回应这些挑战,深入回答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从而使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使研究成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的时效性。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是推动理论研究的强大动力,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回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展现。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应突出时效性特点,加强对思想宣传工作规律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等等,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及时有效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展示科学理论的魅力。
第三,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的实践性。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论证层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到怎么做,突出研究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应该是检验研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天然地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应突出对策建议、实现路径、转化方式、平台建设、机制体制等研究,突出实践性,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中,存在着大题小做、学用脱节、眼高手低、高频率重复、低层次复制等不良现象,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应该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倡“小题大做”,强化精品意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布尔什维克的聪明。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4]212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显微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从商品这一社会“细胞”出发,运用高超的唯物辩证方法,科学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衰亡的历程,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和复杂多变。马克思主义还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望远镜。同样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出发,概括了资本运行的庞大系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充分证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把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明察秋毫,举一反三,实现以小见大的目标。这种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讲就是“小题大做”,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大力提倡。
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注最多的常常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常常被理论研究所忽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就应该从这些小事入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小题大做”。通过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小问题,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现实的社会实践,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工作,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挑战性;既需要创新精神,又需要有精品意识。当然,真正的精品并不在于理论有多么高深,口号有多么响亮,语言有多么新奇,结论有多么惊人;而在于理论能够紧密联系实际,能够回答人民群众提出的现实问题,有真知灼见,能给人以启迪,真正解决现实和理论问题,具有推广和普及价值。出成果与出人才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目标。我们还应该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造就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研究和宣传队伍,为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89-290这一经典论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任何时代提出的真正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经济建设水平、政治发展形势、思想文化传统、社会道德风尚、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解释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生产实践的主力军,是历史进步的主导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政策措施的实施直接调整着人民的实际利益,社会格局的变动直接反映着人民的现实境遇。所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多是社会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或重点问题,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关注的重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的认识分析,解答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的有效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立足中国实际。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研究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6]407所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虽然需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成果,但不能站在西方的思想立场,完全运用西方的话语体系,一味遵循西方的研究方法,照搬照套西方的研究成果;而是应该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理论宣传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应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应当义不容辞的担当起重要责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宣传传播方式,如政府机构推动、集中学习讨论、名家巡回讲学、全员育人、改进教学方法等,同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宣传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如现代影视制作、动漫软件设计、网络阵地建设等,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领域。其他各个部门也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如在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有效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更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领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一种高尚的社会风气。
毛泽东曾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7]533。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大好时机,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建立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和执政能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