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茅以升工程人才素质思想

2010-08-15 00:52王江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茅以升桥梁人才

王江飞,戴 颖

(1.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浙江杭州 311231;2.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工程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工程人才是工程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工程人才素质整体不高,这正制约着我国的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工程大师,茅以升一生致力于工程创新与工程教育事业,对优秀工程人才的素质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思想。因此,研究茅以升的工程人才素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1942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30周年时,茅以升就提出要制定《中国工程师信条》。他不仅强调工程师在职业道德上要“认识国家民族之利益高于一切”;“不慕虚名,不为物诱,维持职业尊严”;而且在职业素质上必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独立创造,注重集体成就”;“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相互切磋,精诚合作”,等等[1]281。本文试从茅以升发表的文章及其实践中,对他的工程人才素质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1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桥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桥梁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桥梁事故时有发生。例如,1996年韶关大桥在拆拱架时垮塌,死亡30余人;2007年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发生整体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桥梁工程和工程师来说,失败是不容许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交通受到阻碍,还会威胁到群众的生命。所以,工程人才首先就应该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茅以升早在童年时代就认识到做事要严谨仔细。在9岁那年,茅以升听说文德桥倒塌事件后,懂得了桥的质量至关重要。“原来桥造的不好,就会出大祸。桥,能让千万人过河,当然是好事;但造得不好,引起灾难,那么有桥反而不如无桥。”[2]8茅以升在少年时就逐步形成了严谨的学习作风,这主要是受了他的严师罗忠忱的影响。罗忠忱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对茅以升治学做人及后来从事桥梁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茅以升晚年总结唐山路矿学堂求学体会时就曾说过:“引路是成功的前奏曲。少年时代,治学——罗教授引路;自学——乐知友引路。”[2]25罗教授对学生十分严格。在进行考试时,规定计算题答案取三位有效数字,用计算尺计算只准第三位数有误差,否则以零分计算。罗教授曾告诉茅以升,搞工程设计的必须要养成严谨治学的习惯,计算数字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否则日后建桥不够仔细认真容易酿成大祸。于是,茅以升深刻认识到“建桥大师的笔下关系到整体建筑的成败及千万人的生命安全。”做事要严谨这点更是深深烙印在了茅以升的脑海里。

茅以升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他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茅以升会根据竣工图纸,逐一对160根木桩进行检查。不仅如此,他在知道水下高温高压会使人产生不适反应后还亲自下到深水沉箱工作室内逐桩检验。检查全部桩顶都落在沉箱工作室内,证明测量定位和打桩工作十分准确后他才从沉箱中出来。他甚至还感慨地说,“我们大桥的测量和打桩工作,真是做得精确,大桥就靠这样认真的工作,才得以完成。”[1]335然而桥建成没多久就因战争原因要炸桥。考虑到时间的紧迫,茅以升等人就事先在桥上安放了炸药。所有的过桥人和车辆,共计约10万人,都是从炸药上走过的,却没有一个人发生意外。在钱塘江大桥被我们自己炸毁后,茅以升仍秉着负责的态度,有始有终地为大桥做好各种善后工作。他不但保留了设计图,还根据桥梁的实际测量情况画出竣工图。工程的每一步他也都有资料照片。我们不得不佩服茅以升的强烈责任心。我们再重新审视现在一些桥梁的倒塌、开裂事件时,就不难看出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只有以人民的安全为己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指导,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

2 边习边学,边学边习

茅以升指出所谓学习,“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彼此需要相互依靠的,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可分一样。”[3]119他所认为的理论联系实践,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他说:“没有一个学游泳的是先看怎样游泳,再去下水练习;没有一个作家是先看怎样当作家,再去搞文学创作。都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但是,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游泳者也难以创世界纪录,作家也难以成为世界文豪。我们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要专门研究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发展事业。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如此循环往复。”[2]46

茅以升在美国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的学习。在听了贾克贝教师的建议后,他了解到,搞桥梁光靠理论还不行,一定要有实际经验。于是1917年在拿到桥梁系硕士文凭后,茅以升就去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在那里学会了绘图、设计、金工、木工、油工等全部造桥技术。茅以升事后回想起来,认为那些实践技术对他以后开展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工作有很大帮助。

回国后,他就把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运用到了教学中,推行“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提倡要“边习边学,既习又学”。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更是注重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他把检验钢材的任务委托给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来做。暑假期间,允许各个学校土木工程系的学生来大桥实习。

3 在广博中求专精

茅以升指出“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面是十分宽阔的。”[1]269“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要想学得深,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首先就要学得广,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1]274他认为“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要想成为某一门知识的专家,就别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这门学科范围内。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1]275“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是精,发生关系的方面越多,如同造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越广大。专精需要广博知识,专精结果也扩大了知识。扩大了知识,也提高了专精水平。扩大知识有时看上去无关系,而实际上有作用。”[1]157-158茅以升还举例说,虽然表面上看社会科学和数学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马克思、恩格斯能在社会科学方面作出如此辉煌重大的突破和创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学数学锻炼了自己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人才在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较广的知识面。除了对数、理、化以及天文、地理、地质等等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外,最好也能扩大设计、美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面。因为,一座好桥不光是要快、好、省,而且要有美感,能够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产生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的效果。

在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的茅以升成绩非常优秀。1916年,唐山路矿学堂在全国的工科大学中被评为教学成绩第一名。在第一名的学校里,茅以升的成绩也是第一名。1916年,20岁的茅以升只身来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茅以升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康奈尔大学的桥梁硕士学位。因为成绩极其优异,学校决定今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来康奈尔作研究生的,都可以免试入学。毕业后经贾克贝教授的介绍,茅以升来到了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在实践过程中,茅以升发现自己在桥梁力学方面还需要学习进一步的理论知识,于是他便报考了匹兹堡加理基理工学院的桥梁系,攻读工学的博士学位。经过废寝忘食的学习,茅以升又提前一年修完了各科学分。为了做好博士论文,他辞去了桥梁公司的实习工作,开始专心撰写博士论文。经过一段艰苦的努力,在1919年茅以升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终于完成。教授们一致通过他的博士论文,并认为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论文中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该论文一发表便引起了土木工程界的强烈反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都赞扬他的研究成果。直到1936年,加理基理工学院还没有第二个工学博士。以上这些都表明了茅以升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

茅以升的知识不仅有着专精的一面,同样也有着广博的一面。他从小兴趣就非常广泛。茅以升青少年时期就爱好古文,能够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同时对学习外文也有很浓厚的兴趣,读了不少外文版的书籍。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动手实践,如修理钟表、留声机等等,这对于他后来学习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帮助。茅以升在文学以及科技史特别是桥梁史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对桥梁诗也作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技术上的任何成就都不可能是偶然的,其中必有科学道理,为长期的实践所验证。”[1]67他还举例说“在现存的历代古桥中,最是表示我国建桥传统的精华的,无过于隋代建成的赵州桥。这桥已经很古,但它的新创造必然有其基础,来源于更古的桥的技术。”[1]111因此,他认为,对桥梁史、科技史有所了解,会对桥梁建设产生很大的帮助。继承优良的造桥技术和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造桥的技术创新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在造桥过程中遇到的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合理安排造桥进度、使工程队伍高效工作、对人员的统筹调度等一系列问题。茅以升指出青年时考博士副科是科学管理,这对于他从事桥梁工程管理有很大帮助。学习科学管理使茅以升能够对造桥工程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快、好、省地完成桥梁工程。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工程活动对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的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工程越来越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因此,现代工程人才在广博中求精专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茅以升认为“现在大学分科太细,文、理、工各成系统,可以互不往来。一个人竟可以禁锢在一个限区里,画地为牢,老死其间,实可惋惜。”[4]109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才更有利于工程创新。“桥梁工程并非一个土木工程的通才所能办的,它需要很多的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冶金工程等等的理论与实践,方能成为一个桥梁的专才。”[1]185因此,专精需要广博,而广博更提高了专精。

4 互切互磋,精诚合作

当今科技快速发展,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有大作为,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善于合作、有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人才取得大成就的机会就更大。李伯聪认为“孤立”的工程人才一般来说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工程人才必须“配套成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5]。就以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来说,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就是:“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对于一个桥梁工程来说,先要筹集资金,然后要进行桥梁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的工作。茅以升指出“任何经验丰富,才能出众的人,都不可能独任其劳,将它全部解决,成为一个个人的奇‘迹’”[1]117,而只能是群体协作的结晶。工程人才必须组成集团或团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茅以升充分意识到集团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钱塘江桥是当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集体力量的产物,自己只是一个身居领导地位的负责人。钱塘江桥之所以能又快又好地建成,是因为他能倾听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与群众同甘共苦,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茅以升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一文中专门花了一节的内容来介绍“工人的伟绩”,并写道:“钱塘江许多技术措施,属尝试性质,特别在桥墩的基础工程上,其所以能尝试成功,就靠工人们参加的创造发明。比如正桥打桩,是用射水法才成功的。在这新的方法里,工人们就提出了不少好意见……又如,两个围堰倒塌,所有钢板纠缠在一起,半埋沙中,也是工人们设法,把全部钢板桩拔出来的。又如在岸上搬运六百吨重的沉箱……改为人工摇转轴轮,就是工人提议的。又如,浮运沉箱到位时,常因沉箱捆箱铁索下的铁锚出了事故,以致沉箱突然浮走,后来由工人们想出更好的牵索下锚方法,其余的沉箱才个个听话了。像这样的创造性意见和办法是举不胜举的。”[1]340再如,电讯专家赵曾珏建议茅以升采用微波电话,解决岸上工作人员与江底工作人员互通消息的难题,为桥梁的顺利完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41年,茅以升去贵州领名誉奖章时就曾说:“这个奖章应为罗英先生及全体职工所有,我只是一个代表领奖人。”[1]357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桥梁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投资大的特点,还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集成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整个工程由许多专业组成,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正是这种工程的复杂性使得工程人才必须组成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较好地应用技术、经济、法律、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使工程顺利地完成。因此,工程人才必须要牢记工程创新是一个集体活动,任何孤立的工程人才都是无用武之地的,工程需要的是优秀的群体。

5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茅以升通过研究我国桥梁建筑的数千年历史,总结出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材料都能为我们当今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材料。茅以升认为“如果把今天的新科学、新技术好好分析一下,往往可以看到旧科学旧技术的痕迹,因为新的总是从旧的发展而来的。从整体看来,当然已经面目全非,但是从它组成的部分或零件来研究,穷源探本,往往能看出它的脉络所在。即使是从西方传来的东西,也会发现有的部分原来是从我们过去的旧东西里继承来的。从实践来的旧技术,有的形成传统,到今天还有它一定的价值,所以还能古为今用……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上,优良传统是很可宝贵的。”[1]404所以,以前一些建桥的经验教训对于建桥者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建造钱塘江桥时由于其工程种类多,内容复杂,因而它的成功经验是很宝贵的。茅以升为了尽可能完整、详细地记录下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工程进行时,分段写出各种工程的进行情况,并将各种工程按实际经过摄入电影。在工程介绍后更是忙着赶制竣工图。可是遇到了八年抗战,茅以升为了保护这些资料,不惜千里转移这些无价宝。他说“这些材料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它们。抗战胜利了,要修桥、建桥,培养桥梁技术人才,这些东西就有大用了。”[2]66在解放后历次大桥修缮中,这批珍贵的工程档案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茅以升早在大桥设计时就已经对大桥的发展作出了规划,直接为引桥重建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施工难题[6]。除了要注意保留造桥的相关资料,修桥对于工程人才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新桥技术多有赖于修桥的经验总结。桥“除去风雨侵蚀,车马践踏外,还会遇到意外灾害,如洪水、暴风、地震等。也许原来施工上的弱点,日后暴露出来。这都需要修理的。而修理对于建桥者,正是调查研究的好机会。他们从桥的损坏情况,结合历来外加影响,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因而利用修理机会,予以解决。”[1]37况且建桥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修理困难往往超过了新建,每经一次修理,技术就提高一步。所以茅以升认为“数千年的修理经验,是我国特有的宝贵民族遗产。”[1]37不仅如此,借鉴工程的失败教训,还可以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前瞻性思想,使工程人才在项目进行前和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洞察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控制修正。此外,工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与同行同业者广泛接触,相互学习,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来进一步提高工程人才的科技水平。

[1]茅以升.彼此的抵达[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茅玉麟,孙士庆.茅以升[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4]郭梅尼.挥笔写人生:郭梅尼人物通讯选[M].北京:人民文学,2003.

[5]李伯聪.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J].科学中国人,2006(5):28-30.

[6]陈淑媛.中华桥魂——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J].山西档案,2009(1):11.

猜你喜欢
茅以升桥梁人才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茅以升的不担心
人才云
桥梁专家茅以升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茅以升设奖敬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