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孔 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地区加速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安徽作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中间枢纽,无疑具有地域优势。安徽应随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起舞,并审时度势及早规划,改变我省经济结构低端单一、法律法规缺位和与市场对接深度不够等制约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861”项目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契机,形成共识,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才是破解安徽职业教育困境的最好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职业教育;产业转移;经济结构;校企共担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沿海发达地区“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人口红利”降低,使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纷纷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安徽作为本次产业西进的桥头堡和中间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安徽作为GDP超万亿的大省,正在构建皖江城市带和进行“861”行动计划,伴随着安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有人才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基础性技能人才才能留住企业,才能创造财富。因此,深入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科学把握未来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对推动我省走职教大省强省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安徽全省中等职业学校654所,招生37.6万人,在校生90.8万人;高等职业院校61所,招生14.5万人,在校生37.0万人。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655所,招生37.26万人,在校生93.1万人;高等职业院校64所,招生15.9万人,在校生40.9万人。可以说,我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省职业教育的水平,成为我省教育事业最有活力的一支生力军。
我省职业教育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就是瞩目的:1、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2、办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4、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面向终身教育相互渗透;5、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
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前安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我省的经济结构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结构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状态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依据。二是法律法规对政府、职校和企业的合作没有制定出可具操作性的规定。三是与市场对接深度不够,表现在:课程设置没有从企业一线考虑。课程评价没有企业参与,教师没有一线岗位经验,只是“本本主义”,学生没有直接进行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实训,不能了解企业具体的生产流程和企业用工情况甚至企业文化;四是企业没有能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五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有关国家和省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未得到很好制定和落实,如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就业准入制度。专业学习与现实需求脱节,致使许多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得不“回炉”练技能,丝毫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更难以使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和企业的真正认同。
我国著名经济学专家郎咸平在谈到我国经济结构与教育难题时说,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单一、低端,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其结果就是大量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疲弱,造成我们的职业教育没有和市场合拍。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央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升级换代。在现实经济环境中,据调查,在长三角、珠三角的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三个价位分别是:5,900 元、3,500 元和 2,400 元;而高级钳工三个级别的月薪为 6,600、4,300 元、3,200元,可见高级钳工的短缺程度。统计表明,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的40%的比例相去甚远,有专家因此而发出“中国制造谁来制造”的忧思,充分显示出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于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的困境。同样,安徽劳动力总体过剩,但技能人才也是严重短缺,仅占城乡就业人数的1.6%。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偏低,在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和终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根据专家测算,安徽“十一五”期间城市化率每年要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有104万左右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每年还有82万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在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技能人才比率更低,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安徽省劳动力的供求始终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动态缺口。此外,职业院校和企业还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维,对其工作对象没有做过深地考虑,只认为学生或员工是对方的事,过于强调自己的利益,致使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担育人才”的要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初举行的第三次课改论坛就深刻体会到,许多东西凭一校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如在校企合作方面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进修、学生实训(薪酬和伤害事故处理等)、证书评定等等内容,这些政府部门都没有做出可具操作性的法律规定。我国目前也缺少强制企业具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同时也要杜绝职业院校垄断学生实训、证书发放和课程设置的不愿放权的现象,错把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或学校“一头热”的原罪归咎于企业。
《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对把我省建设成职教大省、为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出了美好的愿景。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人口红利”降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新生代农民进入城市以及安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徽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变我省经济结构低端单一、法律法规缺位和与市场对接深度不够等制约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861”项目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契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才是破解安徽职业教育困境的最好对策。
金融危机对安徽的职业教育而言是契机,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竞争力在逐步下降,目前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安徽应依托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鼓励和引导沿江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加强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要向研发和销售等知识密集的各个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以推动沿江经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皖江城市带成为引领全省区域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也可根据我省“861”行动计划,围绕主导和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能源化工、建材建筑、交通运输、资源环境、现代农业、商贸旅游、医药卫生等为重点,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产业结构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可促使职业院校及早规划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尤其是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急需大量经营、管理、物流和外贸人才。
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职能,立法强制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职业院校放权让利、企业依法合规参与职业教育,把参与职业教育深度以明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和税收依据,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长效机制保障。同时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对教育、劳动、人事、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倾斜或优先支持等公共服务内容作了具体性规定。企业是主要的用人单位,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校企合作上建议在职业院校设立由企业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组成的校董会,企业可以直接以提供实训条件、师资和资金等形式作为资本入股职业学校,并取得相应权力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与运营过程,并可获得一定回报;企业也要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证书认定等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同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实施定单教育。职业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训、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借鉴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免走歧路。当前必须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师转型、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制定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富有创新意义的职业教育法规。安徽作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可借鉴沿海沿江职业教育经验实现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内容的全方位调整,突出职业性及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主动对接,减少办学的盲目性,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创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市场调研。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加强学生实际情景操作演练,学生接受企业一切制度管理,不仅仅熟悉了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对产品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企业文化都有了很直观、真切的感受,真实的情景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组织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或根据专业引进、外聘优秀教师,并不拘一格地吸引企业里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职校生就业好必然是职业教育办的好的最好证明,也是职教事业发达的最好证明,安徽职教困境的破解不仅决定着安徽能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结构升级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型能否成功,也决定着安徽和谐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此为机遇,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生产力,职校生“出口好才能事业旺”。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职校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
[1]郎咸平.谈大学生就业[A].http://you.video.sino.com.cn/b/20545029-1610632322.htm l.
[2]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3]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
[4]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A].
http://www.tech.net.cn/page/N008/2010011400004.html.
G719.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1-0013-03
2010-03-04
本文为2010年度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联盟构建研究》(2010SQRW167)阶段性成果。
孔金(1973-),男,安徽定远县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辅导员,讲师,国家二级高级职业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