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10-08-15 00:48骅,李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幸福感心理学

励 骅,李 欣

(1.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安徽铜陵244061;2.铜陵学院教务处,安徽铜陵244061)

试述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励 骅1,李 欣2

(1.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安徽铜陵244061;2.铜陵学院教务处,安徽铜陵244061)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种新的思潮,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各类现象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为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应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认知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从而使大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投入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人格的塑造、精神动力的激发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各类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探索美好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增进人类健康、幸福,促进社会良性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为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理念。

一、积极导向: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应有之义

(一)积极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社会虽取得巨大发展,但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的社会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正变得越来越紧张,我们也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社会关系冲突不断,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财富增长同时并没有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高。为此,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的积极心理状态是人心理和谐的基础。人的心理和谐,人才能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进取,共同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因此,促进个体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充分发展个人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正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和理想高度吻合,它是历史上首次以科学的话语和实证科学的证据,寻求理解和增强个体、团体和社会发展繁荣的积极因素。[1]以积极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这既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意义的正确把握。

(二)积极心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体价值

德育是培育人、塑造人的工程,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积极成长与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炽烈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从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2]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德育就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们具有和谐的心理,从这个意义而言,学校也应成为提升学生积极心理水平的主场所,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生活者和积极生活的创造者。

德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从切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提高心理素质入手,挖掘教育对象的积极行动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以及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果高校德育工作忽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就会失去其生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会感到生活是美好幸福的;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创造幸福的人更是具有积极心理体验与美好道德的人。

(三)积极心理是个体成长自然选择

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具备这一特性人类才在自然界残酷竞争中得以生存。有研究发现,出生一天的婴儿在听到别的婴儿忧伤的哭泣声后,他会立即哭起来,而且哭得很厉害,但他对目己哭声的录音却不做出任何反应,这一现象已在多个相关的实验研究中得到验证。这证明了同情、关心等积极品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成为了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3]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的适应和生存压力,也来自于其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内在动机,特别是追求一种积极体验的动机。当个体积累了足够的积极体验之后,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对更高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内化成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个体一旦形成了积极心理品质,他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可变化的因素,从而使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例如,Sandra等人研究发现,良好的情绪状态容易导致积极的康复活动。[4]Salovey对AIDS的研究发现,积极的预期会使AIDS症状更晚出现。[5]

二、积极心理品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既是德育工作目标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内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应依循心理学规律,从人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入手,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乐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感和积极人格等方面积极心理品质。

(一)引导认知,提倡大学生积极乐观的认知方式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体验,导致不同的行为。在认知过程中,那些选择更乐观的策略、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建构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拥有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认知事件和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乐观是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研究发现,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带来积极的影响,进而取得学业与职业上的成功;相反,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例如,乐观者易于被激励从而更努力地工作,其业绩也更好;有更高的满意度、士气和更低的压力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并给自己设定长远的目标;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仍能坚持不懈。当然,盲目乐观也会产生问题,乐观驱动的行为可能会指向一些无意义的或不现实的目标,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是现实的乐观。

(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大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人们关于自己生活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评价。Diener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6]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虽然社会生活、收入、健康、信仰等因素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获得,但并不是这些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者常常:1.具有更乐观的策略和性格;2.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建构生活情境;3.预期未来适宜的生活环境;4.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5.对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拥有自信;另外,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并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7]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幸福比金钱更重要,主观幸福感日益受到重视,这反映了人们注重美好生活的社会趋势。

(三)促进独立自主,培养大学生自我决定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的满足最为重要。当个体在某个活动上自我决定程度高时,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感到能主宰自己的活动,此时他参加这个活动的内部动机就很高,那么人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能健康地成长。大量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支持自主的看法与动机的自我决定形式(内在动机、自我调节)呈正相关;对教师控制的看法与动机的非自我决定形式(外在调节与无动机)有负相关。[8]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选择机会,促进自我决定经历,提升其内在动机水平;支持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而不是施加压力控制其行为。自主发展的大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四)发掘积极力量,养成大学生积极人格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内在动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人的各种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来达到改善社会成员人格的目的,因为具有了积极行为能力的个体,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积极人格的建构。这样,一个人现实中的各种积极能力,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目标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为形成的能力,就成为了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力量。

积极心理学指出智慧、勇气、人性、正直、节制与超越等美德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核心品质,性格力量则是定义美德的心理因素,包括过程与机制。没有积极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学生德育工作就犹如“无根之木”,很难真正产生效果。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积极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品质。

三、积极方法: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策略选择

(一)以欣赏开放的态度看待大学生

大学生是有主体精神的人,他们对于各种外部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容纳。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人类的积极面如潜力、积极力量等重要作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首先,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大学生。只有当一个人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他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发展、创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更好达到。其次,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大学生,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能力、有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地位。第三,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正常行为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肯定是给予学生欣赏称赞的一种积极暗示。它不仅能带给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和满足,体验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更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第四,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要提高高校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创造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于学生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注意避免简单盲目的奖励刺激,避免学生发展动机功利化趋向,影响大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发展。只要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潜力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直以来,人们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缘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危害性的认识,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己存在或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身上,这种消极心理学取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负面效应,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导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一种宽泛的视野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和过去经历的积极体验,同时也关注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塑造其爱、勇气、创造等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德,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能力、富有同情心和心理健康的人。积极价值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一发展性”,把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积极价值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预防为其主要教育方式,因为对于心理问题的有效地预防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种积极力量,而不是当其产生了问题时依靠外在的力量进行修补。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一个积极的、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更有利于形成积极人格,从而更好地通过个体的自我激发,获得主观幸福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快乐校园环境离不开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离不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积极人格感染学生,以亲和力吸引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使用积极语词引导学生。营造积极快乐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美德,促使人人受尊敬、受赞美氛围形成,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给每一个人提供相互学习、自由展现个人潜质的舞台,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

总之,积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在个体不断追求中成长发展、完善的。作为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创造者的当代大学生,能否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应成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积极幸福的人”的有力保证。社会、家长及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为大学生的积极幸福而努力,这应成为一切真正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1]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2.

[3]任 俊.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4,(11).

[4]Sandra S.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 knowledge and warm fuzzin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

[5]Salovey P.,Rothman A J.,Detweiler J B,etal.Emotional states and physical 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6]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7]苗元江.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卢 敏.动机研究的自我决定理论:概念与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y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Li Hua1,Li Xin2
(1.Center of Mental Health and Information,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244061,China;2.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244061,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which calls for a new explanation of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a,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uman virtues and values as a new trend of thought in psychology.It has provided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idea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According to it,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to foster their positive cognitive style,help them to gain experience of happiness,so that they can throw themselves into society and life in a positive moo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

G410

:A

:1673-1794(2010)06-0053-03

励 骅(1966-),男,硕士,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李欣(1966-),女,铜陵学院教务处,科长,副教授。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9sk277zd)

2010-09-11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幸福感心理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