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涛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安徽蚌埠233040)
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陈蔚涛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安徽蚌埠233040)
随着中国进入媒体时代,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执政能力之一。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要把握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才能有效提高新闻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领导干部;媒体;能力
随着中国进入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对于领导干部执政影响力在不断加强,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但是,在处理某些事件时,由于面对媒体不当,能力不强,经过媒体传播与放大,容易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也影响到他们所代表的党和政府形象。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以后,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十分重视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培养,许多领导干部被送到美国等媒体发达国家学习进修,提升了能力。近年来,不论日常工作,还是热点事件、突发事件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班开学典礼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科学发展六项能力之一。
“新闻舆论”这个词在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使用以后,影响大了,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1]。习近平同志作为政治家提出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的观点,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舆论的定义多元,但共同点是: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表达这些意见的人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舆论是自发的,不会为外力所主宰或消灭,只能善加引导不能强势封堵。舆论涉及利益问题,利益问题不解决,舆论不会根本消除。所以,紧急情况下的舆论封堵,也只能是一时之举。舆论很强大,它表达了多数人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在某一范围之内,以黄金分割点为界,要有1/3以上人形成共同的意见,才能称之为舆论[9]。所以舆论一旦形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舆论≠意见,要有区别地对待媒体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与媒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关键时刻才能更有效运用媒体引导舆论。舆论既是多元的也是一致的。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认识的多样性,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决定了舆论的多样性。但主流的根本性舆论应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说要做到根本利益上舆论的一律和具体事件上舆论的不一律,舆论引导要讲两面理,才能形成积极、建设性的、自觉的力量。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舆论存在非理性的“媚俗”。比如不少网民感叹“信访不如信网”,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国家大事舆论以正面为主,经济类、反腐倡廉类话题如果处置态度不当,容易在论坛博客上引爆舆论。
作为领导干部,要遵循舆论的运动规律,认识到舆论运动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性、舆论运动具有多极性、舆论运动具有惯性。从利益入手是解决舆论问题的根本。当然,我们也要擅于引导舆论让他在理性的轨道上运行,所以舆论的走向,考验干部的引导能力。舆论引导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但基础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而且舆论与事件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事件结束并不意味着舆论的结束,因此关注舆论的动态十分重要。
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这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所以不能因为所谓政治目的的需要歪曲、篡改、罔顾事实。用事实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与意识是要不得,也是必须摒弃的。
其次新闻传播要公开透明、讲究时效。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快信息发布的速度。一方面可以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的准确性。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不是为了与媒体记者抢发信息,而是担心他们所抢发的不是来自于政府部门的信息,而一旦媒体发布了不真实的信息,公众首先接触谣言并受到影响,再想改变就很困难;二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公众媒体的信任、理解、支持。在某些事件中,由于信息不公开,对官员本身的关注还超过了对事件的关注,反而加大了对事件处理的难度,会造成更大被动。
再次要尊重媒体独立报道的权利。领导干部要允许、尊重媒体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尊重媒体工作人员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实事,讲真话、诉实情,允许媒体敢于和善于反映舆论。当然,新闻要能够反映舆论不是单向的,还要依赖于媒体的客观公正报道,需要双方加强自律他律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实现。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的就很好“负面事情不怕报道、不怕公开,只要报道得客观公正就好。公正、如实,这是最高标准。”[8]
最后要尊重人民群众。这是媒体记者选择新闻的标准,体现了新闻的价值。尊重人民群众的规律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要有群众视角、媒体视角,关注民生事件、关注百姓事件,在报道中运用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使报道真正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
宣传要反映国家利益、党性原则。宣传强调主观性,是在传播一种观点、理念及价值标准,中外各国皆然,天底下没有不具备意识形态的媒体,也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遵循宣传规律首要的是要有坚强的党性。习近平指出:坚强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比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杯具门、为谁说话、官员公函骂记者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放松了个人党性修养,放松了一名党员干部对自身的要求,然后才是对宣传规律的运用。全世界管理媒体的本质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判断的标准、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就是要遵循舆论的运动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同时作为领导干部还必须要遵循宣传规律,才能做到贴近民众,有效引导公众舆论,促使公众的立场、观点、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管理者制定的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
领导干部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传统黄金24小时理论认为,12-24小时以内就要对外发布首次官方信息。这是我们抢占舆论制高权、主动权、主导权,也是抑制谣言的黄金时间。如果信息发布不及时,不仅仅会造成流言、谣言、传言的漫延,甚至还会起到发酵作用,加剧群众恐慌和社会不稳定,甚至还会引起暴乱的产生。
现在,面对新媒体强势冲击,对信息发布又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7]。黄金4小时原则要求领导干部,关注产生快速舆论的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微客、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它们也被称为黄金4小时媒体。这给领导干部掌控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程动态响应。领导干部要有快速动态反应的能力,全程关注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做出快速反应,才能始终把握舆论主动权。
善用权威媒体。领导干部在做出快速反应同时要善用权威媒体。权威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权威性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对其他媒体还能起到领袖作用,更能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
快速反应将给领导干部带来的一个矛盾,对复杂情况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完整信息,容易说错话和提供错误信息,但公开不及时又会造成恶劣影响。所以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尽快把手中掌握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布出去,简单说明事件性质,表个态,回答一两个问题。然后,通过滚动方式逐步对外发布最新信息,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将采取什么措施?新疆7·5事件、青海玉树地震,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公开透明的本质在于及时把握公众信息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达到解释疑惑、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效果[3]。信息不公开和信息发布不及时一样,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有时即使公开透明,也难免不实报道,但是,在面对真实公开信息时,绝大多数的公众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千万不要与媒体发生对峙,要有理有利有节地面对,用事实说话,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与媒体的对峙,领导干部从来没赢过,不管输赢,都是舆论的输家。实践中公开透明引导舆论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舆情监测。领导干部要擅于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特别是网络来加强舆情的收集、整理、分析,只有了解各方对事件的看法,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一方面可以疏导情绪、解释谣言,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主动发布信息,更好的引导舆论。
设置临时新闻中心。新闻中心可以协调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对外发布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及时满足记者信息需要,尽量避免小道消息,也是对记者人身安全的保护。
负面事件发生以后,当事组织、人员及时出面说明情况非常必要,但自己说往往容易缺乏公信力,甚至还会引起负面效应。领导干部要学会借助第三方力量增强说服力,获取公众信任。百姓、媒体特别是网民、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华侨、外国政府政要、学者、主流媒体及专栏作家,都是我们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能否善借第三方力量将会影响到引导舆论效果。
一是由专人或专门部门对外表态,现在各个部门都配有新闻发言人,或是专门部门接待媒体,其他人不要擅自面对媒体。二是表态要认真准备,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我们的口径准备还要有中国的立场、国际的表达,即要立足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口径准备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真实准确的基础之上。三是拟定的表态口径是刚性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主要领导也要按口径表态。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对口径统一做过精辟阐述:新闻发言人不是专家学者,在一些问题的表达上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要想做到表达清晰、准确,必然要做准备,这也是方便记者更好的传播信息。
以人为本就是对群众要有感情。领导干部要敢于直面群众,深入群众,把关注群众的生命、感受、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在陈述解决措施之前,应首先表明同情、慰问、关怀,然后才是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要把对人的关注与对事的关注有机协调在一起。能否作到以人为本,将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反之,还可能会发危机。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领导干部要学会留有余地,说话不能太绝对;我们也不能过度承诺,不能为了提振信心,或是缓急上方压力,就盲目乐观,过度承诺,一旦无法兑现就会付出更大代价。突发事件发生后,除非特别重大事件,否则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一般是在事态逐渐清楚和危机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再由一把手出面。
信息沟通。领导干部要提高信息传播的主动性。面对媒体,好消息主动说,不利消息敢于说,智慧说。面对不利消息,态度很重要,要坦率真诚,态度决定一切,然后才是技巧,还要实话实说,不能说假话,善意谎言也不要说。但实话实话不意味着什么都说,我们要按照口径要求,媒体记者需求来说。只要是与记者在一起,不论采访内外,你的所言所行都可能成为报道的内容,所以不要多说,也不要少说,规范行为,慎言慎行;领导干部还要提高心理承受力,宽容舆论,不能一碰到点什么就给媒体施加压力,要区别对待。多传递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给媒体,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创新沟通方式。
情感沟通。领导干部要学会打温情牌,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加强联谊或是开展新闻知识方面培训。领导干部与媒体记者个人情感沟通犹为重要。但这种沟通是建立在深厚的新闻素养基础之上,才能对记者产生影响力,才能增强互信与合作。
思维沟通。领导干部与媒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毕竟角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思维沟通,相信记者,配合记者,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同时还要把自己的行政目标和思维方式告诉媒体,在报道中存异求同,弱化负面影响。
加强沟通,信息沟通是基础,情感沟通是必要,思维沟通是沟通成败的关键,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善待媒体首先要落实在善待记者,不拒绝记者采访、不回避记者提问,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尊重媒体,尊重他们的采访权,劳动成果。任何一家媒体,它的报道都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服务媒体,增强为媒体服务的意识,尽一切可能为媒体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优质服务可以影响到媒体报道的数量、质量,还能激发媒体报道的热情、激情,报道的深度、广度。
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就是要在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相互沟通协调配合,相互支持。
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可见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同志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媒体搞好舆论监督。
领导干部要把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当作一种责任与义务。因为媒体是公权力的代行者,是公众知情的延伸,在涉及公共事务方面不享有不回答的权利,而且媒体的监督也是在代行民众的监督权。
媒体不是公检法,不可能要求他们的报道百分百正确。只要基本事实是真实的,就不能视作虚假报道,在西方国家,新闻侵权认定也是相当严格。被监督者纠缠于细节上的失误,不仅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还会形成与媒体之间的对立情绪,给公众留下抵制监督的不良印象,使事态发展更加不利。
领导干部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坦陈缺点,自曝不足,是一种勇气,更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应对舆论监督的主动策略,主动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才能够取得公众的理解。我们还要学会首先道歉,不要随意的推卸责任、辩解,否则会引发更多的批评。
媒体监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成问题解决的手段和力量。所以,仅有态度与觉悟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是根本。
加强制度化建设,确保公众能够安全的实施监督,媒体能够有效实施监督、领导干部干部能够自觉接受监督,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形成监督的长效机制。
领导干部应对舆论监督更高层次的方法,它体现了领导干部有意识地主动借助媒体来实施监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推进工作目标的实现。但是我们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使负面报道过于密集,给公众造成错觉,影响监督的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新闻宣传的策划。
领导干部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基础上,把握媒体运行规律,掌握面对媒体方法、策略、技巧,提高与媒体打交道能力,就能更好地运用媒体这个执政资源,更好地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标,更好的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叶 皓.政府新闻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张志海.论领导干部媒体素质[J].理论文萃,2007(4):34-41.
[5]张 音.网上实现委员互动成亮点[N].人民日报,2010.3.12.
[6]杨保军.试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J].今传媒,2008(9):19-21.
[7]人民网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905674.html.
[8]湖北省长李鸿忠回应邓玉娇案:负面新闻不怕媒体报道[EB/OL].http://cq.people.com.cn/news/201039/201039142446.htm.
[9]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叶 皓.政府新闻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C933
:A
:1673-1794(2010)06-0015-03
陈蔚涛(1973-),女,讲师,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