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录

2010-08-15 00:50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录

□21世纪文论

“阅读记忆”能否直接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宋剑华(1.1)

主体性的缺失与文学创作经典性的沦丧 魏 巍(1.4)

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境遇 翟永明(1.8)

文革前文学:沿着两条主轴线的发展——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关系 刘 江(3.25)

视点观察:当代文学六十年 陈进武 汤晨光(3.29)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张 建 李 明(3.36)

新世纪《寒夜》研究十年(2000年—2009年)述评 康 鑫(4.1)

柔石研究述评 李 岚(4.6)

经典导读:连接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基础语文教育的桥梁 曹亚明(4.10)

生态的伦理学——关于《诗学》和《文心雕龙》学术历程的思考罗益民 罗 峰(5.1)

“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 李 松(5.7)

赵树理:游走在民间与庙堂之间 甘 浩(5.13)

试论消费时代日常存在的审美重构 袁志准(5.17)

消费主义的后果分析 刘方喜(6.1)

上世纪末中国新左派思潮的“新”与“左” 李 国(6.8)

浅论诗歌的灵魂及身体

——以语言哲学为视角张 生(6.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关键词”专栏(栏目主持人:张光芒)

现代文学史料学赵普光(1.13)

大学教育 汪成法(1.17)

□古代文学

论陈代音乐类诗的新变何水英(1.20)

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情谊浅识 朱安义(1.25)

论六朝离别现象与赠答诗的关系 韩 蓉 韩 芬(1.29)

《简明古汉语字典》引《淮南子》指瑕 郑春怡(1.33)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口、吕、品、器”字型人物板块结构——以《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为例 李建武 孙之卓(2.1)

《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情”“采”关系新解 胡言会 郭 梅(2.5)

《鸳鸯配》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遁世情结 黎 藜(2.9)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何悦玲(2.14)

伤心紫玉化成烟——谈贾宝玉的三次化烟刘洪强(2.19)

走近上元年间的杜甫——探杜诗的佛道思想杨映红(3.100)

《封神演义》的外“道”内“儒”辨正 孟 华(3.106)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探究 王 娜 李新霞(3.111)

试论大历诗人李嘉祐对吴均何逊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张 硕(3.114)

史官与书信体文章的关系初探 韦 丹(3.119)

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的淑世心态 蒋玉斌(5.39)

论李易安的诗才 张成恩(5.45)

“山左三家”公鼐与于慎行、冯琦交游考朱凤云(5.50)

左思、鲍照生活环境及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赵立学(6.58)

盘瓠神话与《西厢记》叙事内容的同构性 张 艳(6.62)

两晋南朝寒士创作心理历程及艺术手法浅论 冯文娜(6.66)

□语言学

认知科学中的隐喻研究唐世民(1.36)

筚路蓝缕勤开拓 著作林林启后人——读《奥托·叶斯柏森学术人生面面观》张高远(1.41)

模因学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示 赵俊海(1.45)

略论翻译批评的功能 李艾岭(1.49)

汉语属性词的共性与个性 曹保平 冯桂华(2.139)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廖可佳(2.143)

也谈荀子语言理论的体认辩证观 马应聪(2.146)

也谈“越A越B”——从量范畴的角度看倚变关系赵国军(3.40)

语义推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江平(3.45)

英傣语言修辞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李 强(5.66)

英语词类转换的认知机制研究 武仲波(5.70)

英汉广告语的生态美学观照 廖东红(5.74)

土家族语言文化概论 陈廷亮 杜 华(6.87)

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佯僙人)语言语音声母系统研究 周旭东 刘婷婷(6.95)

现代汉语称谓语与中国人的原始崇拜 周廷松(9.98)

从文化视角探析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王友琴(6.102)

□作家作品研究

论《白鹿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二廖四平(1.52)

朝鲜徐敬德的哲理诗 杨会敏(1.59)

论穆时英小说中的舞厅意象与狂欢化 秦安国(1.66)

浅谈《棋王》中的游侠精神 李 蕾(1.71)

《京华烟云》中的幽默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武 敏(2.95)

一曲“上达天听”的现代歌谣——对《活着》的“形而下”解读李 哲(2.99)

叶公超对艾略特传统诗学观的借鉴与超越 蒋 睿(2.104)

试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和谐之美 张 琛(2.108)

欲望与人性的双重话语——论余华的《兄弟》刘东玲(3.48)

自由 清新 主观——冯雪峰新诗创作综论李卫华(3.53)

柔美与温情的完美融合——对冰心诗歌母爱主题的一种阐释李 正(3.58)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中短篇叙事小说的红楼梦化表征 周凤莉(3.61)

萌动的个性化声音

——重读1950年代《工人短篇小说选》陈 伟(5.152)

从传播方式看张爱玲80年代以来在大陆的大众化历程 安成蓉 刘 利(5.157)

《妻妾成群》:女性形象背后的历史阴影 陈晓君(5.160)

论《长恨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三廖四平(6.12)

□外国文学

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中的身份问题方 丽(4.149)

《荆棘鸟》和《飘》的相似性研究 曹双萍(4.153)

论劳伦斯戏剧的乡土特色 资云南(4.157)

“传统女性叛逆者”光环下的几道阴影——再读《简·爱》陈 裕(4.162)

探析《白轮船》的二元世界 吕燕清(4.165)

庞德翻译汉诗中体现的哲学阐释学思想 颜健生(5.123)

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 张明兰(5.127)

都柏林人的现代诠释 陈俏淳(5.132)

论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后殖民化家庭暴力 胥维维(6.166)

芥川龙之介与艺术至上主义——以《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为中心占才成(6.171)

□法 学

法院管理模式比较——基于对英国、德国、法国的考察梁三利 郭 明(1.74)

权利恢复的理论探究——立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语境的分析马春晓(1.80)

客观归责的“危险原则”分析 姜 敏(1.86)

试论惩防一体化在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衔接中的应用与完善 高松林 崔小龙(1.89)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既未遂形态认定 胡 江(2.70)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刘廷华(2.7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初探 钟文华(2.79)

网络监督的法律特征 李乾宝(3.123)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石溅泉(3.128)

《论离婚法草案》中的法律思想及其意义 祝爱珍(3.133)

浅谈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 马学锋(3.137)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试金石——股东名册 周婷婷(3.141)

解读经济法国家观与行政法社会观 余春琴(4.104)

对法条竞合的一个反思性考察——以保险诈骗罪为例贺洪波(4.109)

论我国公司法上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夏 毅(4.112)

建立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之构想 谭 勇(4.117)

法律的正义和效力法则 张武举(5.79)

论环境侵权团体诉讼制度 董帝銮(5.84)

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刑法适用解释中的作用——以一起转化型抢劫案为视角张 健(5.88)

浅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马德胜(5.91)

完善我国夫妻法定共同财产制研究 徐文婧(5.96)

交易婚初探 卢文捷(6.106)

我国假释撤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高 洁 徐 滇(6.115)

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特性与现代反思——以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为切入点马学锋(6.119)

犯罪本质探析——基于“情理法”的大众视角贺洪波(6.122)

刑罚的威慑力与宽和力——从刑罚的目的看刑罚的确定性、及时性和严厉性的关系 田 旭 胡筱琳(6.127)

□心理学

前瞻记忆的生理机制研究综述陈幼贞(1.95)

英语学习模式转型期学习者心理变化探析——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吴恒贤(1.100)

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吴 霞(1.105)

□政治学

试论王符的社会思想吴点明(1.110)

论马尔库塞单向度思想的实质及当代意义 张丽萍 李国军(1.115)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经济发展的人本诉求 赵爱平 王长海(1.118)

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阶段 韩 伟 刘利才(1.123)

公民个体与政治共同体——公民政治主体性的三维度分析赵 斌(4.84)

梭罗自然观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关系 高 璐(4.90)

政党下乡过程中乡村权力主角的重构 张 健(5.101)

试论新加坡廉政建设及其对我国的现实启示 黄存金(5.106)

和谐社会背景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生存权保障问题探讨 卫泳震(5.111)

□历史学

“内圣外王”与王莽之成败党会先(1.127)

董必武的林业思想初探 吴会蓉(1.131)

从双元互动到三维结合——环境社会史兴起的理论探讨毛利霞(2.149)

岳珂所交方外友人考 朱 寅 龚维政(2.153)

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越南的朱印船贸易 尤建设(3.66)

拜占廷与基辅罗斯的征战贸易 毛晨岚(3.73)

关于朝鲜战争中几个问题的澄清 郭德君(3.76)

论宋代墨的商品性消费 秦开凤(4.33)

十年来“唐宋变革”研究述评 王 秦(4.38)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伦玉敏 刘 勇 王 萌(4.44)

试论清末民初贵州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杨 艳(4.49)

浅析中世纪西欧贸易区的初步形成 刘 杰(4.53)

先秦时期枳地巴人军争录 曾 超(6.70)

明国时期的新疆丝织业 杨和平(6.77)

初探徽州地域文化对戴震重知思想的影响 卞程秀(6.81)

□教育学

武陵土家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利川市钟鼓村为个案许传静(1.135)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发展 张殿恩(1.139)

对大学教育的现代思考:两本相关著述的阅读札记 张 玲(1.145)

语文教材功能研究概述 张 静(1.149)

学生档案功能与学生自我超越设想 严春花 龙梦晴(1.155)

论中学音乐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 刘 星(1.158)

从吏部铨选的标准看唐人的语文素养 李虎军(2.156)

“知书达礼”思想初探——试评《弟子职》教育思想顾金玲(2.159)

统筹城乡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彭寿清(3.1)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于海洪(3.6)

民族教育功能的失调与矫正 张大友(3.12)

论差异视域中的教育公平意蕴 冉隆锋(3.17)

乌江流域基础教育发展问题刍议——以教育公平理念为视角雷继红(3.21)

论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 孙 曙 范 蔚(4.131)

浅析过渡语僵化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 龙娜娜(4.136)

基础英语阅读课中词汇学习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 李 燕(4.140)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探析 曾咏辉(4.145)

美国SEI模式下的教师角色之探析 张 雁 王 颖(5.135)

MI理论视野下的大班精读课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刘晓晖(5.138)

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刘 磊 符明弘 范志英(5.144)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发展调查 原芳莲 郭晓英(5.148)

近代中国人格之重建——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探析李清聚(6.23)

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任 丑(6.27)

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邱德雄 盛正发(6.32)

盛正发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陈 达 王随红 付明霞(6.36)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阐微——以对韩国学生的辅音声母教学为例黄雅婷(6.43)

□重庆文学史

○谭明诗歌创作研究

生命的韵致与诗歌的尊严——谭明诗集《光芒与蝶》阅读印象冬 婴(2.22)

谭明诗集《光芒与蝶》的纯粹性 赵 东(2.26)

朝向光芒的飞翔——谭明诗集《光芒与蝶》漫评秦 敬(2.29)

地域经验、诗性言说与哲悟之思——《光芒与蝶》中的繁复体验李祖德(2.32)

状如清水听箫声——谭明诗论王文平(2.35)

豹尾的神话——读谭明诗集《光芒与蝶》陆正兰(2.38)

随笔:诗想中的金蔷薇 谭 明(2.40)

简历·创作年表 (2.44)

抗战文学的重庆主题与现代文学的北京、上海主题之比较 李 蕾(2.46)

评三峡作家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 陶德宗(6.175)

重庆文学年鉴·2009 《重庆文学史》课题组(6.180)

□影视研究

1980 年代第五代导演的视觉革命与艺术贡献——以1987年的《红高粱》为例袁庆丰(2.51)

观念束缚下的浅尝辄止:1920年代中国电影镜头语言思辨 朱洋洋(2.57)

浅析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 吕 峰(2.61)

试论综艺节目主持人多元化的角色定位与转换——以韩国综艺节目《两天一夜》为例许芫颜 杨尚鸿(2.66)

新闻纪录片放映与新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运动——以重庆江津为例陈艳艳 刘广宇(4.74)

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租界 徐 婷(4.80)

坚守 重构 突围——论姜文导演作品另类叙事图景的文本意义张 冀(6.47)

现代电视广告中的一种暗流 张译丹(6.54)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当代变迁——以依法治国方略为视角杨兴坤 张晓梅(2.84)

西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述略 朱飞镝(2.89)

□经济与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与政策构建——基于重庆融资体系的实证分析杜茂华(2.113)

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探析 余长惠(2.118)

城乡统筹视野下西部“丘区”土地流转分析——以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大水湾村为例张继兰(2.122)

山东省与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合作驱动力分析 孙海燕 梁 帅(4.95)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治学意义分析 周 勇(4.100)

□文化与艺术

“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瞿敬平(2.127)

论德育的本质 杨国蓉(2.130)

《老子》的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的实现 李佳漪(2.134)对“科学”的发现——胡适对清代学术史的一种解读詹文理(3.144)

卢肇实学美学文风综论 吴 聪(3.150)

土家族歌舞的文化功能研究 陈海珍(3.154)

试论中国现代艺术舞蹈的发展路向 张 丹(3.157)

简析王栋的诚意观 张树俊(4.13)

庄子尚“自然”的生态发展观 单益强 单 辉(4.18)

古希腊人的祖先崇拜与奥运圣火的起源 周仁成(4.21)

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穆昭阳(4.25)

《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尹新华(4.29)

□社会学

论和谐社会视域中合理的社会流动马传松(3.81)

论网络时代企业危机中领导者的管理策略误区——以三鹿事件为例陈仁芳(3.87)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赵文芳(3.92)

传媒低俗化的伦理反思 骆玉平(3.96)

当代中国灾害性公共危机下的应对机制构建 董 强(6.132)

试析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 李南海(6.136)

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价值研究 李丹萍 汪 沅(6.141)

浅析我国村民自治中村“两委”的矛盾与冲突 康晓君(6.144)

中国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述评 雷 鹏 陈 旭 关幼萌(6.148)

庄子、“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王 虹(6.153)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宋正富(3.160)

“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牛 娜 于建荣(3.164)

“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邓清华(4.57)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应对尚碧波(4.62)

“唱读讲传”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向小川(4.66)

浅析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环境的优化途径 周德华(4.70)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 谈建成(5.114)

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 沈 娟(5.1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 谢秀军(6.158)

大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 程锡凤(6.162)

□档案研究

文化传播学视野下学报档案的管理与利用黄志洪(4.168)

浅议二级学院图书资料室的专业化建设 张 静(4.171)

□综述及其他

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胡守勇(5.22)

新英雄传奇研究综述 戴 莉(5.29)

1990 年以来大陆苏青研究综述 黄 梅(5.34)

在标志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的哲学思考 陈 渝(2.162)

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赵杨坤(4.122)

建国60年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吴兴德 冯颜利(4.126)

“多头怪”形象生成的社会背景推演 瞿宏州(5.166)

□文字学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的“义不相属”刘精盛(5.55)

《朱子语类》“诛杀”概念场研究 任科雄(5.61)

□品书录

值得依赖的凭借与应该感谢的劳作——廖四平博士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解析》序李建军(5.170)

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晓风著作《20世纪重庆文学史》李庆华(5.172)

人道的庄严——读《藏獒》孔庆东(6.185)

执著探求 收获丰厚——序杨雅丽著《〈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段国超(6.187)

□学术随笔

那年那月:夜行的驿车(封二)伯牛(1)

向诺贝尔说再见 (封三)阿让(1)

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文学讲述 (封二)伯牛(2)

张洁与方舟 (封三)伯牛(2)

种瓜的豆说《林海雪原》(一) (封二)伯牛(3)

种瓜的豆说《林海雪原》(二) (封三)伯牛(3)

旧书的历史印痕 (封二)易光(4)

悼阳光书屋的倒掉 (封三)易木瓜(4)

经验中的文学史 (封二)阿 让(5)

《蜗居》:中国人的爱与痛 (封三)易木瓜(5)

今年诺奖说略萨 (封二)伯 牛(6)

端阳与屈原 (封三)阿 让(6)

[责任编辑:小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