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文化探析

2010-08-15 00:49许卿彦
关键词:亚文化乞丐精神

许卿彦

网络恶搞文化探析

许卿彦

2006年,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导火索而兴起的“网络恶搞”在中国迅速流行,随后“恶搞电影”、“恶搞足球”、“恶搞春晚”、“恶搞名人”、“恶搞新闻”等一系列“恶搞之风”迅速兴起。分析“网络恶搞”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恶搞;根源;危害;建议

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也催生了许多新鲜的事物,“网络恶搞”就是网络潮流下衍生出来的产物之一,而且其发展势头迅猛,在当今的多媒体世界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人们对“网络恶搞”的争论颇多,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恶搞”就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恶搞”的根源

(一)网络的普及

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网络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今,电脑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家庭的“日用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享受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休闲娱乐。据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到2010年将超过4亿;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听歌、打游戏、看电影、发帖子、发图片、写书等等,而许多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干到的事,像“网络恶搞”之类,不仅制作成本低廉、方便,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一般人都能做到。

(二)生活压力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前,人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战”。房奴、车奴、蚁族、蜗居等新的名词和长久以来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给现代的人的生存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物质水平的提高也相应地带来了新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众多的压力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当空虚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自然地要宣泄出来。而“网络恶搞”就成为人们宣泄的手段之一。因为“网络恶搞”可以让人们暂时忘掉生活的痛苦,沉浸在一时的快感之中,不仅使自己小有成就,而且有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报复。所以,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网络恶搞”就成为了国民性的精神释放。“网络恶搞”以一种“亚文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社会普遍认同;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都是隶属于文化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交织,共同构成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大景观。”[1]所以,“网络恶搞”这种颠覆经典、破坏传统、和主流文化相抗争的模式的出现,也体现了文化的特色。当这种特色的文化遇到了生活压力的催化,于是就愈演愈烈。

(三)精神追求

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使得物质文明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促进了“网络恶搞”的形成。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已从“闭关锁国”的时代中走出来,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仅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也使国人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管理也趋于民主化和自由化,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在这个背景下,人们不再思想保守,而是寻求个性的解放。个性本来就是与共性所不同的,是共性的对立面,所以当人们都沉浸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之下,“网络恶搞”这种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亚文化”就是人们寻求个性解放的一种方式,他们就是要颠覆传统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就是要不断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叛逆精神。同时,人们的猎奇心理也对“网络恶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当《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流行以后,人们就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恶搞”的效果,看其是否也带来了一样的趣味。在对各个领域进行“恶搞”之后,人们发现这种颠覆传统的手法确实能带来乐趣,而且超级搞笑,能丰富自己的闲余生活,达到了一种既“独乐乐”又“众乐乐”效果,于是,人们便争相地进行“恶搞”。很快,这种“草根阶级”的消遣就变成了民俗休闲娱乐的又一精神需求,这种既幽默风趣、夸张讽刺,又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手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网络恶搞”的危害

“网络恶搞”这个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 “亚文化”本是人们用以娱乐消遣的新工具,是人们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精神享受,但随着恶搞之风的快速蔓延,“网络恶搞”也慢慢地变味了。

“网络恶搞”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渗透,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一,对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明显。如《闪闪的红星》、《地雷战》、《董存瑞炸碉堡》本是教育青少年的红色经典之作,而一些恶搞虽然打着“结构英雄主义”的旗号,但却是对红色经典的一种亵渎和诋毁,不仅破坏了红色经典电影本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也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试想一下,当青少年看了这种胡编乱造的恶搞之后,他还会认同英雄的经典形象吗?这样只会扭曲青少年的爱国情结,使他们丢失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忘记了国家的苦难,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其二,展现出人性的低俗面,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网络恶搞”是建立在新的创意基础上,但是现在很多的恶搞却缺乏创意,显得庸俗化,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很多恶搞者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而粗制滥造,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点击率,甚至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施行的商业手段,这些东西一旦和商业利益挂上钩,恶搞也就脱离了其本身的娱乐性,难有感染力,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有的恶搞还涉及到了他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伤害到他人。最近,网上流行的“乞丐风潮”就是以乞丐为对象而进行的恶搞,恶搞者把乞丐的发型、穿着、装饰拿来评价一番,然后和欧美、日韩的穿着搭配加以比较,把乞丐说成是“潮流之人”。乞丐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的还有精神问题,自己根本不能照料自己,他们的穿着本来就是随意的、与人不同的。但恶搞者对乞丐这样的弱势群体也不放过,恶搞乞丐就跟挖到宝一样;有的人完全是出于搏出位而不是出于一时之兴,抓拍乞丐,把他们照片拿到网上欣赏,有的还穷追不舍地追着乞丐照相,吓得乞丐到处跑。这种恶搞完全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

三、对“网络恶搞”的建议

“网络恶搞”伴随着主流文化而来,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主流文化毕竟是我们千百年来文化的精华,“亚文化”再怎么流行也没有主流文化深刻的内涵,所以对于“网络恶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让它超越主流文化。

防止恶搞“恶”下去的关键在于人本身,人是能动的,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做出行动,所以首先就要加强人本身的道德自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办事情怎样才是有度,不要超过一定的界限;青少年是“网络恶搞”的生力军,他们构成了恶搞的大多数,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专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行开明的文化教育,向他们传授进步、高尚、优雅、有内涵的主流文化,让他们分清主次,体现雅俗共赏文化交融中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亚文化”只是文化娱乐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主流文化。我们要从科学的视角来培养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让他们在结构传统之后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清是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网民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德,促进网民自觉意识的提高,发扬道德的制约作用。

国家要采取一些政策来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东西都难以界定,操作起来很难,造成了关于网络法律的盲点。所以国家要尽快出台一些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肯定“网络恶搞”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和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要抑制其叛逆的特色,不能侵犯别人的名誉、肖像等权利,不能变成攻击他人和社会的武器;对于政治、历史等敏感领域的恶搞应当禁止,划定其娱乐范围;查处违规播放视频的网站,严格视频上传的管理,授权例如搜狐、新浪等具有良好声誉的大网站以上传视频的权利,加强对个人视频上传的审查[2];积极引导网络规范,指引网络健康的发展,加大对网络监管和查处的力度,明确“网络恶搞”的道德边缘,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有关部门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不法网站进行监控和查封,规范各类网络信息的传播,缩小影响范围;对“网络恶搞”进行分类管理,按其不同的内容和程度确定不同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评判,使广大群众对“网络恶搞”有清醒的认识,净化“网络恶搞”,使其符合社会利益。

互联网已发展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维护和发展社会文明的义务,捍卫我们的精神信仰,合理地协调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就要对网络文化进行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恶搞要尊重人格,不能损害别人的形象;恶搞要尊重历史的事实,不能扭曲历史真相;恶搞要遵循道德规范,不能破坏社会的风气;恶搞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和颠覆我们民族的精神价值观,不能破坏我们民族的感情和社会的主体意识形态,不能取代我们的主体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引导恶搞的良性循环,使恶搞不再“恶”下去,还网络一片宁静的天空。

[1]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3).

[2]蔡骐.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N].国际新闻界,2007(1).

C913.4

A

1673-1999(2010)14-0028-02

许卿彦(1986-),男,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文化哲学。

2010-04-09

猜你喜欢
亚文化乞丐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乞丐面
乞丐虎
拿出精神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现代乞丐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