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之终结
——通过《莎乐美》对唯美主义的反思

2010-08-15 00:49黄叶青
关键词:希罗王尔德约翰

黄叶青

唯美之终结
——通过《莎乐美》对唯美主义的反思

黄叶青

戏剧《莎乐美》在主题、人物塑造和意象上,揭示了笼罩于全剧始终的颓废、荒诞的色彩及其死亡、恐怖、阴冷的一面,昭示了唯美主义的终结。

唯美主义;终结;颓废;荒诞;死亡

《莎乐美》作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言人,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当前即永远的唯美主义时间观念。它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有关“施洗者约翰之死”的事迹,描写的是犹太王希律因贪图其嫂希罗底的美色,杀兄娶嫂,遭到先知约翰的谴责。王后希罗底因此痛恨先知约翰,暗生杀机,借其女莎乐美之手砍了约翰的头。王尔德通过对圣经故事的大力改写、肆意渲染,以突出他的永恒主题——“为艺术而艺术”,“艺术高于一切”。这也符合了他毕生所追求的“神秘、超凡、脱俗”的唯美主义者的标准。我们无法否认这部戏剧中所具有的唯美色彩,但也不能漠视剧中女主人的颓废情调与病态激情。本文欲从《莎乐美》的主题、人物塑造和意象等层面来揭示王尔德在致力于宣扬唯美的同时,也不经意地表现出该戏剧怪诞、颓废的一面,使整部戏剧自始至终都笼罩在死亡、恐怖、阴冷的氛围之中——向往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叙利亚青年、追求肉欲之美的莎乐美、坚决拒绝世俗之美崇尚圣爱的乔卡南,最终都无一例外地都以死亡的悲剧而告终。

一、弥漫着恶、毁灭氛围的悲剧主题

戏剧《莎乐美》在主题上就涉及到了乱伦、谋权篡位、杀兄娶嫂、殉情等模式,该故事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希律王本是先王的弟弟,因他被其嫂希罗底的美色所诱惑,抢了他兄长的王位又夺其妻,把先王关在暗无天日的古井里长达12年,最后又把他残忍地绞死。尔后,荒淫无耻的希律王又对他的继女莎乐美垂延三尺,一直在色迷迷地看着她。莎乐美警惕地说:“为什么国王总是拿他颤抖的眼皮下那鼹鼠一样的眼睛盯着我!”[1]希律千方百计地引诱莎乐美为他跳极具感官刺激的“七层面纱舞”(danceof thesevenveils)。“七层面纱舞”又叫“肚皮舞”,跳舞时,舞者不断地扭动腰肢,一层层脱去近似彩虹般七种色彩的沙衣。最终,因莎乐美爱上了约翰,希律王因忌生恨,将约翰杀害。

莎乐美如白玫瑰、可爱的鸽子、白色的蝴蝶般妩媚动人。士兵们对公主之美的敬畏,叙利亚青年对她的沉醉,希律对她的垂涎,还有希罗底因国王对女儿的淫欲而产生的嫉妒,都饱含在这部充满情欲的作品中。都说红颜是祸水,而像莎乐美那样专横、任性、残暴的尤物,更是具有毁灭的力量(如希腊神话里的海伦,引起了两国持续了11年之久的混战,使本来繁荣、详和的特洛伊遭受了灭顶之灾)。古老的神话告诫人们,欲望具有毁灭力。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美丽却不道德、使人无法离弃的女人往往也是“杀人的祸根、一切灾难的主因”。王尔德“把颓废倾向与狂放的享乐主义调和起来,追求感官享乐的美和精神价值的美”的统一[2]。然而,美与恶总是如影随行的,在一味的追求个人感官刺激和享乐的同时,必然会危害到他人的身心及其生命,酝酿出罪恶的果实。有人称《莎乐美》是自波德莱尔之后的又一朵“恶之花”。王尔德在他的另一部唯美主义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通过主人翁道林·格雷曾说过:“他仿佛感觉到世间的罪孽似乎披上了精美的衣装,在悠悠的笛声中,登上了他面前的哑剧舞台。”[3]《莎乐美》似乎注定是凄惨的悲剧,剧中的莎乐美因为她的疯狂被击杀在舞台上的同时,这部剧作也给王尔德带来了厄运,他在英国被以同性恋的罪名判处两年的苦役,最终使得王尔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极度偏执、致命的人物形象

王尔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唯美主义精英的概念化身,大多具有非理性的偏执欲望。“这种人格中最突出、以致发展到极致的东西,即便有违常情常理(所谓从未发生过的、根本不存在的),他仍然以为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也是最富色彩、最浓烈、最具感官刺激也即最美的东西。”[4]约翰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比耶稣提前六个月出生的约翰,是耶稣的先行者,是弥赛亚的铺路人。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处在两个时代的转折点上。王尔德把施洗者约翰塑造成了孱弱的美男子。他衣衫褴褛、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却楚楚动人;坚定的宗教信仰使约翰具有一种崇高之美,一下子就打动了公主莎乐美的芳心,“他的样子多么消瘦啊!他像一尊憔悴的象牙雕塑,他像一幅银色肖像。我敢说他像月亮一样高洁,他像一缕月光,又像一支银色的箭杆。”[1]在约翰的心中,只有简单的理与法,上帝与弥赛亚的话对于他就是绝对的真理。在他大声叱责莎乐美与希罗底为荡妇、罪恶之女——“退回去!巴比伦之女!女人是人间的万恶之源!”“退回去!罪恶之地之女!别动我,不要亵渎上帝的圣殿。”“你万恶不赦呵!乱伦母亲之女,你该诅咒!”[1]——此时的他,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存在,成为忠实的神的奴仆。他不敢面对情欲,成为了完整的“人”面前的懦夫。

王尔德的偏执型人物大致有两类:一是天生的,在故事开始前就已经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本能驱动;另一类是由某种不可思议的或是由莫名恐惧感的事情触发的,人物从此专注固执于此不能自已、无以自拔。莎乐美就是一个本能型的偏执狂,即所谓“无边欲望的化身”。[4]她虽像“风中抖动的水仙花”、“银镜中白玫瑰的倒影”一样的妖娆,而此时的她竟成了一个乖僻而倔强、任性而疯狂的疯女人。她的反复求爱遭到了乔卡南的断然拒绝和激烈辱骂。高傲的公主因爱生恨,她那沉睡的豹子似的黑暗一面爆发了。年轻的王宫卫队长也不顾朋友的劝阻,沉迷于对公主的无限美好和浪漫的幻想中,他冲昏了头脑,打开了牢笼,放出了乔卡南。莎乐美利用叙利亚青年对她的爱达到目的,终于见到了先知约翰,然后又毫无顾念地把他丢在一边,使得青年因无法忍受爱情的幻灭而自杀身亡。莎乐美是为了病态的爱欲通过主动献舞要求希律王砍下约翰人头的致命的女性。她的吻惊天动地却也疯狂、血腥、致命。王尔德把重点放在了极力渲染莎乐美的变态心理上,强调感官刺激和瞬间强烈的感情流露,表现了唯美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但为这短暂的瞬间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叙利亚青年的殉情、乔卡南和莎乐美的猝死。当莎乐美终于得到约翰的人头时,她欣喜若狂,捧着刚砍下的约翰的头颅,在一阵疯狂中像亲吻战利品一样吻着他满是血腥的嘴唇:“啊!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乔卡南。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你的嘴唇有点苦味,这是血的味道吗?——不过,这也许是爱情的味道吧。”[1]莎乐美终于采取彻底毁灭的方式完全占有了对方。她有一段这样的独白:“我的身体里滋长着一切对美丽的渴望,我想占有美的蓝天、美的白云,甚至一双美的眼睛。母亲说这是世界应给予我的。”[1]莎乐美是天使与魔鬼的同一体,她是让人既爱又恨的混合物,既引人追逐,又让人惧怕;她漠视世上的一切其他人。

与莎乐美不乏某种精神性光彩的爱欲相比,希律王的爱欲则全然是粗俗、卑劣、邪恶的。他身为一国之君,在宴会上、在王后及众人面前公然调戏莎乐美,他说:“莎乐美,来同我喝一点儿葡萄酒,你沾一点儿在你那小小的樱唇里面,然后我喝干了这一杯。”“我爱看你那小齿儿印在果子上的香痕,你只要把这个果子咬一点儿,然后我把剩下的都吃完。”[1]当莎乐美没有如希律所愿,用玉石珠宝和半壁江山来换约翰的头后,他并没有顾及父女之情,产生任何怜悯,命令一拥而上的士兵把她击死。而身为母亲的希罗底,同时除掉了怨恨已久的约翰和视为情敌的女儿莎乐美,也许她正为她的一箭双雕而欢欣不已吧。

三、充满死亡、颓废及色彩对比的意象

《莎乐美》首先是一部作用于感官尤其是视觉的戏剧,是一部着重于描绘色、声、香、味、触之美的戏剧。沃特·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的著名结语中说:它具有“美妙的激情、感官的激动、陌生的色彩、奇异的香味。”本剧故事发生在一个月明之夜,在苍白的银色月光的照耀下,到处一片寂静、阴冷、惨白。舞台上只有一个没什么生命痕迹的露台,上面站着几个士兵,左边有一个楼梯间,右边是一个围着铜墙的旧水池。在夜的笼罩下,除了死亡的银白色,唯一的另一种颜色是漆黑,另一种死亡之色。剧情是在王宫卫队长、叙利亚青年和王后的仆人对莎乐美公主和当晚的月亮的议论中展开的。在希罗底仆人的眼中,“月亮古怪而恐怖,仿佛一名从坟墓里爬出的女子,正在寻找死者。”“月亮的样子多么古怪呀,你会以为它是死女人的手,正在寻找裹尸布把自己覆盖上。”“天上的月亮变成了血红色。”[1]文中的月亮随着情节的递进,一次又一次地投下死亡的阴影。当莎乐美终于如愿以偿的时候,天上的乌云遮月,地上一片漆黑,月亮像一面欲望的镜子。月亮的意象贯穿全剧始终,出现的次数最多。在这一幕夜间出现的独幕剧中,象征着爱情、少女、相思的月亮却不时地传递给我们阴冷、恐惧、死亡的氛围。先知一直在预示着旧王国的灭亡,耶稣弥赛亚时代的到来,他说:“在那天,太阳会变成黑色,月亮会变得像血一样红,星星像未成熟的无花果一样从树上落下,所有的国王将会感到恐惧。”[1]月亮与黑色的云层相衬托,与先知的预言相呼应,表现出黑、白、红三种颜色。王尔德对它们的完美搭配和巧妙运用,使人不自觉地感到阴森、恐怖。这三色频频出现,如“约翰洁白的身体、漆黑的头发、鲜红的嘴唇”。根据日本色彩学家城一夫的研究,“黑色是死丧之色,日常生活中,黑色常是贬义之词,指阴暗或罪恶;同样地,白色有时也是带来灾难的颜色。”[5]白色更多的是和月光、药片、病房联系在一起的,给人不祥之感;其中的红色也多次与血泊相联,“倒在血泊中的尸体;希律滑到血中;莎乐美在血上赤足舞蹈等。”关于死亡的意象从作品一开头就出现了:坟墓、死女人、死去的东西、裹尸布等;先知乔卡南和希律总是听到死亡天使拍打翅膀的声音;接着是叙利亚人的血泊;月亮像血一样红等。该剧从头至尾反复出现这些意象,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坟墓”是该剧的又一个常见意象。这是一切对“生命”自觉地进行思考者的自然反映,因为我们知道,死亡乃是生命的另一侧面。

四、结语

在英国文学史上,王尔德素以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著称。同时,他凭借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浪漫主义与颓废、荒诞性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感官激情和新鲜活力。本文主要从戏剧的主题、人物、意象等方面来揭露在美的表象下的丑恶、荒诞与病态。作者在淋漓尽致地体现他一生所眷顾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唯美主义法则时,却又似乎流露出唯美主义的极端化,包含着对美的毁灭,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在唯美主义外衣下所蕴藏着的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对唯美主义本身所进行的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思。莎乐美畸形的个性感情、怪诞的行为举止,隐含着对社会及人性的控诉,她的悲剧命运昭示了唯美主义的终结。

[1]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戏剧卷[M].荣如德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薛家宝.唯美主义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3]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王尔德作品集.黄源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城一夫.色彩史话[M].亚健,徐漠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book=105,ebook=270

I106.3

A

1673-1999(2010)14-0105-02

黄叶青(1982-),女,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725)外语系助教,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2010-04-11

猜你喜欢
希罗王尔德约翰
希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浅析《无事生非》的戏剧情境设置
女性主义视角下《无事生非》中的女性形象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约翰·科林斯
为自己
为自己
《阿塔·特罗尔》与《希罗底娅》中希罗底形象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