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波,陈超
对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刘剑波,陈超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应着重从教师的主导性行为文化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规范基础文明行为、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的修炼、科学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与行业行为文化的对接等五个方面入手。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大学行为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谐的大学行为文化,不仅能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也能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成才环境。大学,作为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其行为文化建设如何,将对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质量产生深刻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行为的解释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具体而言,行为是行为主体本能地回应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
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丰富、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1]。它源于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的文化行为。因此,大学行为文化就是指大学的师生员工(以下简称“师生”)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总和。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首先,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师生。一般而言,学生、大学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是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的三大主体,因此,他们也应是行为文化的主体。大学行为文化就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其次,大学行为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而不是某一个人行为或集体的一时行为。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群体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同性的特质。
第三,大学行为文化体现的是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大学人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折射,反映的是与社会大众群体行为文化相区别的特殊文化魅力。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学”和“行”[2]。“学”包括教师的学识、学生的学风,也包括大学教学科研行为中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行”不仅仅是大学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交流、交往和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影响下的行为方式。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的总体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效应,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师生,是人,这种主体的特点就决定的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人来体现大学的文化建设状况,而人又最重要最直观的是言行,也许你只是和某个学校的师生有过接触而从未去过这学校,对这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一无所知,但你完全有可能感受到这个学校的文化气息。人的言行除了本身可以折射出文化底蕴,学校的精神文化也以其作为表现的依托。从这个角度讲,抓住了行为文化建设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
第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要形成个性鲜明、底蕴深厚的精神文化,它的形成必须以物质的、制度的、行为的文化为基础。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联系纽带和桥梁。物质文化建设只有有了人的参与,有了师生的配合才能更好地给静态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内涵,才能从中不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因素;制度建设的本身更多地是针对人,离开了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制度也只能还是一纸空文,无从形成有效的制度文化,更无从升华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行为文化建设到位了,就能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升华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也就能水到渠成地建成。
第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化。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具有主导性、严肃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文化,具有整合和导向的功能。它能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扶贫济困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等,帮助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的行为规范、严谨的治学精神、高雅的行为方式,起到以德育人、以教化人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以使德育工作不断得到深化、更富成效。
第四,搞好行为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行为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并在某些方面还存有直接同一的关系,认真抓好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就能帮助师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体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实际上,行为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全面育人的过程。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校园内各方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其他服务人员)的行为方式的引导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而且涉及到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结合近几年重庆科技学院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拟供参考。
第一,注重教师主导性行为的文化建设。加强教师的主导性行为是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他们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格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会对学生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性行为包括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以及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一开始就将对教师(重点是新教师)的主导性行为培养和建设作为“合校升本、凝聚人心、提升文化”的主抓手,来促进学校的实质性“融合”和“升本”。他们通过讲座、征文、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对办学传统、校训精神、办学理念等大学文化的大讨论与学习,帮助广大教职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务实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仅用了较短时间,其大学理念文化就深入人心,全校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和提升,为顺利地进行“快速推进合并进程,全面实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内涵发展和新校区建设”三大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基础和思想认识,实现学校的“由专科向本科、由多校区到一校区”的实质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第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规范基础文明行为。人的素质是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提高行为文化的有效途径。素质既是先天的,又是能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的,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补偿、得到提高。因此,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应对他们进行适合各相关的行为礼仪教育(如上课礼仪等),引导并逐步规范其基础行为方式。如该校每年的新生军训和“争创和谐之家”公寓文化节活动,就是专门以强化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和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为目的,来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行为。同时,作为高校行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行为文明的重要内容,其特色和规范性对学生行为方式、风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修炼。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任何岗位都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但对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重庆科技学院是具有鲜明的冶金、石油行业特色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踏实肯干、勤于钻研等行业品质要求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加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连年来,学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在80%以上。
第四,科学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以活动规范训练良好行为。校园文化活动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丰富,不仅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对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起到其它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该校长期坚持开展的红岩英烈参观活动、校园英雄事迹报告会、红五月青年成才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就是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情操,养成校园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举措。学校制订了《大学文化发展纲要》,对影响面广、极具教育意义的重大活动都进行了统筹规划,对重要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的仪式和标示进行规范和固化,通过能够以视觉感受的、富有鲜明特色的仪式、标示来增强师生的心灵体验或通过现场浓烈的氛围来震撼、熏陶和引导师生的良好行为,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第五,注重大学行为文化与行业行为文化的对接。家庭、校园、社会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三个不同环境,它们与大学生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港湾、摇篮、竞技场,港湾与摇篮的生活是舒适的、自由的、惬意的,而在竞技场上,面对的则是规则、竞争与优胜劣汰。这种较大的反差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就业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而在校园中融入社会文化教育(尤其是行业文化教育)将是减小这种落差的有效举措。这种融合首先表现为对行业行为文化的理解与践行,因为行业精神是行业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凝结,行业精神总是建立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行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推广,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该校在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和开设相关行业行为文化的选修课和讲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海尔等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组建“海尔班”和设立“海尔”实验室,复制了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流程,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感受到优秀企业的文化。这种模式成功地将行业行为文化与大学行为文化对接,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探索出了新的导向与源泉。
[1]马国清.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3)
[2]蔡劲松.大学的行为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11-13(A12).
[3]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4]靳润奇,等.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2007(8).
book=142,ebook=267
G641
A
1673-1999(2010)14-0142-03
刘剑波(1976-),男,四川广安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讲师,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2010-04-15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作规划课题(XG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