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地理学研究领域

2010-08-15 00:49张述林王小雪
关键词:社区空间研究

张述林,王小雪

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地理学研究领域

张述林,王小雪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1999年以来文献进行整理,对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简要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当前研究不足,提出了今后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社会地理学;主要领域;中国

社会地理学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在我国,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它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地理学的作用日益突出,现已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学科系统中的支柱学科之一。目前关于社会地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笔者对1999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人口社会地理、城市社会地理、乡村社会地理、社会问题等方面。

一、社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社会地理学定义

社会地理学因为具有学科的交叉性,不同学者对其的定义不同。李健和宁越敏认为,融合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社会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着重于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和现象的分层分布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社会学的研究赋予了空间内涵[1]。顾朝林认为,社会地理学是探索构成社会关系、社会趋同、社会不平等、社会空间差异机理和构建社会空间作用的学科,尤其重视影响人们生活的福利问题以及导致社会和空间不平等乃至社会压迫的权力形式[2]。

(二)社会地理学研究对象

社会地理学包含的内容众多,如各种社会现象的空间差异、空间结构、人类行为与社会中地点和场景的关系等。从广义的角度说,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来研究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从狭义的角度说,它侧重分析空间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活动的空间性和空间过程,是人文地理中侧重于社会的方面。

二、社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人口

人口现已成为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它主要是通过对人口现象的分析,找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方面来探讨其原因。

1.人口的社会构成。在人口的社会构成中,主要研究了关于女性地理学与老年人口的问题。宋国臣分析了北京市女性流动人口在家庭中的地位,认为女性流动人口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柴彦威、黄春晓都从女性的角度,对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需考虑女性居民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柴彦威等主要从老年人群体行为活动出发,研究其出行活动的领域性、时域性和地域性等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考察城市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和个性化差异,为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和谐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人口迁移。关于人口迁移,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安介生借鉴西方学者在迁移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历史时期发生于中国境内的移民运动五个方面的规律;程岩探讨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副作用;柴彦威总结出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特征,提出天津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3.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现是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朱传耿对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及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孟庆洁分析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鲁奇研究了流动人口的区域差异;姚华松描绘了新时期大都市流动人口的生产与生活现状;骆华松提出对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后果分析的理论框架;刘海泳研究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并分析了其演化特点和形成机制。

对于人口现象的研究,研究人员大多是对具体案例展开多角度分析,深刻揭示人口现象形成的内在规律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理论基础也显得薄弱。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加强对相关的规律和政策研究。

(二)城市社会地理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展开,但大多延续了西方的分析传统,侧重于以社会住区分异为基础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与社会群体的划分[3]。

1.居民日常行为地理。柴彦威以深圳、上海居民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的时空结构进行分析;黄春晓认为女性的日常休闲生活对城市空间演化正在产生深刻影响;王兴中对城市社会生活进行研究,探讨了城市社会生活场所的社会空间秩序,预示城市社会一—生活空间规律的研究,代表了当今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水平的重要方面。

2.社区研究分析。社区是人们日常行为生活的基本单元,对其的研究可以促进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化,也可以作为地理学研究社会的切入点。我国对社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主要对社区规划和社区公正配置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期待建立了空间公正理念下的城市社区体系与生活场所体系的社区资源配置原理[4]。如:刘晓霞对社区的资源公正配置展开研究;张中华建立社区资源可接近性评价指标体系;刘君德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规划;薛德升研究中国社区规划;孙峰华研究了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

3.阶级分层。阶级分层是由于政府的主观经济行为而导致的客观社会后果。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分层将引发复杂的社会、空间变动。王兴中提出了社会阶层化的概念并指出社会阶层化;吴启焰归纳出中产阶层化的基本特征;顾朝林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它不是传统的不稳定的金字塔形,而是中下级阶层偏大过渡型,距以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相差悬殊。

我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应该加强城市空间、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增强对城市就业和居住方面的关注。

(三)乡村社会地理

乡村社会地理是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以乡村社会变迁为主线,探讨社会现象对乡村各主题空间分布及分异规律的影响[5]。

1.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在乡村完成其职业的非农业转化,而不需要进入城市,即“在乡村完成的城市化”过程[6]。薛德升提出乡村城市化的研究核心是农村劳动力职业上的非农业转化和空间转移;崔功豪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机制;张敏把具有特色的乡村城市化模式化;陈晓华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空间重构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7]。

2.乡村经济。刘彦随、曾尊固、周琪都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注重从制度层面探讨农业的发展对策。农村地理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还表现在对非农产业如工业化、农村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发展的研究[8]。王梦君提出,建立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带动三种模式,可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乡村社区。乡村社区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认为,地理学研究乡村社区主要从区域和综合的角度,以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侧重分析乡村社区发展的时空规律;吴莉萍认为,社区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空间缩影;宋金平等归纳了中国乡村社区演化的几种形式;居德里从制度创新角度对苏州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评述;陈百明探讨了中国农村社区更新的未来取向。

4.乡村景观。周心琴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谢花林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刘黎明分析了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熊凯探讨了乡村意象的概念及运用;姜广辉探讨了乡土特色保持和现代新文化景观和谐配置的途径。

当前,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题还处在层面较浅的领域。乡村的发展急需理论上的指导和制度上的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热点仍需要地理工作者去研究。因此,要注重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另外还要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当中去。

(四)相关社会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的中国改革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极化和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当前,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1.犯罪地理。王益澄等认为,地理因素对功能分区等相关地理要素对城市犯罪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对现有城区空间的技术防控。孙锋华等分析了犯罪的区域差异性,对中国未来犯罪进行了预测。张磊等报告了我国犯罪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周旭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对基于GIS的犯罪分析辅助决策进程简要阐述。

2.社会贫困与公平。陈金华认为,地理学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者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空间研究;袁媛提出应拓展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视角;李小建揭示了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忽视;顾朝林提出新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经济重构以及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种族分异和新移民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贫困阶层的产生。

3.就业。顾朝林提出了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主要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变化等使一些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萎缩,或者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某些产业转移到其它地区,由此而导致原有老企业的职工大量失业。

在社会问题方面,虽然有了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但大多是概括性地提到解决策略,并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同时少有新的适用的理论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社会问题理论创新研究极其匮乏。

三、评论与展望

(一)评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地理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问题导向性。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拓宽了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方向。(2)应用倾向性研究。目前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偏向于对已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强调实际应用性。(3)地方指向性。社会地理学更注重于对具体地区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分析,目前的研究多是对特定地区具体现象的分析。

(二)展望

1.加大对中国社会地理研究投入。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应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为中国社会地理研究发展提供良机。目前以社会地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者不多,主要是王兴中、顾朝林、柴彦威、张小林等,远远不及其他相关学科,也不能满足市场和学科发展需求。学界应加大对社会地理学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地理人加入社会地理学的研究中。

2.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我国社会地理学发展迅速,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还没能完全构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所以要在重视外国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应继续探索和完善社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加强理论的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拓宽研究的手段。只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将社会地理学研究应用到社会发展中去,并发挥更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3.增强研究的多样性。目前对于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大部分还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研究的领域与范围还不够均衡,对策的研究较少。应扩展社会地理学研究广度,从深层机理上挖掘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内在机制,增加对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弱势群体、社会边缘群体及犯罪的空间特征等问题的关注,并且在研究中要提出解决方法和相应对策。

4.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集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从时空的角度对社会分异的内在规律和机制进行研究,如在城市间对流动人口高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可选择具有国内普遍特征的区域,进行长期的监控,建立数据库,分析社会各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和机制。

[1]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6(6).

[2]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J].人文地理,2007(3).

[3]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刘晓霞,王兴中.城市社区的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8(2).

[5]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

[6]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5).

[7]陈晓华,张小林,马远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8]王梦君,尤海梅,汤茜.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2).

book=135,ebook=259

C912.8

A

1673-1999(2010)14-0135-03

张述林(1957-),男,山西浑源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地理与旅游学院书记,研究员,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王小雪(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2010-04-11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JJ34);重庆师范大学空间整合社会科学(SISS)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

猜你喜欢
社区空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