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发
(千人桥中学,安徽舒城231300)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及阻力对策研究
黄玉发
(千人桥中学,安徽舒城231300)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由于改革所牵涉的参与主体的利益纠葛等原因,使得改革举步维艰。在众多的主体中,教师是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改革实践主体,教师肩负着责任,也背负着压力,但是似乎对教改的热情并不高。本文从教师利益、参与程度、理论水平、对改革的信心四个方面对教师参与教改的阻力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教育改革;教师;阻力;对策
有充足的理由说,教育已经成为继人类活下来之后的第二等大事。光从时间上粗略计算,从幼儿班到大学本科有约二十年的正规系统的学校学习时间,如若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可以想象人生的约三分之一时间都将花在接受教育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这样写到:“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1]如此,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葛罗夫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The eternal unchanging is ever changing!)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新中国的教育也是一直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近30年来,教育问题突显,社会各界对教育愈来愈关注,对教育改革的诉求也愈来愈强烈。教育界的各类人士更是深切地感受到改革的迫切需要并力求践行,可是收效甚微,这使得人们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和期望值降低,教育同医疗、房价等民生问题一起成为人民群众很是不满意并亟待解决的大事。
从理论上说,改革就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呢?波尔·达林在《教育改革的限度》一书中指出:“改革是比所代替的东西更好的某种东西,对谁来说更好?可以想象改革对每个人都好,或者每个人及每一群体都会在改革过程中受益吗?如果有人不受益,那么冲突是否不可避免?我们己经指出,改革可能并不改变某些人的境况(如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可能使另一些的境况恶化(如父母、国家以至学生)。所以关于改革的讨论不仅应该仔细地界定己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改进,还要指出谁在受益。”[2]“重要的问题,也就并不在于社会成员是否期盼教育改革,而在于他们期盼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在于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不是他们所期盼的改革。”[3]
确实,任何一项改革在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一部分人利益的丧失。教育改革所牵涉到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他们人人都在喊改革,可是每个人关心的方面未必一样,想法未必一致,甚至意见相左,这样改革就形成不了合力,而在各个利益团体的争斗和指责中互相抵消。如学生们关心的可能是减负的问题,而学校关心的可能是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教师们关心的可能是提高教师待遇问题,等等;再如教育公平问题是现今教育的热点和重点,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有河南的代表提出河南与北京等城市相比,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存在严重的差距,希望政策上有所考虑,可是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北京的老百姓并不赞成,最起码不会积极;还有政府明令的禁止补课岂不是损害了辅导班和部分老师的利益?各种利益纠缠中,让改革裹足不前。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教育改革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构建教育改革共同体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改革的真实效度”[4]是让改革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突破点和根本出路。
在教育改革所涉及的众多主体中,无疑教师这一角色是重要的,但教师的处境又很特殊。有学者把各主体分为三类:政策主体、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5]理论主体主要是指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他们研究教育规律,并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文本;政策主体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保证政策得以实施;实践主体主要是指直接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让文本转化为实践。毫无疑问,这三类主体在教育改革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可是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进程来看,最薄弱的环节恐怕就是实践环节。教育理论一个接着一个推陈出新,改革之呼声也越来越大,教育改革俨然已是“全民之风”,可是到实践环节,就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往往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因此,教师似乎成了教改之路上最难的一道关卡。教师背负的责任和压力何其巨大!叶澜教授曾经谈到基础教育的发展时指出:“不少人往往把基础教育改革看成是中小学教师、校长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基础教育是在具体社会中生存、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甚至问题的产生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也是社会发展状态的表现。教育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事业,它更需要全社会的爱护与支持;教育是一项需要政府作为主心骨去支撑、需要公众投入和呵护的人类事业,而不只为某一部门或小家庭利益服务。如果缺乏人类意识,缺乏社会意识,把教育简单地丢给中小学教师,出了问题就一味地指责、批评,教育就不可能办好。[6]
同时,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源动力,教育改革应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教师是践行教育事业的职业人,对于教育他们比其他人更加地专业、贴近,他们理应更加渴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傅维利等就在《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压力》一文中从改革的动力源角度,把教育改革划分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内源型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学校内部特别是教师群体;另一种是外生型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7]书中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明确指出外生型的改革容易带给教师压力,而效果却不好;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源型的改革无疑会相对更有效果。
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阻力何在?为什么有阻力?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是与其他主体一样的利益因素。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人,他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就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育改革带给自己的得与失,然后做出具有倾向性的言行。而“当前的状况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的政策时,很少触及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而往往是先拿教师的利益开刀。”[8]在教师感到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他们何以有热情去投身改革。明庆华在《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一文中,从教育改革的主体及其关系的角度审视,认为教育改革实际存在着“我改你”、“你改我”、“我改我(自己改自己)”三种形式。“我改你”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乐意的改革,“你改我”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转化为改革对象后惧怕的改革,而“我改我”的改革则是改革主体最不愿意的改革,因而也是教育改革中最艰难的改革。[9]
第二,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特别是在改革文本的制定过程中,他们的参与度非常小,教师只是需要遵照执行即可。但事实上他们是最后发言权的。纵观新中国以后的多次教育改革,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首先组织一批专家学习研究国外的做法,然后借鉴制定适合我国的改革文本,最后发布政策自上而下地推行。而这正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断裂的重要原因。“来自不同社会空间的‘改革精英’共同缔造了教育改革文本,教育改革文本生成的逻辑是‘科学场域的逻辑’与‘政治场域的逻辑’。”[10]“教育改革文本在学校场域的实施依循的是‘实践场域的逻辑’。在教育改革文本‘论证’的科学逻辑和政治逻辑过程中,教师的实践逻辑是被排除在外,是被悬置起来的。在科学逻辑和政治逻辑的运作过程中,作为‘专家’的文化资本持有者和作为‘决策者’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持有者构成的集团中,一线教师的身影几乎被遮掩。”[11]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不久两会期间形成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还在网络上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无疑这是一个进步。
第三,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不发达,老百姓包括教师的教育观也比较陈旧落后。多数教师对于改革文本的解读弱化、表面化,甚至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余,也要适当地进行教育研究,也就是有些学者所提的科研型的教师。可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一线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琐忙碌,他们更加关心教育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缺乏耐心去从事更高更深更专的研究。同时,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太强,可阅读性和可操作性小,甚至有些理论研究者为评职称而做研究,为理论而理论,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假问题太多,起不到宣传引领的效果。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与理论研究者的学术性太强之间的矛盾。其实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不乏精深的教育理论,但是很多被束之高阁,或者成了形式主义,就是这个矛盾造成的。第四,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改革缺乏信心。罗斯和吉杰斯等曾在荷兰运用大规模问卷的方式研究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研究发现:超过80%的教师担心教育改革过于频繁;超过40%的教师感觉自己对于工作失去控制;近1/3的教师希望教育领域保持原状,担心自己无法驾驭他们的工们;约2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于教育改革还没有充分的准备。[12]诚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有颇具成效的,也有很快失败的,但总体的方向是好的。其实我们不必把改革视作灵丹妙药,不必期望改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好教育改革之路,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挪威】波尔·达林.教育改革的限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3]吴康宁.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6).
[4][5][8]张荣伟等.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翟博,杨桂青.谋划教育发展要有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9-1-24.
[7]傅维利等.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压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9]明庆华.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10]【法】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常亚慧.教师:夹缝中的行动者[J].当代教师教育,2008,(3).
[12]Geijsel F,Sleegers P,van den Berg R,et al. Conditions fost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scale innovationsprogramsinschools:Teachers‘perspectives.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Quarterly,2001,37.
G719.21
A
1671-5993(2010)04-0011-03
2010-08-20
黄玉发(1981-),男,安徽舒城人,舒城千人桥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