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0-08-15 00:45:37郑凯旋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思想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浅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工业化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再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四个现代化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最卓越的理论贡献之一。同时,他在政治民主化及思想文化现代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国现代化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条件

中国走上全面彻底的现代化轨道,可谓历尽艰险。中国近现代之初,既面临着极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又面临着国家内部叠加震荡不断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解放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以此为基础走上全面现代化的道路。

(一)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现代化启动与多次中断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曾创造了彪炳全球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在近代社会却悲壮地衰落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并在强大的现代化工业支撑下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之路。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于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成为百余年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之苦苦求索的时代主题。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十年间,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争眼看世界”,先后编写了大量的西学典籍,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出现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试图移植西方近代技术之花,接中国封建体制之木,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国方略,并同时开展了一场被称作“洋务运动”的改革与发展运动。但中日甲午海战打破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迷梦,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并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其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励精图治,虽然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但由于其软弱性,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中国社会进入更加混乱黑暗的政治乱局之中。在这股“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力图把中国引上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但这一切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虽然如此,现代化却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历史主题。

(二)从两种“世界历史”性现代化模式到中国具体国情

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扩张性质。“现代化一经在任何一地展开,其影响便无可避免地渗及全球各处,不管这种影响靠的是武力还是人心所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1](P6)历史正是如此,现代化最初在西欧孕育,然后通过殖民化形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在其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的影响之下,现代化在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极大成功。但“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2](P2)

正当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全世界蔓延之时,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模式悄然兴起。1917年,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短暂动荡后,苏俄迅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向现代化的新式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发生危机和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出现的。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具有鲜明的对立性,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辩证扬弃。“十月革命”的道路,昭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即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事实上,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历史背景都千差万别,其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不同的。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唯一的选择是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3](P1880)只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才有可能。毛泽东强调:“现代化选择不是简单的西方工业化,而必须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4](P1324)因而新中国的现代化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但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苏联几乎是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借鉴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在我们不少同志的心目中,一提起苏联的经验,是很有一些肃然起敬、钦羡不已的味道的”。[5](P417)所以,“苏联模式”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

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和对斯大林的批判,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具体的国情。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为鉴戒,要总结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对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4](P1475)因而强调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立场。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过程

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活动方式是几代中国人的思索和梦想,但直到毛泽东时代才真正开启中国现代化的先河,这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紧密相关。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总结。其产生、形成与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1940-1949)

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看,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不能完全孤立地以时间段来划分,其实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而后又“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6](P9)虽然那时候的毛泽东的头脑中还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现代化思想观点,但他却强烈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想避免落后挨打的局面,就要改变旧中国的面貌,早日使中国富强起来。从中我们有理由认为,毛泽东是以坚定的改造社会、建立新国家的伟大抱负,以“更加迅速地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和追求而开始了他自己的历史的。[6](P38)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新中国,作为中国革命的任务。1940年1月1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7](P663)这实际上是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纲领。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思想:“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能够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8](P146)“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的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的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的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8](P63)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还讲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的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7](P1081)工人阶级的任务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7](P1081)这里所说的农业近代化就是现代化的意思。1948年4月,毛泽东又把实现工业化提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目的的高度。他说:“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3](P1881)

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上,他又强调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这一时期提出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主要是从为了赢得民族独立而提供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待工业和工业化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不可能发展工业,也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也不可能具体指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途径。当然,毛泽东同时也把工业化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1949-1957)

从1949年建国到1957年2月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着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可喜成就。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正是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毛泽东开始集中精力认真思考、研究和阐述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在1952年底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的总路线。这是一条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这条路线的目标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也就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尽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字里行间只字未提“现代化”,但仍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现代化纲领。1956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期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顺利完成,虽然“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是抄苏联的,自己的创造性很少”,[9](P305)但是经过“一五”时期的基本建设,一批重要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使我们工业的生产能力显著地得到增强,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和工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0](P47)根据这一思想,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现在要把我们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这是一个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1](P132)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历史任务,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从此,中国现代化目标开始了由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的转变。后来,这一表述被写进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今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将我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2]这里增加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毛泽东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改为“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了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共八大党章的提法,从而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设计更加精确化。这说明毛泽东对“现代化科学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尝试中,毛泽东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虽然这一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但为后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双重变奏(1957-1966)

在建国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在巨大成绩面前毛泽东以胜利的喜悦和自信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1957年,由于受到国际社会主义阵营赶超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提出了超英赶美的目标。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9](P325-P326)尽管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十六条》(草案)中提出了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9](P351)的正确部署,但在实践中,由于急于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头脑开始发热起来。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却提出:“我们要求的建设速度是成倍地、几倍地以至几十倍地超过过去的中国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13]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大跃进”运动是在毛泽东赶超思想严重冒进情况下,付诸实践的一个环节。在此期间,毛泽东对赶超的时间设想一再提前。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的把握。”[14](P727)第二天,毛泽东在薄一波呈送的《汇报提要》上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14](P724)赶超的时间一再被缩短,促使了实践中“大跃进”运动的不断升温。毛泽东误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超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但三年下来,虽然工业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农业生产却连年大幅度下降,国家财政非常困难,人民不得温饱。这场蛮干冒进极大地损耗了我国有限的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当中。“大跃进”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不得不对“大跃进”的失误进行了纠正。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党中央对急剧膨胀起来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初步的纠正和遏制。在此期间,毛泽东带头多次号召各级干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著作,并建议大家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来读书。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汲取了“大跃进”运动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教训,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和工农业并举的思想,主张重工业要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1962年,党中央把毛泽东这一完整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5](P116)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党内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4](P439)至此,现代化的使用规范下来。此外,在总结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还主持了农村公社六十条、工业企业七十条、高等教育六十条、科学研究工作十四条等实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思想、方针和政策的提出及实行,标志着毛泽东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毛泽东一九六三年与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1).

[13]李富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问题[J].和平与社会问题,1958,(1).

[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问题(修订本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忠义]

A84

A

1008-8466(2010)05-0009-04

2010-06-24

郑凯旋(1978—),男,吉林长春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党建党史教研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工业化现代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