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
王立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酝酿和初步发展阶段、稳步推进阶段以及实现重大突破阶段,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部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成功转企改制,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的主体力量,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应把握好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问题,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制与机制、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适应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文化发展自身的需要,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总体来看,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初步发展阶段
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进行的,总体上纳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使用的手段、方式、方法也都参考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
一是文艺与演出部门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文艺与演出领域实行“双轨制”,即一部分为少数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国家扶持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全民所有制,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办;另一部分为其他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比较分散、演出流动性比较强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力量主办,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还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以文补文”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文补文”活动,最早出现在1978年,意即取之于“文”,用之于“文”。当时,广东、广西、湖北、安徽、河北等省区,把公社办的电影队、影剧场、体育场等文化设施划归公社文化站统一管理,文化站举办的某些活动可以酌量收费。承包责任制和“以文补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文化单位出现的经济困境,并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二是新闻出版部门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这一阶段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改革、发行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和内部体制改革四个方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的实行,是新闻出版部门从完全的计划运作转向市场运作的重要转折。在发行体制上,实行以国营书店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发行体制。对书刊价格体制进行的改革取消了统一定价制度,对书刊定价实行分级管理。新闻出版领域的内部体制改革与文艺演出部门内部改革一样,也以实行承包责任制为主,增强了新闻出版单位的活力。
三是文化市场开始出现,部分文化行业的产业性质得到政府的认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文化功能的日趋多样化,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现出来,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在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事实上已经确认了文化艺术的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这一概念。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阶段
1992年至2001年,这一时期,我国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讲,这一时期必须提及的有两个标志性的文件。即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意义重大。200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总结了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一阶段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从改革经费投入机制入手,推动艺术院团内部改革。自1994年开始,财政部、文化部对中央直属艺术院团的拨款方式进行改革,实行演出场次补贴制,把财政拨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院团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基本开支,一部分与院团的演出场次挂钩,多演多得,少演少得,不演不得。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剧目创作、排练和加工,着力扶持艺术精品。
二是采取预算包干的管理办法,改革广播电台、电视台预算管理体制。从1991年至2000年,经财政部批准,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实行了财务收支预算包干管理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国家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意见》,要求国务院财经部门要研究解决宣传文化单位税负过重、收费项目繁多的问题。为此,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2000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管理。这一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二百多部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依据。
(三)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提法,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首次允许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吸收部分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并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这一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理论上不断提高,改革的实践也加速发展、全面推进,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2003年7月,中央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35家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从2004年起,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目前,这些试点单位正在按照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努力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部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成功“转企改制”。通过改革试点,各地在实践中成功地找到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分离改制,将广告、印刷、发行、电视剧等一般节目制作部分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分离出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经营发展;整体改制为企业;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是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的主体力量。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发展迅速。据统计,2005年,全国社会资金、民营资金和外资参与拍摄的影片数量已占75%,参与拍摄电影的民营影视公司达一百四十余家。到2006年1月,在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到三分之二,在调整所有制结构、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国文化主管部门曾经在很长时期里,既主管又主办,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文化体制的变革,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既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徘徊不前的暂时曲折,回顾三十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一是实事求是,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文化因为其本身的意识形态特性,使得文化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具有政治敏感性。同时,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不像物质产品那么容易见成效,而且容易反复和多变。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反复,因为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性容易使人们在反复中引起思想的混乱,带来信念的动摇与偏离。这也正是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在。
二是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第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观念创新的力度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都是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作为发展的前提。第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第三,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方向代表未来,方向决定前途,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能否坚持这个正确方向,不仅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本身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前途。第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五,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和领域,关系到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的障碍。很多人还存在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对文化产业的定位以及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的认识依然沿用过时的理论和体系,对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担心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削弱国家对文化领域的控制力。
二是利益关系调整中的矛盾。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制度的创新,必然要涉及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必然要调整一切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必然要涉及因文化权力而带来的文化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许多矛盾。
三是市场力量相当弱小。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体制改革,要打破长期形成的阻碍改革的力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必须要有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但是我国的市场力量比较弱小,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环境日益复杂。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涉及现行文化体制内的利益调整,而且涉及体制外资本市场、现代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调整,改革的约束因素非常庞杂,难度很大。
(三)文化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把握好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世界上还有许多种族、民族、阶级和阶层,他们都有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其中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国内外文化多样性包括多元性的现实,以客观务实的态度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主导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建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切实的行动及其影响来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二是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市场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调节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实现文化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行政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能使文化建设得到合理布局,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解决靠市场自身力量无法调节的问题,如低俗媚俗现象,暴力文化产品以及盗版、侵权等问题,确保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市场手段要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但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三是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那种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或者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四是处理好体制与机制的关系。所谓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机制喻指一般事务,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及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制带有根本性、长期性,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依附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革体制,所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们要正确理解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系,不能用机制转换来代替体制改革。
五是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就像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棋盘上的三颗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任何一着棋下好了,都可以相互促进,全局皆活;任意一着不慎,就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文化体制改革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既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查找不足,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王宝珍]
G122
A
1008-8466(2010)05-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