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 张 惠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研究
陆岷峰, 张 惠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反映了国内外各界对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期许。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要以平等参与、合理共享为主旨倡导公平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均衡发展,以扩展化的“四位一体”推进全面发展。
包容性增长,机会平等,共享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最初是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按照亚行的解释,“包容性增长”倡导的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是一种价值理念而非权宜之计。“包容性增长”在方式内容上重于“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两个基本层面;在执行上强调“参与”和“共享”两个方面;在理念上强调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迅猛,但增长本身的不均衡,使发展中隐藏着各种矛盾。“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正是因此而生。
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2]2008年遭遇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依然很强劲。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是不均衡的,这也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仅表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与消费的不均衡,如2009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①也表现为区域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扩大。而经济增长背后的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GDP高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相对滞后;二是GDP高速增长,就业却低速增长,近年来全国的就业有平缓的上升趋势,但整体来看数值偏小,平均就业率低,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能力薄弱;三是收入差距扩大带来了社会贫富矛盾的加剧。经济的扩张期伴随着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凸显,地方财政负债加重,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等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包容性。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包容。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的全面恢复并不明朗,复苏路径中面临着诸如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影响,也对中国的外需复苏产生严重影响。2009年以来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进口金额累计93.3亿美元,涉及国内产业规模累计4623.8亿元人民币。②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影响在进一步加剧,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动。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用日益增强。虽然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未必能阻止全球复苏,但至少会延迟复苏的进程,因为贸易保护行为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使世界各国陷入信任危机,可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包容。
(一)“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论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对其内涵的探讨仍在继续。如下所述是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1.参与共享增长论。这种观点认为“包容性增长”重在“参与”和“共享”,即所有的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共享”经济增长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社会成员可以充分行使民权,各社会阶层可机会平等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并合理公平的享有经济发展成果。[1]
2.经济社会协调论。因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过高而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背后的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突出,致使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包容性增长”在内容上重在“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两个基本层面,强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可协调的发展。[2]包容性增长既包括国内的科学与和谐增长,财富的公平分配,也包括国际上国家之间协调与和谐的增长,实现共赢和多赢。
3.低收益者受益论。这种观点认为,从权利路径看,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平台就是公众普遍具有同质均等的发展权利。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对权利同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包容性增长”中低收入者的共享权利。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所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突出,特别是贫困人口和农民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低,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收入有待增加。[3]
4.增长价值导向论。这种观点主要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包容性增长”,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即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都需要改变。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4]
5.全球包容性增长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内在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突出。虽然国别之间的路径选择具有显著的竞争性和多样性,但是同样存在合作性和趋同性,包容性增长的国际扩展存在充分必要性。“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
(二)对“包容性增长”认识的评析
统一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是当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解决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将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共享于世界,惠及所有人群的根本前提。目前人们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和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存在对“包容性增长”的不同理解,主要在于思考的维度不同,审视现实的视角不同,是从不同层面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
首先,应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只是从某个侧面来研究和探讨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从谋求低收入者权利,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收入分配公平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社会发展领域入手,还是经济发展领域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甚至扩展到国际领域,通过国家间的协调配合,反对投资、贸易、金融保护主义,都只是“包容性增长”中应解决的某些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全部。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也是当前“包容性增长”思想引入过程中存在的暂时性现象,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解决。要根本性地解决经济增长背后存在的社会难题,就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充分发展。“包容性增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其次,应该统一认识,内涵理解不一致容易导致工作思路的混乱。“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丰富而深刻,而且适用范围广,是一个发展战略的概念性框架。而如果内涵理解不一致,就会带来许多执行中的问题。例如目前对于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差距同步急剧扩大的价值判断就不相同,有些观点认为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应该从经济增长中多受益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减少贫困人口来缩小贫富差距。此外衡量指标也不同,在是否量化,如何量化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理解上的差异延伸到微观经济社会活动中,就容易导致对“包容性增长”的片面把握,最终会影响预期的效果。
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一系列如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权利失衡等问题,进而因为机会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公,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所以要坚持“包容性增长”理念,立足于“均衡发展,公平发展,全面发展”,将经济增长、人的发展和机会公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保持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民众能在“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中公平参与、合理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以平等参与合理共享为主旨倡导公平发展
“平等参与,合理共享”是指社会公众或经济主体无论初始地位、原始财富、所属地区、类属行业如何,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并根据贡献的大小合理地分配应得的社会财富,而且这种平等参与、合理共享权利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不得受到限制或排斥。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精髓,在经济社会中,社会公众的平等表现为要求建立以体制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的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不是强制的要求起点平等,也不是理想地要求社会的大同,而是要求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从最根本上消除制度性歧视、弥补制度缺失,建立公平的竞争体制;另一方面要保障各阶层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环境共享、资源利用、信息交流、经济生产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能享有平等参与以及合理共享的机会。
(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均衡发展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较快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解决切实关系民生的要点难点问题。
1.要使内需型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GDP增长为衡量标准,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由于缺乏内在持续增长动力,所以,要确立以内需替代外需导向,以就GDP增长而增长转向以就业增长为导向的拉动经济增长战略。在保持拉动内需的城市消费动力的同时,以制度化保障为依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就业机会均等化扩展,进而提高农村潜在的消费热情,兼顾投资与消费两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包容增长的长效机制。
2.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长期过度依附于工业扩张的经济增长是被动的、不完全的、非包容的,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保留、扶持、升级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通过体制创新、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政策引导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使民众公平参与经济活动,分享经济成果。
3.要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间的竞争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也造成地区差距的扩大。而城乡二元体制也使得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并做出贡献的农民游离于体系之外,不能充分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要实现“包容性增长”,一方面,以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砝码。以均等化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制,为农民工就业和生活提供保障,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体制创新,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建立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经济利益。
4.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落在实处。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推动力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公众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一些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第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政府和企业获得的财富分配份额呈现双增态势,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6]通过收入分配指标化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各阶层居民劳动报酬的分配占比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全体民众公平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对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的双重调控管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加强覆盖广、层次多、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可得性,使各层民众都能平等得到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福利。第三,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村公共文化、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制度,并根据实际的需要逐步进行调整,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第四,继续扩大对公共生活领域的财政投资力度与商业资本投入,保证就业机会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多方利益的均衡。
5.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时,要注意资源需求量与消耗量的变化。工业化过程中资源需求量与消耗量会急剧上升,部分行业由于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会出现边际效率与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各种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会日益严重,会导致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得不面临资源与环境的硬性约束。因此,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成为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更需要重视和强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包容性。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科研开发研究相结合,加大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资力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各类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对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强化要求,抓好节能减排监管工作,以高产出、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的行业推动经济增长。
6.要注重以科技文化创新支撑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经济高速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作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支撑,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鼓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开发和推广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原有的质量标准和营运方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专业化的升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贡献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要注重互利、共赢、开放、发展。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倡导深化交流合作等都准确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观点。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上,各国各地区都要“包容性增长”,要转变世界经济模式,通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员政策对话和经验共享,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缩小成员间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通过拓宽国际间各国家、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建设技术合作平台,重点帮助技术落后的国家、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实现技术上经济上的共享。同时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5]
(三)以扩展化的“四位一体”推进全面发展
一方面,“包容性增长”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长”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点、线、面、体的“四位一体”,有机统一。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经济建设,合理地分享经济成果;各条产业链都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生产社会财富;各地方都能实现统筹发展,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民生等多元功能转变,走出产业、文化、生态、民生“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而在全国的层面上,则要实现经济增长、人的发展、机会公平、全面共享,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虽然目前的“包容性增长”理论各有层次,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关于“包容性增长”也没有一个权威的、严格的界定,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完善也并不是很明晰,但是,中国作为“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有责任从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探求“包容性增长”理念,抓住“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把握实践要点,为实现中国的民富国强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林毅夫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王红茹.胡锦涛首提“包容性增长”陌生概念或写入十二五规划[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 12838618.html,2010-09-28.
[3]王利清.中国不平等的消解有赖于共享式增长[J].前沿,2009,(12).
[4]邓聿文.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N].上海证券报,2010-10-18.
[5]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748954.html,2010-09-17.
[6]陈叶军.“如何分好蛋糕”系列报道之四[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945476.html,2010-06-23.
[注 释]
①资料来源:2009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EB/OL].http://news.hexun.com/122593298.html,2010-02-03.
②资料来源:2009年贸易救济调查与裁决情况综述.[EB/OL].http://www.sinotf.com/GB/Risk/1132/2010-06-17/ 3NMDAwMDA1MTI3NA_2.html.
[责任编辑:王慧慧]
F061.3
A
1008-8466(2010)06-0060-05
2010-09-20
陆岷峰(1962—),男,江苏金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研究;
张惠(1986—),女,江苏徐州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