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心灵的港湾
——《前进报》与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渊源
李 青
(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美国的多元文化造就了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美国犹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在其发展过程中,意第绪语报纸《前进报》对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美国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犹太文学的繁荣,《前进报》作为新移民的犹太人的精神食粮改变了犹太移民枯燥而乏味的生活,也造就了像辛格这样伟大的犹太文学作家。辛格发表于《前进报》的大量作品均被译成英文,美国主流社会人士借助辛格作品浸淫于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好奇的犹太文化氛围中,而正是凭借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辛格摘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前进报;犹太文学;犹太作家;辛格
翻看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于美国犹太文学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亨利·罗斯、欧文·豪、埃萨克·巴萨维斯·辛格、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莫德、塞林格、诺曼·梅勒、阿瑟·米勒、金斯堡、菲利普·罗斯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构成了一个星光璀璨的“犹太作家群”。他们以其优秀的作品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和赞誉,并成为各大文学奖项的“常客”。有人甚至将索尔·贝娄、海明威和福克纳并称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三大小说家,还有人认为,在当代美国文坛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文学中心,一个是以奥康纳等人为代表的南方文学,还有一个就是以索尔·贝娄等人为代表的犹太文学。这些犹太作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埃萨克·巴萨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于1978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当我们沉浸在犹太作家所建构的小说空间时,当我们“聆听”作家访谈录时,《前进报》常被作家提及。作为一份用犹太民族语言刊行的报纸,《前进报》与美国犹太文学发展史的关系究竟如何?一份小小的报纸为何会成为犹太作家们的心灵港湾?种种疑问引起了本人浓厚的兴趣。笔者拟从《前进报》发展变迁之历史探究其在文学史中的作用,进而探究大众媒体与文学结缘之动因。
意第绪语《前进报》(The Forward)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非英语少数族裔报纸。它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其名取自德国柏林的《社会民主报》,当时的编辑是37岁的亚布拉罕·卡汉(Abraham Cahan,1860-1951)。《前进报》创刊伊始恰逢犹太移民高峰。大批犹太人移居美国,由于不懂英语并且没有掌握相关的技能,他们只能在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的工厂或露天市场里找到活计,勉强糊口。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得不承受由于宗教不同而带来的冷眼和歧视。所有这一切都将这些初来乍到的犹太移民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前进报》的刊发迎合了经受背井离乡之苦的犹太移民的精神需求。卡汉在办报初期就确立了办报宗旨:“我的报纸一定要给读者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他们在《前进报》中所获得的正是他们在每日为了糊口而奔波的生活之外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卡汉本人不希望《前进报》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他认为报纸不应该借助枯燥无味的文章宣扬所谓“主义”、“信仰”之类的东西,它理应是一份家喻户晓、老幼皆宜的读物,它理应“反映犹太社区的呼声、传播犹太文化、展示犹太作家之文学才华”。卡汉任《前进报》主编一职近半个世纪之久。卡汉感慨于犹太人在美国之境遇,他用意第绪语创作了若干关于移民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冲击的小说,作品大多在《前进报》上发表。作为《前进报》的开山鼻祖,卡汉的文学实践活动为其他犹太作家树立了榜样。有着这样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担任主编,他旗下的报纸自然就成为文学爱好者得以施展才华的天地。
谈到《前进报》和美国犹太文学及犹太作家的渊源,艾萨克·辛格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辛格生于波兰,当初移民至美国的时候,已经31岁。他自言那时只会一句英语(Take a chair)。回望当年,辛格在移民美国之前,也算小有名气,他曾用意第绪语发表《撒旦在戈雷》等作品。踏上北美大陆的辛格自感游离于英语世界,失落感油然而生。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丧失了我的语言,也丧失了我对事物的感觉。后来当然还有谋生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辛格就此搁笔,在近十年里几乎提不起热情进行文学创作。或许幸运女神的确愿意眷顾有才华之人: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辛格得以加盟《前进报》。对意第绪语驾轻就熟的辛格很快喜欢并适应了这份工作。辛格说,“我每星期写二三篇新闻文章。在《前进报》中,我可以写关于人生无意义的文章,或者写你不该自杀的文章,或者写什么东西里都有的精灵鬼怪的文章。”稳定的收入、宽松的作息时间,使得辛格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辛格曾对来访者说:我认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所得到的任何消息,对他都是有好处的。我认为做新闻记者对作家不会有坏处的。”辛格在《前进报》任职长达30年之久。1945年,辛格开始用意第绪语创作《莫斯卡特一家》,全文在《前进报》中连载了三年,从那以后,辛格所有的长篇小说都首先在《前进报》中连载,其中包括著名的《卢布林的魔术师》(1959)、《奴隶》(1962)、《冤家,一个爱情故事》(1966)、《庄园》(1967)、《地产》(1969)等等。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由辛格本人及其朋友、亲戚翻译成英语。除长篇小说外,辛格还是擅写短篇小说的高手。《傻瓜吉姆佩尔》堪称短篇小说之经典。该作品最早刊载于1945年的《前进报》。1953年,另一位犹太文学巨匠——索尔·贝娄——亲自操刀,将其译成英文,这一经典的傻瓜形象为辛格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英国人说他是“意第绪语的萨克雷”,美国人称他为“当代的霍桑”。甚至有人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此后,辛格发表于《前进报》的大量作品均被译成英文,美国主流社会人士借助辛格作品浸淫于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好奇的犹太文化氛围中,而正是凭借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辛格摘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辛格对《前进报》一直怀有感恩之情。辛格说,“一个艺术家,像一匹马,需要鞭策。我已经习惯每周交出一些篇章,这已经成为我的第二天性。”他的作品多以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的生活为背景,反映他们在现代美国生活中的孤寂,无聊和苦闷。正如美国著名犹太裔文学评论家欧文·豪所指出的那样,“《前进报》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反射出犹太社区的全部——它的最好的一面,最糟糕的一面;最内在的本质,最外在的表现;最高远的理想主义,最低俗的物质主义……总之,它无所不包。”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犹太人来到美国之时,他们发现自己处在与欧洲完全不同的氛围之中,在这个讲求实效和功利主义至上的新大陆上,虽然没有美国人可以引以为荣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这里也没有欧洲那样多刻板和教条的历史包袱,讲求实效和功利主义使每个置身其中的少数族群都可以自由地发展。一直以来饱受“排犹”之苦的犹太移民发现在这里他们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报刊、杂志,而且他们还可以听到来自自己社区的声音,阅读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在美国境内,“外文报业用33种语言出版了1500种报纸。在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克利夫兰等地都有犹太人自办的报纸。芝加哥一地就有三份意第绪语报纸。”犹太作家也感受到这种“自由的空气”可以让他们尽情回忆久远的过去,遥望遥远的欧洲大陆,毫无顾及地探讨在传统犹太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相互冲突,彼此融合中人们心灵的苦闷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前进报》创刊初期恰逢大批犹太移民涌入美国。他们需要精神食粮。初到美国,面对完全听不懂的英语,他们怀念过去的时光,他们留恋与美国世俗社会完全不同的犹太传统,因此他们希望读到排解心中苦闷的东西。卡汉创立《前进报》时,就将读者群定位在生活在犹太社区里的普通犹太人,而不是少数已获得成功的“上层人士”。他希望借助报纸这种大众传媒方式,以普通犹太人喜欢读的故事和文章调节犹太移民枯燥而乏味的生活,一些初到美国的犹太作家,也感觉突然自己失去了自己熟悉的语境,丧失了自己创作赖以生存的根基。有些人在来美国以前已经在原住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譬如,辛格在移民美国之前已经在波兰发表了《撒旦在戈雷》等作品。辛格曾说,“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可以说是经历一种危机。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由于我觉得没有读者。”无法马上融入主流文化的作家们突然“失语”,他们担心没有读者,同时也深感自己在美国没有名气,没有出版商肯为他们出钱出版作品。而《前进报》作为一份主要面向犹太人的报纸,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创作才华的平台。他们一方面要按期交稿,一方面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让自己满意、更重要的是让读者满意的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以辛格为代表的犹太作家们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的作品,进而繁荣和丰富了犹太文学的创作。但是,犹太作家在《前进报》中发表的作品也遭致一些人的批评。一些评论家就曾责难辛格滥用煽情,“装神弄鬼”以迎合《前进报》读者的低俗趣味。对此,辛格反驳道,“我认为把一个故事写好是讲故事的人的责任。要尽力把故事讲好。至于读者,“我把读者看成和我一样聪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完全不亚于我。我不对他们居高临下地说话,我从未感到对他们说教。”正是这些连载于《前进报》的故事丰富了美国犹太文学,并将犹太文学带到了其发展的制高点。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多灾多难,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原住国。美国成为他们的“理想国。”即使他们在美国通过个人的努力,在各行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逐渐与主流文化融合,但是他们始终处于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纠葛中,在他们身上,更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彷徨,迷茫的流浪心态。而身为移民或移民后代的犹太作家们更能敏感地捕捉到普通犹太人面对异质文化所感受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他们深受犹太传统的影响,他们耳濡目染犹太传统,他们早年受到的犹太传统教育影响到他们其后的写作生涯。犹太文学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小人物。他们大都是苦苦挣扎但又拥有自尊的人,就像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一样,他受尽世人的嘲弄,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和率真的本性。马拉默德也曾说自己为身为犹太人而感到自豪。他在谈到自己的作品《店员》时说到,“我开始写《店员》的时候,我便想到父亲。我总觉得,我应该多写犹太人,表现犹太民族欢愉,自豪,也同时表现他们特有的赎罪心理和自我反省。”正是带着这种心境,犹太作家创作了大量贴近普通犹太人的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好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心理。得以在《前进报》上刊载。辛格的一部作品曾经在《前进报》中连载了一段时间,出于某种原因,主编打算停止连载,但是没有想到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无奈,主编只得同意将这部作品继续连载。由此可见,正是读者的参与和认可,才使《前进报》成为优秀犹太作家施展才华的阵地,才使更多的犹太作家创作出了更为出色的作品。
美国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犹太文学的繁荣,《前进报》作为新移民的犹太人的精神食粮改变了犹太移民枯燥而乏味的生活,也造就了像辛格这样伟大的犹太文学作家。连载于《前进报》的故事丰富了美国犹太文学,并将犹太文学带到了其发展的制高点。
[1]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摩迪凯·开普兰.犹太教:一种文明[M].黄福武,张立改,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崔道怡,等.“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德〕马丁·布伯.论犹太教[M].刘杰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赛妮亚.犹太名人读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美〕伯纳德·马拉默德.伙计[M].叶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李青(1972-),女,文学硕士,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和英美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