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状况综述——以近年来硕士论文为例*

2010-08-15 00:49杨换宇
关键词:硕士论文邮政文章

杨换宇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状况综述
——以近年来硕士论文为例*

杨换宇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集中体现为众多以此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本文从大陆与台湾地区一些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选题的角度、征引史料的情况等方面来看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并还从中国近代邮政近代化与地区性邮政史两个研究角度对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具体分析与评述。虽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亦有众多的不足之处。总之,硕士论文在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邮政史研究;硕士论文;研究状况;综述

有关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苏全有先生写有两篇综述性的文章①这两篇文章分别为:苏全有,李风华《: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87-89页;苏全有,刘文旭《:近年来民国邮政史研究综述》,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7-111页。。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的一些基本状况做了一番简要的梳理。根据苏氏的统计,近年来发表的与此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仅有二三十篇[1-2],相对于其他近代史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然而,在苏氏的两篇综述性的文章中,就其所考虑的文章范围来看,近年来的硕士与博士论文大多并未入其“法眼”,只是在《近年来民国邮政史研究综述》一文中,简要提到三篇硕士论文。但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2009年,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仅大陆地区硕士论文就有十二篇之多;博士论文,如果将苏全有先生的博士论文(修改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名称是《清末邮传部研究》,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邮政)也计算在内的话,亦有两篇。同时,台湾地区研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硕士论文也有四篇,博士论文有两篇。这样算来,就笔者所见,总共有硕士论文十六篇、博士论文四篇。

相对于二三十篇一般性的研究文章而言,这些硕士论文在此课题研究中所占的分量及所应处的学术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苏全有先生却并未将这些文章充分考虑在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这种在写学术综述或学术史回顾时,不将硕博论文考虑在内,是当今大陆学界普遍的现象。而港台地区则大多将其包含在内,尤其是硕士论文。这一方面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往这些文章大多并未出版,查找不易;另一方面是受一些观念的影响,不太重视硕士论文。如今,随着许多优秀硕士论文的网络化,我们应该肯定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

本人拟在苏全有先生的两篇综述性文章的基础之上,着重讨论近年来的硕士论文,指出这些文章在推进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求更全面地了解学界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的现况。

下面先对收集到的硕博论文进行总体的分类与评述,以期对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从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论文写作的时间来看,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台湾地区有关此方面研究的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分散,时间跨度比较长。早在1958年,章秀菊就以《我国现代邮政人事制度之研究》作为其硕士论文的题目,直到1996年,陈怡芹的硕士论文《日治时期台湾邮政事业之研究(1895-1945)》才涉及这一领域,二者相距近四十年。近年来,由于受到地域和资料的限制及史学研究趋势转向的影响,没有新的相关硕士论文出现,且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的文章也很少见。

而大陆地区有关此问题的硕士博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则集中在2005-2008年:2005年三篇(含一篇博士论文)、2006年三篇、2007年四篇、2008年四篇(含一篇博士论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陆有关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性档案资料的大量开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史学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选题有向先前研究比较薄弱的方向转向的趋势。

其次,从论文选题的角度来看,硕士论文的选题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分时段来论述近代邮政史,比如,《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近代中国邮政的统一与发展研究》(1896-1937)、《近代中国的邮政(一八九六—一九二八)》等总论性质的文章始终是以“中国邮政的近代化进程”这一主线来贯穿的。另一种是按地区性来研究,做某个特定区域、某一省份或单个城市的研究。如《抗战时期西川邮政研究》、《苏中邮政事业早期现代化过程》,还有湘潭大学黄小用副教授的三位高徒的三篇有关湖南近代邮政事业从1899-1949年的一系列的分三个时段的文章。其实在这些地区性的研究文章中,也能够看到近代化的影子。但他们文章的侧重点在于各自地区不同的邮政管理制度。

就博士论文的选题而言,大多只做某一个小的独立的方面,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贾秀堂选择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作为其研究对象,并选了1930-1937年这一时段,对其进行仔细考察[3]。国立台湾大学何辉庆博士的论文《1934年华满通邮之谈判》亦是如此[4]。这种以一个独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在硕士论文中也可见到,《1932年上海邮政工人罢工事件研究》一文即是如此[5]。从选题及研究的成果来看,做地区性研究比做总体性研究水平要高且挖掘的深度也要深。

最后,从征引史料的情况来看,在硕士论文中,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文章所征引的史料范围愈广泛。最初的几篇文章并未运用档案资料,而后来的文章则多运用了档案资料。其次是,开始时总论性的文章比较多,后来则是区域性的文章占了多数,并且多运用了本省所藏本地区的有关邮政方面的档案。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另外,最初的几篇文章,所引方志、近代报刊与文史资料也很少,后来随着区域性研究的增多,许多人开始运用这方面的资料。比如,于越的《试论海关的近代邮政》和崔红欣的《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二人在运用史料方面几乎限定在早先出版的一些史料上。而福建师范大学胡中升的《1911-1928年福建邮政的发展》、四川大学李致远的《抗战时期西川邮政研究》等文章则开始大量引用当地的档案资料、方志资料及文史资料。博士论文在材料运用方面大多使用的是专门的档案资料,花费的精力与时间也非硕士论文能比。史料范围的日益扩展也为近代邮政史研究的兴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晚清邮政的发展与晚清海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晚清时期,邮政的管理权一直是掌握在海关管理者的手中。在晚清近代化的过程中,海关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晚清邮政业的近代化进程。所以,考察晚清海关与邮政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以此为选题的硕士论文也有几篇。

第一篇是吉林大学于越的《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6]。该文从海关邮政近代化的角度切入,紧扣海关邮政这一主题,对海关邮政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进行阐述。其中对海关邮政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它的特点与影响,作者试图对晚清海关邮政有一个比较全景式的认识。其中文章比较有新意的一点是介绍了海关管理邮政的内容,包括海关对邮政的业务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在邮政的业务管理方面,作者从邮件管理、邮路管理、邮资管理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介绍。文章对其他管理的理解主要从财政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入手,通过对它们的发展变化的阐述,勾勒出晚清海关邮政的大体轮廓。

另一篇是《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7]。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晚清邮政的近代化问题,体现在论文中,主要是对邮政“组织管理方面”近代化的研究。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与前篇文章相比,并无多少创新之处,且所引史料单一,此一章节仅引用了《中国海关与邮政》与《天津邮政史料》。其实将邮政放在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进程当中考量,把它当作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视角,且许多人都尝试过。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运用现代化的理论来统摄它,或者如何把它作为晚清现代化的一个例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前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第三篇是天津师范大学尹学梅的《制度、动作与效应:清末国家邮政事业述论》。作者虽然未在标题中指明研究的时段,但从文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将时间段限定在1896-1911年。在运用资料方面,作者并没有优势,但她将时段缩小之后,就其所能掌握的材料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邮政事业做出一番有条理的描述与划分,将这一事业放在近代制度转型期这一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研究,实属一种成功的尝试。正如作者所言,她“试图从一个新视角对晚清国家邮政事业进行新的认识,通过对晚清时期中国国家邮政的产生、发展状况、业务经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制度转型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个案”。作者还对这一时期邮政与民信局、客邮、驿站裁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邮政与三者之间的竞争是“扭曲”的竞争,并指出,这一过程是国家邮政“统一”的过程[8]。

与尹学梅观点不同的是,胡婷在其硕士论文《近代中国邮政统一与发展研究(1896-1937)》中认为:“在1935年民信局全部取缔,中国近代邮政实现统一,意指邮政系统的统一。”指出在近代中国,“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才彻底解决了洋员占据中国邮政管理权的问题,而中国邮政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一”。作者在文章中,还对取缔民信局的复杂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取缔民信局是全国邮权统一的关键步骤”。她“还宏观分析和微观论证了民信局的取缔与邮政近代化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在评价近代邮政的统一和发展历程时,“既要看到邮政统一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近代邮政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落后性”[9]。

在台湾地区,也有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篇是徐雪霞的《近代中国的邮政 (1896-1928)》[10]。该文探讨了传统通讯机构与新式邮政之间的关系,对代表西方列强利益的客卿在近代中国邮政建立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系统的研究。作者还分析了邮政发展与近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间的关系,指出西方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融合力。另一篇文章是廖德修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邮政事业》[11]。此文旨在探明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近代邮政在抗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战前邮政发展的大势”,属于背景交代。第三章是“战时军邮制度”,对这一典型的战时业务范围的内容、利弊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是“后方邮政的发展”,乃从战时邮务的经营、金融功能的提升、对外关系的维系和邮运难题的克服等四方面着手,描述了战时邮政事业的发展状况。第五章是“沦陷区邮政的维持”,叙述战时邮政设法维持沦陷区邮政的诸多措施。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战前邮政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完全的解决,战争亦使邮政饱受迁徙流离、破坏损失之苦,而在此状况下又需设法开办新兴的业务以应付战局之需,其负担之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作者对抗战时期邮政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文章所征引的史料,不仅运用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部档案”,还使用了交通博物馆的“交通部档案”、“邮政资料”、“邮政统计汇编”等档案文献,皆为大陆学者不易见到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另一篇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章秀菊的《我国现代邮政人事制度之研究》。该文虽为硕士论文,但作者用力之勤、功夫之深,实为后辈学人学习的楷模[12]。全文共 374页,约 25万字①此论文自1958年写就以来,因未公开出版,据网络记录显示,仅被引用一次,实属憾事。。该文于1958年写成,其标题中之“现代”邮政人事制度,实指由晚清时期兴起至民国取得重大发展,一直延续到作者著文时为止的邮政人事制度,以区别于古代的邮政人事制度。我国的现代邮政制度创始于清末,在英国人赫德的主持之下,其人事制度深受英国文官制度及欧美人士重纪律作风的影响,具有人员严格守法的精神,办事认真的态度及法规执行的彻底等重要特点,形成了近代邮政人事制度的重要特色。

整个文章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除说明邮政人事制度的沿革之外,还对其资职分立制度详加解析。第二章至第六章,作者分别就邮政人事制度中的考选、任用、俸给待遇、考绩及退职养恤等制度之演进做了一番详细的梳理。第七章则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检讨,并以之与现行文官制度的关系及其未来的展望提出了作者的意见。本文取得很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其资料运用方面的独特。作者主要依据两种资料:一种是《邮政纲要》,另一种是《交通史邮政编》。《邮政纲要》系民国九年(1920年)由交通部邮政总局编纂,出版有两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交通部邮政总局重印《邮政纲要》第二编第一卷和第二卷。此书主要是有关邮政业务的规章制度的汇编,将早期邮政的“所有邮政通令(英文本 Inspector General's Cirfcular)、通谕、办事规则以及邮政章程、某项紧要公文之训饬全行蒐集列入”,它是一部研究晚清及民国早期邮政规章制度必备的书籍。但除章秀菊引用之外,就笔者所见,尚未看到他人在研究民国时期的邮政时使用此书,此书国内很少能够见到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交通史邮政编》是由交通部与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主编的一套丛书中的一个部分(包括:邮政、航空、航政、路政、电政、总务各编),出版于1930年,全书共分为四册,其所收录的资料年限起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试办邮政时至国民政府成立前。内容包括总务、业务、邮政储金、财政、涉外事项等五章,也是研究近代中国邮政史的必备书目。作者在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料的基础之上,又拜访了诸多邮政界业已退休的邮政工作人员,令其文章增色不少。

另外,交通部与邮政的关系也是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中的重要选题之一。河南师范大学2008届专门史研究生黄莎的《交通部与民初邮政(1912-1916)》一文,探讨了交通部在民初邮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3]。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在行政方面,交通部主要进行了集中、统一两方面的工作;在邮政政策方面,交通部推行统一邮权政策、邮政资费和联邮政策;在邮政业务经营方面,交通部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硬件技术)和经营管理(软件技术)两方面进行建设工作。最后作者指出,交通部以西方邮政事业为成例,大规模移植西方的管理制度,并为邮政发展提供多种支持,使邮政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关于地方邮政史的研究,在一开始就是近代邮政史研究的重点。据粗略统计,有过专门研究性文章的地区包括上海、天津、山东、四川、广西、广州、福建、湖南、山西、西藏、新疆、台湾等多个地区。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在苏全有先生的两篇综述性文章中都有提及。本节只拟评述以地方邮政为研究中心的硕士论文,欲与苏先生之文相结合而为完整的学术综述。

就笔者所见研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硕士论文而言,对于地方性邮政史的研究,占到一半还多,下文将分别予以叙述。

首先来看,有关福建省邮政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的胡中升对1911-1928年福建地区邮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作者查阅了福建省档案馆所藏的“福建邮政管理局年报(1911-1928)(英文)”、“1906-1932年历任局长交代书(英文)”及“1914-1940年局所详情单(英文)”,并且广泛征引了福建省各个地区的文史资料与地方志(包括30种的文史资料,40多种的地方志资料),从而对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邮政发展情况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他指出,脱离了海关后的福建邮政在性质上属于官邮,既受地方政府管辖,也受中国中央政府邮政机构的垂直管理。在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邮政规模有明显的扩张,同时也注重邮政通信质量的改善和效能的提高,并且着力于城市邮递系统的建设。他还对福建邮政与客邮和民局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三者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本省邮权逐步走向统一、邮政逐步走向垄断经营的过程。最后,作者对福建邮政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和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4]。

在这些研究中,很有特色的是有关湖南省邮政的研究。湘潭大学黄小用副教授的三个弟子,对湖南省的邮政进行了有梯度、分层次与分阶段的研究。他们三人将湖南省邮政史分为1899-1937年、抗战时期、1945-1949年三个时期,分别进行研究。并且他们之间注意了前后邮政制度之间的相继关系,并对各自时期内的邮政史的特点进行突出,给他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三者文章的共性是在资料的运用方面,都充分利用了湖南省档案馆有关邮政的馆藏档案,为各自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王斌主要研究在1899-1937年这一时期,湖南省邮政在国家和湖南各届政府的支持下对民信局进行排挤,并撤消“客邮”,统一了国家邮权的过程,并指出这一过程也是邮政与湖南社会相互影响的过程[15]。廖发棠对抗战时期的湖南邮政进行了研究,在总体上介绍了湖南邮政在抗战时期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状况之后,着重分析了湖南邮政在抗战时的地位和对抗战的作用,并指出“战时湖南邮政事业的发展总体情况是很好的,基本上能适应战时的军政和民用通信的需要”[16]。于忠元则对1945-1949年的湖南邮政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1945-1949年的湖南邮政虽然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但其邮路、业务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湖南经济的增进,便利了民众的生活,促进了学生民主运动的发展和湖南新闻界的进步。但是,这段时间湖南邮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农村邮政远比城市落后,邮政局所及邮路分布不合理;二是邮政当局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三是人民的通信自由受到很大限制。”[17]

山西大学田明就山西省邮政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考察[18]。作者以邮政制度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预付邮资、考试、奖惩等制度为突破口来反映“制度化”在中国的艰难前行,还借助“公共领域”的概念和理论,将邮政作为联结公共权利、私人领域、公共领域的线索来理解邮政与近代社会间的互动。另外,四川大学荣宏亮对1932年上海邮政工人罢工事件进行了研究[5]。对这次罢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与描写。作者认为,这次罢工除了为邮政工人们争取了一些经济利益之外,并没有解决任何困扰邮政的实质性问题,反而使国民政府接受了教训,加强了对各地邮工组织的控制。

对于日治时期台湾地区邮政事业的研究,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陈怡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作者在利用档案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日治时期台湾地区的邮政从草创、发展到成长变化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这一时期的邮政事业的运营状况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由于台湾地区邮政的营业项目,从邮件寄送、存款、划拨、汇兑扩充至电报、电话、简易保险等,促使日治时期的台湾地区邮政,呈现出多元化、殖民性与现代化的经营特点,进而使其经营绩效逐年成长,为战后台湾地区邮政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知,目前,对于地方性邮政史的研究主要还是以省为单位来进行的,以更小的地区为单位进行研究的仅有四川的西川地区与江苏的苏中地区。

四川大学的李致远充分利用了四川省档案馆藏的《西川邮政管理局》的档案,以及“四川省档案馆藏邮局内部资料”中的诸多资料,并且借助于地方邮政志、邮政史料选编、文史资料等文献,对抗战时期的西川邮政进行了研究。作者通过对比抗战前后西川邮区的发展状况及邮政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指出抗战开始后,大批人员、工商企业、机关、学校的内迁,促使西川邮政组织和业务快速发展。并且抗战前西川邮区形成的,通过公开考试、训练、考绩等途径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人事制度,在抗战爆发后,仍被继续采用。而且,抗战时期的邮政视察制度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20]。

扬州大学的顾臻伟以《苏中邮电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1949年)》为题,对苏中地区的邮电事业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1]。作者文中所指的“苏中”主要包括扬州、泰州和南通。他将苏中邮电事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清末苏中邮电事业的起步;民国前期苏中邮电事业的推进(1912—1937);民国后期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苏中邮电通信。通过对每个阶段的分析,在综合苏中邮电现代化进程评估的基础上,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邮电事业发展最有效的策动力,而邮电的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后援,是一种张力,苏中尽管在不同时期以及三市之间邮电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乃是受三市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自具有的邮政传统等因素所影响,但苏中早期邮电的成果不容忽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邮电事业的走向,同时更是江苏苏中地区通讯交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一种良好过渡,其取得的成果为新中国的邮电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通过对研究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硕士论文的分析,勾勒出此一课题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概况。可以看出,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亦有众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邮政通史性的专著亟待更新。在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中,地区性研究的趋势相当明显,这也许是受近年来区域史研究勃兴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总的论述及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还存在极大的学术空间。比如,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的专著仅有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邮电史》一书,其中许多观点已显陈旧,这也是与近年来的研究水平极不相称的。邮政通史性的专著亟待更新。

其次,一些新的领域亟待开拓。如由信封、邮戳、邮票构成的集邮历史,很少有史学家问津,以至如今也未有一部完整的有关近代邮票与集邮的历史。而且对于近代邮商的研究及在邮政史上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研究也应纳入近代邮政史研究的范围。

最后,视角的转换与方法的变化也能为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提供新的空间。如今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更多的是要么注重研究自身的一些制度,要么研究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近代邮政的出现更多的在于服务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考察近代邮政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如今更多进行的是孤立的本国邮政史的研究,但近代邮政的兴起,其中海关的兼办邮政起着重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它们在很多方面借鉴了英国的邮政制度,所以进行中国近代邮政制度与英国邮政制度的比较研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也有利于我们将眼光伸向海外,做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看中国近代邮政在世界近代邮政史中的地位。

总之,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无论在选题,或者是在史料的发掘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学术空间,希望学界对这一领域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

致谢: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王凤先老师曾提出众多建议,审稿人也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提供相关资料,特此一并致谢!

[1] 苏全有,李风华.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89.

[2] 苏全有,刘文旭.近年来民国邮政史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7-111.

[3] 贾秀堂.南京国民政府“邮政储金汇业局”研究(1930 -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何辉庆.1934年华满通邮之谈判[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88.

[5] 荣宏亮.1932年上海邮政工人罢工事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6] 于越.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D].长春:吉林大学, 2006.

[7] 崔红欣.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 尹学梅.制度、动作与效应:清末国家邮政事业述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9] 胡婷.近代中国邮政统一与发展研究(1896-1937) [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10] 徐雪霞.近代中国的邮政(1896-1928)[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73.

[11] 廖德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邮政事业[D].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

[12] 章秀菊.我国现代邮政人事制度之研究[D].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1958.

[13] 黄莎.交通部与民初邮政(1912-1916)[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8.

[14] 胡中升.1911-1928年福建邮政的发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15] 王斌.湖南邮政研究(1899-1937)[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6] 廖发棠.抗战时期湖南邮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7] 于忠元.1945-1949年的湖南邮政[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8] 田明.邮政与中国近代社会——以山西为中心(1896-1937)[D].太原:山西大学,2005.

[19] 陈怡芹.日治时期台湾邮政事业之研究(1895-1945)[D].台北: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

[20] 李致远.抗战时期西川邮政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1] 顾臻伟.苏中邮电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1949年)[D].扬州:扬州大学,2007.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

YANG Huan-yu
(Department ofHistory of College of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 has greatly developed,and many master theses which focus on this theme appear.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master these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istrict tha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 from their writing time,perceptive of subject selection,and ci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and it reviews on the relevant master these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local postal service.In addition,th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es,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In a word,the master thes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 in modern China,and we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research of history of postal service;master thesis;research status;review

2009-12-17

2009-12-29

杨换宇(1984-),男,河南开封人,厦门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海关史和近代邮政史等研究。

K23

A

1673-8268(2010)03-0065-07

(编辑:李春英)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邮政文章
邮政农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双一流”视域下导师学术品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四届优秀硕士论文评选的实证研究
邮政进化史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辨析类硕士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