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黎 周海海
Chen Li Zhou Haihai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社会化个性培
——思考与实践
文/陈黎 周海海
Chen Li Zhou Haihai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当依据本土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在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学生社会化个性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基于教学中实践的总结和思考探讨了设计师社会化个性的概念、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subjec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article is that besides teaching the art design knowledge and skills,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ocial personality. Upon the summing-up and though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discuss the concept of designer’s social
personality, also about the approach and method of training it.
社会化个性;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中经历了从先驱的理想主义探索到适应现实的变革过程,这中间在各个地区高校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践中都发现了许多问题,其核心就围绕着:怎样根据中国本土的教育对象及其背景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问题[1]。从设计师的职业性质上来看,社会对其能力结构的要求是很有趣的,既要有很高的创新性,又须严格遵循相关的规则约束;既要有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又要在思考和创作中富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和西方是基本相似的,但是延伸到教育上面问题就出现了。中国的教育对象的情况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中国的理工类学生,他们在中小学应试的教育模式下形成了创新能力低、协作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美学修养缺乏等问题,因此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知识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社会化个性的培养更加不容忽视,任务也更加艰巨。
本文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对设计师角色的要求,即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在多方面与生产实践产生着联系。社会学可以为探讨设计教育的问题提供观察视角和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首先须明确的是这里所讨论的设计师社会化个性的概念。泛泛而言,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适应社会环境,掌握获得生活需要的技能的过程[2]。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之一,为了培养合格的设计师,社会化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指设计师这个角色的行为模式与规范在学生身上得以内化的过程。社会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设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渐在自身的能力潜质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即设计师的个性,包括能力结构的倾向、在造型美感上的风格化、创意思维上的与众不同等。个性的培养对于鼓励创新、激励学生才华的发挥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工科类学生。但这种个性的发展并不是追求一味地关注自我的绝对个性,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个性自由发展,是一种社会化个性,伴随着对设计师的角色规范、职业道德、共同的价值观等的理解和遵循。
那么,这种社会化个性在学校教育中究竟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培养呢?社会化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这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其外部环境因素互为作用。因此,概括起来说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学习环境(主要是教师)的角色示范和学生自己的角色扮演产生互动来逐步培养的。
角色示范的主要内容,既包括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与这个角色相关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等。
角色示范的方式。课堂虽然只囿于方寸之间,但通过特殊的方式可以把设计师的社会经验带进教学,给学生以活生生的示范。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两种效果不错的方式:案例教学与实务讲座。
案例教学就是对实际的设计项目(尤其是教师本人或教学科研单位所参与主持的设计项目)的讲解、分析,以现身说法使学生了解在实践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在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常以理论的解释为主线,但具体到某一问题,选取恰当的案例来讲解就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通透。以笔者教学中的经验来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择教师本人亲自经历的设计案例讲解,此时完全以一个设计师的角色来从头分析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为达到这个设计的目标怎样从产品类型、产品的市场状况、技术与设计的含量、客户的需求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明确设计的定位。这一点对于学校里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成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作为一个设计师而加入思考。也可以结合课堂讨论、提问、回答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果该项目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教师最后可以做设计前的旧产品与设计后的新产品的对比,以证明设计工作的成果,使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
通常任课教师是主持完成课程的指定人选,但就设计师这一角色而言一个人从头到尾的讲授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经验很丰富的教师,也不可能涉足社会的诸多方面,对设计师角色的理解和实践总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定期地邀请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设计界人士以及与这个行业有关的其他人士(如企业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举办一些实务讲座是很好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来自其他领域的设计师可以着重为学生示范他们自己的工作经历,与设计工作相关的生产环节人士如管理者、工程师可以深刻地剖析作为设计师的协作者是如何看待设计师的工作的,如何与设计师协同完成任务的,这样就让学生从更客观的侧面了解设计师这个角色的有关行为规范。透过倾听不同的声音,一来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强化认识;二来也能使他们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讲演者的内容互相映照思考,进而培养自己独立的看法。
角色扮演是在学生掌握了设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之后进行的综合演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社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值,并逐渐培养角色意识,做事情的同时也就是在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扮演有两种方式被证明是很有效的:团队式研究性学习和实习。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中总是以学生个人为基本单位,通过作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成果,而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设计师通常是不可以个人独自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的,他必须处于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机制中发挥个人的作用。这样在学校中让高年级的学生以分组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完成综合性的课题实际就是对社会角色行为方式的模拟。在这样的过程里,每个学生拿出来的就不能仅仅只是学术性的知识,而必须要考虑自己与他人结成的关系,这就使人际交往成了其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团队的共同成果不等于所有个人成果之和,沟通和协调是发挥本组合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与其他组的竞争和交流,更能体会设计师工作的复杂性。有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更为近似于社会化运作的形式来组织,例如设置团队领导人,加入设计管理的行为,这无论对于担任领导人的学生还是担任组员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尝试。我校的工业设计教学中有一门课程《产品与市场经济》,让学生分组成立虚拟的设计公司,每人分别担任其中的一个职位角色,如设计总监、客户经理等,组织形式成立之后设计自己公司的CI识别系统,并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去自己尝试从外界承接设计委托项目,通过这样的实战演习,学生在其中增强了角色意识,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实习在学校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环节,学设计的学生去企业或设计公司实习就可以更直接真实地进行角色的扮演,可以真切地体会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现在很多高校都是让学生自己在毕业设计的阶段去企业联系实习,这固然对学生自己的能力是个锻炼,但眼下很多企业和设计公司从自身的工作效率出发,不愿意接受毫无生产经验的本科生,学生即使是进入了也难以有实质性的工作安排。因此除了毕业设计以外,学校如果能够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实习基地,帮助学生安排下厂实习则是大有帮助的。有些职业技术院校就在这么做,这对于其他层次的本科院校来说也非常值得考虑。另外,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阶段,以专题设计的形式开展或是学生以进入教师工作室的方式进行课题的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时期教师大多在教学之余直接从事面向社会的设计服务,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这种资源。有的美术院校就在高年级进行着“限选专题设计课”的操作方式。同一期间,每一专业同时开设两门设计课而课题不同,教师提出的课题就是自己正在做的设计项目,指导学生以设计师的工作模式介入其中。根据学生的状况、设计题目以及课程时间,可以以实题真做、实体阶段性真做、实题虚做、实题阶段性虚做、阶段性实题重做等不同形式开展。在同一时间内,学生可以选同时开设的两门课中的一门,每位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有五次这种限选课的学习,这样,在五次之后大致可以接触到各大类的设计。教师可以不离开自己的设计事务,可以以现身说法带领学生贴近设计第一线,这是很好的演练实习的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标准对于正确地引导学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教育就会将学生导向应试的错误取向。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评价的标准也一直存在着问题。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技术性、理论性课程的性质不同,不适合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院校认同,所以在专业课成绩的评定上大多数相关院校都是以平时课题作业完成的质量来予以评定的,这一点似乎没有疑义。但更进一步来看,课题作业完成的情况往往也只反映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情况,并没有把应锻炼和掌握的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包括进去,例如在完成课程中与他人协作的状况、遵守导师所制定的时间计划的执行情况等等。这些诸多方面若不在评价标准体系中给予体现,这对学生社会化个性的培养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教育中的评价标准亦非常之重要,值得推敲。
通过教学中的尝试和思考,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成绩评定的目标是能够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改变过去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做作业的被动学习状态。
2. 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将“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结合起来。课程作业完成过程的关键节点均设置成绩评定,例如以模拟竞标形式出现的课题,资料收集、问题分析直到初步方案这些前期工作都可以在陈述答辩环节给予第一个成绩。如此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自主调研、问题分析的情况,也考察了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课题任务的积极性、投入感。在方案深化阶段,为了促进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方案的推敲改进,教师根据课题的难度和全体学生普遍完成的情况,制定设计改进的时间节点将每一次改进结果的集中检查和讨论都设置一个成绩。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作业的最终效果和过程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得出。
对于以团队方式完成的设计课题,各成员的过程成绩评定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自我监督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课题完成后让每个团队在报告中总结各成员的实际工作量,以及给出每个人的自我评价总结和对团队其他成员的评价。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对各团队工作情况的观察和学生自己的总结给出每个学生的过程成绩。
3. 对于参加企业实际产品开发项目等形式的课题,可以将企业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员引入成绩评价体系,使他们在指导学生之余,也发挥监督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重视项目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切身体会设计师工作中的责任感。
对于我国的设计教育对象,社会化个性的培养是完善其能力结构,成为能适应社会要求的设计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具体地在教学内容、方法的操作上也应因时、因地不断探索和改进。
陈黎 周海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讲师)
Chen Li, Zhou Hai-hai (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NUAA , Nanjing Lecturer)
[2] 韦克难等. 社会学概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Students’ Social Personality Training in Art Design Educati——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optimum teaching pattern and method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ducational object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social personality; art design; education
book=86,eboo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