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修订及其问题
——基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评价指标的分析

2010-08-15 00:49马红鸽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人文

马红鸽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修订及其问题
——基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评价指标的分析

马红鸽

期刊评价是期刊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对于期刊评价产下的结果——核心期刊评价学术界褒贬不一。其根本都是围绕期刊评价体系指标选定的公正、科学与合理性,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所展开的。各评价中心历次的《要览》修订几乎都是对评价指标的调试与修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同样也不例外。对即年指数、影响因子、被引广度等指标的修订是基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特殊性进行修订的,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对所有期刊、学科的各项指标进行规一化处理的结果为各学科期刊的横向竞争提供了平台。然而,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中对于基金论文和二次文献转载率所占权重值得进一步商榷。

期刊评价;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分配

一、引言

对于期刊的评价源于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1931年揭示的文献集中和分散规律,他发现,一段时间内某学科三分之一的论文刊登在3.2%的刊物上,从而确立了核心期刊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上;1971年加菲尔德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从而创立了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并逐渐成为评价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引文索引产生的各类数据也成为人们进行期刊评价的重要量化指标。我国对期刊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源是图书馆在面临期刊价格持续上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把“那些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文摘率、引文率以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筛选出来,作为图书馆收藏期刊的主要内容,既符合经济原则又能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可见,对期刊进行评价的最初目的是图书情报部门必备的重要信息源和各专业读者必要的信息检索途径[1]。然而,当期刊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求一种期刊评价体系的出台,一方面对规范学术研究、繁荣科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对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对核心期刊需求的刚性上升,使得期刊评价产生了泛化甚至异化的现象,对期刊评价功能的质疑与声讨也不断升温,要求取缔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停止对期刊进行“三六九等”分类的声音频现于网络、报纸等媒体。对此,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学术杂志的编辑,希望从个人工作经验的角度简单探讨一下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指标修订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深化读者对修订后的新指标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对期刊评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二、文献回顾

关于期刊评价所产生的核心期刊效用问题,许多学者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与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核心期刊的评价应建立在利用数学工具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期刊以及所载论文的质量,应该诉诸于机构评估、人才评价、职称评审以及科研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2];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核心期刊功能的演变属于一种异化现象,其本身并不具有评价期刊或论文学术优劣的功能,而之所以演变为这种高涨的核心期刊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性缺失,根源于夸大了它的作用和扭曲了的学术评价现象,源于它的“成与败”牵动着太多的“得与失”[3]。关于如何避免以上期刊评价所导致的负面效应,部分学者呼吁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全面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已有的关于期刊评价功能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期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期刊评价理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以下简称《报告(2009版)》)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修正了的评价指标出发,来探讨期刊评价指标的修订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报告(2009版)》指标之修订

对于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对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确定以及权重分配问题的研究。每次核心期刊评价的修订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于评价指标的增加或者调整,以期能够获得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繁荣。例如,北大图书馆1992年编辑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中国期刊评价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自此,每隔4年进行一次调整和修订,其修订主要是对期刊评价指标的调整和修订。第一版主要是统计期刊的被索引量、被摘量、被引量三个指标,第二、三版增加了载文量、影响因子和被载率三个指标,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被收录获奖指标,同时又选取一定量的综合性期刊作为引文分析的来源期刊[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自1996年开始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研究工作,于2004年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其评价指标主要有:期刊总被引、学科总被引、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期刊即年指数、学科即年指数等。期刊评价指标是针对期刊内在质量和社会影响所进行的各种评判标准,不同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未修订的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本学科论文比例、本机构论文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比例和有机构论文比例)、期刊被引频次、期刊即年指数、期刊影响因子、期刊被引广度、期刊半衰期、重要二次文献收录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报告(2009版)》主要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和特殊性出发对即年指数、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等指标进行了修正。以下我们对这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期刊即年指数是指期刊论文发表当年,被引次数与发表论文数量之比,即期刊刊发论文在当年的篇均被引率。其所反映的是该被评价期刊被引用的速度,用来衡量该期刊对本学科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2004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3000多种期刊中,只有2100种期刊被引用,而其中也仅有877种期刊有当年论文被引,传统即年指数无法准确反映期刊的被引情况。修正后的指标被定义为“期刊被引速率”,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延伸了被引论文的时间范围,即考察当年论文和前一年论文的被引之和。

影响因子是指一种期刊在一定统计源期刊范围内、指定年份内,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这一范围内被引用的数量与该期刊前两年刊载论文数量之比。它所反映的是期刊论文获得的客观响应,用来评价期刊在某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修订后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在时间上从前两年推至前第2、3年,主要依据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引用峰值主要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三年中,并以发表后的第二年达到最高峰,第一年次之,第三年的引用峰值则处于第三位。

被引广度是指某期刊在某个年度被引用的期刊数量。反映了期刊所载文章对其他期刊的影响程度,也是该期刊对其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大小的指标之一。被引广度的计算对于被引1次和多次没有区别对待,不区分被引次数。而修订后的被引广度则对引用1次到5次的期刊的广度作递增计算。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为了使不同指标的数据、同一指标不同学科的数据能够在一个数量级平台上计算和比较,对所有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不同学科的期刊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数学计算能够得出每一种期刊的综合影响值,从而可以对期刊的影响度进行更科学的定位,如确定 “顶级期刊”“核心期刊”“一般学术期刊”等,以保证每一种期刊在不同的学术层次发挥作用[5]。笔者认为这是该体系最大的特点,为所有期刊提供了处在同一评价体系下进行竞争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评价体系学科分离的“块状”格局,从而进一步在客观上或理论上强化期刊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性,可以说是期刊评价体系适应学科特征的不断完善与细化,使期刊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果,也是其他学科评价体系发展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该修正后的评价体系在权重分配中仍有些值得商榷或者探讨的地方。

四、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分配如下:被引次数为0.10(二级指标包括总被引次数0.025,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0.025,他刊引用次数0.05),被引速率0.10(二级指标包括总被引速率0.025,学科引用速率0.025,他刊引用速率0.05),影响因子0.30(二级指标包括一般影响因子0.075,学科影响因子0.075,他刊影响因子0.15),被引广度0.10(二级指标即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0.1),学术规范量化指标0.15(二级指标包括篇均引用文献数0.0375,基金论文比例0.0375,机构标注比例0.0375,作者地区分布0.0375),web即年下载率0.15(二级指标即全文下载率0.15),二次文献转载数0.10(二级指标包括新华文摘0.04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0.035,复印报刊资料0.02)。

笔者认为,一级指标中的学术规范量化指标,二级指标中的基金论文指标0.025有略高之嫌,或者说选取刊载基金论文作为评价指标中的一个因子并不能准确或者公正地反映期刊所载文章质量的高下,还有造成不少弄虚作假捏造课题现象的出现[6]。另外,将其放在学术规范量化之下的二级指标似乎也不是很贴切。学术规范量化指标是根据期刊发文情况对期刊的规范性、研究深度等的考察,也是反映期刊作者的机构和地区分布的指标。学术期刊实行统一的学术规范是学科发展的特性使然,通过这些信息的传达可以使读者对文章和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也可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把这些指标作为评价期刊的指标因子无可厚非。然而,选取基金论文的原因则是认为基金论文的质量必定高于非基金论文,认为“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应该较非基金资助论文从整体上来说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前者不论在质量上还是学术影响方面都可能高于后者。”显然,在选取该指标时作者也是有所顾虑的,但得出的结论却是肯定的。这就不能不让人们认为只要是标注有课题类的文章,无论文章质量的好坏,期刊都会优先选取(因为要提高基金论文所占的权重),这势必会导致许多期刊的盲从现象,只要冠以“基金”的头衔,无论好坏都发,从而导致了编辑部选稿、审稿的偏差。当然,也不可否认,大部分基金论文还是如作者所言质量是高的,但不能一概而论。

二次文献转载数指标的二级指标中的复印报刊资料的权重分配值得商榷,转载主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7]。将被重要二次文献转载收录对各大学术期刊而言是一大快事,对编辑该文的责任编辑而言,也是一件美事,对作者自身而言则更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然而,现实中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文章的标准似乎并非与期刊所载文章的质量直接相关。很多时候,会受到编辑个人的主观判断、报刊所开设栏目、开办刊物种类等的影响,以致不少质量一般的文章“荣登”其上。因此,复印报刊资料能否公正、公平、科学的转摘、收录文章是评价体系权重真实性的决定因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可否认,复印报刊资料在“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编辑出版了大量享誉海内外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信息资料,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除复印报刊资料之外的二次文献转载和收录文献,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1]朱健华.核心期刊的功能变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杨一琼.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及其局限性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3]张玉霞,王元忠.关于核心期刊现象的辩证思考: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主讨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4]张秀红.核心期刊的功能泛化与学术评价的制度缺失[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东岳论丛, 2008(1).

[6]周二强,李轶,王家勤.核对论文基金资助项目的必要性及措施[J].编辑学报,2006(3).

[7]赵洪艳.关于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G237.5

A

1673-1999(2010)18-0134-03

马红鸽(1980-),女,陕西合阳人,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2010-05-10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术人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