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钦
公元5-6世纪中西宗教雕塑的比较研究
魏钦
公元5-6世纪,无论是中国南北朝还是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宗教雕塑,虽然在文化背景、观念意识、创作手段、表现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同样被视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同样散发熠熠光芒。比较分析二者具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以及二者的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公元5-6世纪;宗教雕塑;比较
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曾说,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当现实社会物欲横流、生活遭受挫折时,人们需要寻找一片宁静的天空,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慰籍。宗教适应了这种心理需求。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宗教成为了维持人们心理平衡的手段。
关于艺术,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统治者们往往利用艺术来创作虚拟世界,利用图象、造型来说明真理,于是我们对虚拟世界、对宗教有了更好的想象。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创造神灵,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神的形象。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造型艺术远比语言艺术来得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更具感召力,而且可以保存久远,对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适合。宗教雕塑便应运而生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雕塑都散发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此,笔者单就公元5-6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宗教雕塑做一个比较分析。
(一)创作背景不同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一个接着一个的社会悲剧给这个时代以太多的灾难。这些苦痛造成了人们心灵上巨大的创伤,也促成了人们对现实的怀疑与否定。为了给精神寄托找到归宿,他们需要一个能排除万难的全能的偶像并对它顶礼膜拜,以求今生的安宁和来世的幸福。于是,佛教像迷雾一样渐渐弥漫开来。佛教造像四处泛滥,开凿之声不绝于耳。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许多佛教的石窟造像及许多寺庙造像先后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艺术家们借助佛教雕塑艺术这一特殊语言开始了对宗教的重新解释和描绘。
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是一个野蛮黑暗的时代,宗教神权横行,人文精神被压抑,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宗教从来不排斥艺术,即使在沉闷的中世纪也是如此,雕塑艺术成为传播宗教信仰和神学理念的工具。中世纪宗教雕塑的盛期,经历了罗马式和哥特式时期。教堂的建筑雕刻成为主要艺术载体,大量优秀作品呈现,著名的有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等。
(二)表现风格不同
佛像传入我国以后,即被雕塑家融汇贯通,具备了中国的民族特征,形成独特的佛像风格。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多为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形象塑造上,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显示出佛主宁静、高超、飘逸、睿智的风范。山西大同云冈的第20窟大佛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佛像袒露右臂、深目高鼻、宽肩细腰,反映出中国艺术家在仿照外来样式的同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表现大佛平和、脱俗超凡、端庄的神情上,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其艺术风格偏于表现和象征、追求美和善。
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开始,欧洲人普遍称之为“黑暗的时代”。中世纪的雕塑虽然充满了晦暗和荒诞,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也有不少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品。罗马式雕塑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把人拉长,轻盈直立,给人以升腾的感觉。哥特式雕塑则开始尝试写实风格并取得成功。兰斯大教堂中的圣母访问雕像,简直让人怀疑是古希腊作品的翻版,其人物塑造朴素、庄重,其人体动态结构的准确性和衣纹变化的丰富贴切,只有最成熟的希腊作品才能与之媲美;在雕塑人物的脸上,微笑从眼神和嘴角流露出来,充满人情味。其艺术风格注重的是再现和写实、追求美和真。
(三)借助载体不同
南北朝宗教雕塑借助的载体是崖壁和寺庙,而欧洲中世纪的雕塑借助的是教堂。南北朝时期,石窟寺盛行。人们在岩壁上开凿寺庙、雕刻佛像,一是因为岩窟冬温夏凉,比砖瓦建筑的寺庙节省费用,开凿于人迹罕至、环境幽雅的僻静山林,非常有利于修行者坐禅诵经、静心修行和闭关;二是因为石质比较坚固,不易损坏,耐风化,故开凿石窟能使佛法传世永久、代代相传。因此,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佛像已然成为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宗教雕塑依附的场所则是教堂,教堂遍布于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的艺术载体,许多优秀的雕刻家都从事教堂建筑的雕塑工作。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夏特尔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极具代表性。中世纪教堂中,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各色各样轻巧玲陇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教堂已经成为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功能的相似性
不论是东方的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文明都运用了宗教雕塑来传播教义和教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全世界遗留下来的寺庙、石窟、教堂雕塑都证明了这一切。宗教雕塑以其形象化和持久性传播了各种宗教,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诗歌等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成为一种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此外,宗教雕塑不仅在宣扬宗教信仰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推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一些优秀的宗教雕塑成为陶冶人民情操和增进艺术修养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在欣赏雕塑的同时,既要分析其宗教影响,也要重视作品中所凝聚的匠师们的智慧与创造。
(二)作品的优秀性
南北朝和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雕塑虽然产生的地域文化不同、时代背景相异,但同样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盛餐。
宗教可能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内在的动力却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雕塑风格以秀骨清像为特点,色彩上重彩浓抹,表现技法日渐成熟;麦积山石窟雕塑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声耳语的供养人、有虔诚苦修的老僧,还有狰狞怒目的金刚力士,这些泥塑制造工艺精湛,选材十分讲究。云岗石窟群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的特点,体魄巨大、形象庄严,具有摄人魂魄的体量感和空间感。龙门石窟内饰丰富,气氛神秘,人物雕像生动、似有柔软弹性之感。
中世纪雕塑有精华有糟粕,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以夏特尔教堂为例,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是哥特式雕塑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尤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得准确。其服装的质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利用雕塑来感受宗教真理,利用造型来展开宗教想象。无论是5-6世纪的南北朝还是中世纪时期,其宗教雕塑在文化背景、观念意识、创作手段、表现风格等方面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样被视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同样散发熠熠光芒。我们应该认真探讨、比较分析,在更深层次上寻找艺术的魅力,找寻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1]杨学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魏晋南北朝宗教雕塑之发展基础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琚轶聪.论中西方雕塑发展史[J].景观中国,2005(5).
[3]吴永强.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J].天府新论,2008(4).
J306
A
1673-1999(2010)18-0122-02
魏钦(1975-),女,江西上饶人,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2008级MFA艺术硕士研究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环境艺术系助理研究员。
201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