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0-08-15 00:49傅学丽刘建勇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科

傅学丽,刘建勇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傅学丽,刘建勇

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内涵,从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每一所大学,都处在某一区域。所处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才数量、质量、类型的要求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高校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和品牌,占据有利地位,使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各地方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高校的招生数是1999年招生数的3.5倍,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5%增至2006年的22%以上[1]。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培养主体不再是精英人才,加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模式、策略和目标,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2]。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而且贯穿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就是两种典型模式[4]。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是从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后开始的,对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研究和探索的学校有北京联合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

因此,在我们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这种形势下,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审时度势,脚踏实地的从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发,克服传统的学术本位观,正确合理地确定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其核心问题正如1998年3月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5]也就是说,如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根据,构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等要素,其基本理念就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设想,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6]。学校的类型、定位不同,所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也就不同。各高等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产业结构变化、高等教育水平发展、自己所在区域经济状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科学制定符合学校定位,反映学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呈现求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立足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我国社会急需[7]。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就需要高校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做到人尽其用,形成实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地方吸纳应用型人才的良性循环局面。

目前,对于广东省高校来讲,时逢《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纲要》为珠三角的发展包括整个广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广东各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校作为南海之滨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提出了适应国家和广东海洋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主动适应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需要,主动适应贯彻落实《纲要》的战略需要,确定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办学类型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广东省的新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应用型特色学科和专业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指提高有关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过程,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为,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9]。应用型学科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学科类型。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之一就是“重点发展应用学科”[2]。而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各部门中最有影响的带头产业,是区域生产力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它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作用,能够诱发、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可见,主导产业也需要与之相关的特色专业和学科的支撑。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支持。首先,各高校应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设置应用型专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形成学科结构相对合理、优势突出、与社会产业链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在学科建设上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集中优势资源,并通过重点突破和建设学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来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强化这类学科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其次,一所学校不可能建设一个学科的所有方向,应找准有特色的应用学科方向,开辟专业方向生长点。忌盲目与其他学校攀比,求全求多,即使是当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学科,也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远发展前景考虑,慎重进行选择。最后,要在雄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应着重分析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根据这种资源优势,设置相应的区域优势专业,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设置上,既要考虑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要兼顾一定经济社会阶段的现实特征;既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还要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要求[10]。

四、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是对专业的直接界定,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课程设置以及实施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出与其他区域高校相异之处,发挥区域的差别优势。具体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三方面内容。

(一)理论课程体系要体现轻重有别

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其培养要求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因此应建立基础化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注重特色理论课、扩大选修课,增设必要的职业、技能课,达到基础课要厚、特色理论课要精且富有区域特点的要求。尤其要增加原有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建立起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科能力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培养的课程体系。另外,要学习国内尤其是国外应用型大学的成熟经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步伐。如: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从专业特色课程出发,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基础课程,并以此设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构建出课程间的层次结构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各课程的类别[11]。新加坡管理大学为每一位本科生提供了基础课程、校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全球或地区研究、技术与创业能力、职业技能等6大类课程,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了专业课程和实习计划,其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大展拳脚的个性和技能,包括分析和创造能力、宽阔的思维能力以及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12]。

(二)实践课程体系要贯穿学习始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 (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第十条中专门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应用性实践体系,要从制定好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硬软件环境建设、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等几方面入手。同时,实践性课程要在满足全过程教育,即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有所体现。以我校为例,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提出,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通识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平台,通识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毕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等课程模块,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综合实践(含实习、实训、技能训练等)、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三个课程模块,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与地方经济实体的合作,强化市场适应能力。2007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报告中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重视产学结合,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高校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充分结合企业和行业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人才培养,利用行业的经验和思维去支持、充实和改进课程,走出狭窄的教育框架,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订单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学校采用“产学研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题目、产业项目和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工人相结合,课堂与现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尝试的“海大班”和“粤海班”就是“订单培养”模式,让毕业生适应企业、行业的需求,实现人才数量、质量上的按需培养,做到真正的熟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特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质量保障体系确定人才输出,满足区域要求

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标准是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是学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体系中应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的评价,尤其要重视的是用人单位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促进学校对学生培养模式的确定。评价信息以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实际调研等形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层次的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调查信息库获得,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思想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包括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及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对母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并通过毕业生调查资料信息的定期分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一些高校应用性专业的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更缺少参与大型项目技术研发的经历,产学研合作不深入,因而培养的人才应用性不强。尽管各高校通过新引进教师和在职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但仍有教师缺乏社会和实践经历,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企业,他们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工厂等锻炼,亲自参加生产实践,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通过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尤为突出,这也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只有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行实践的发展才能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肖小聪.江西省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9.

[2]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1,83.

[3]金国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

[4]贺志强.关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借鉴与创新[J].职大学报,2007(3).

[5]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8.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7]本刊记者.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

[8]刘尧.地方高校发展应体现区域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13).

[9]郭新立.高等教育发展中重点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简报,2002(14).

[10]刘红.新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11]王群,陈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类别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12]陈玲洪,金佩华.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G640

A

1673-1999(2010)18-0166-03

傅学丽(1976-),女,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海洋与气象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刘建勇,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师。

2010-05-18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