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英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王白英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对人类历史上有关学说和主张的继承和发展。比较和分析了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不仅充分论证了二者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孔子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闪光点,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孔子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终身教育就存在了。”[1]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等都曾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终身教育进行过独特的论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日本的理论研究者也称孔子为东方“发现和论述终身教育必要性的先驱者”[2]。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于1965年提出的。之后,该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并在全世界广泛提倡、推广和普及,被认为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对人类历史上有关学说和主张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我们不妨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做一比较,从而论证其源与流的关系。
朗格朗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认为,自20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闲暇时间增多、思想意识和信仰危机以及学说多元化等因素构成对现代人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以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这些问题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动摇了整个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育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以适应新的变化。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并很快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教育思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生活于社会经历巨大动荡的春秋时期。经济上,伴随着以铁器和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及小商人经济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实物地租兴起;政治上,王权衰落,诸侯纷争;思想上则是某些传统观念在动摇,某些新思潮在萌芽。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也产生于一种社会的动荡和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转型期往往是社会思想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产生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均不可避免地具有适应社会变革的开放性特征,而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终身教育思想萌芽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超时代性和全人类性。
朗格朗曾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他认为,只有终身教育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和各项内容,包括了从一个人出生那一刻起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所受教育的总和,包括了教育发展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终身教育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3]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地位与作用认识的深化,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也被不断丰富和创新。
孔子以自己一生学习和修身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说,学习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伴随着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没有终结,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也具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渐进过程。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应从纵向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向方面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纵的方面来讲,终身教育要求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各个阶段都受教育;从横的方面讲,教育应扩大到家庭、友邻关系、职业岗位、政党、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活动中去。简言之,终身教育既包括各级各类正规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另外,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也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而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4]。该报告把朗格朗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向前推进了,因为它将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分阶层,没有特权,不是某个人和某些人的专利,而属于每个社会成员。
两千年前,孔子顺应历史潮流,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面和人才的来源,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开中国终身教育之先河。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民主和平等。由于他从不拒绝一切愿意接受教育的人的要求,因此,他招收学生总是能够兼收并蓄,而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甚至国籍等条件的限制。也正因如此,孔子才能培养出七十二贤人,造就一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才。孔子能够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提出几乎与现代社会追求一致的教育理念,实为难能可贵,不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另外,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认为,实施教育行为的人不应该只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教师)来进行,应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提供机会;而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断也都不同程度地呼应着现代的终身教育理论。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打破传统学校教育注重单一、抽象知识的学习摸式,给受教育者以理智、情感、审美、政治、身体等的教育,并从整体上寻求具体的联系,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一体化,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四根支柱是:(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旨在获得认识和理解的手段,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以及参与创造未来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协作完成跨学科项目的能力。(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即争取生存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能力[3]。
孔子一生致力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并使之成为古代的基本教育内容。孔子虽然轻视体力劳动,但从当时的封建阶级社会来讲,他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论语·述而》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朱熹对此的解释为:“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2]这四个方面恰恰近似于学习化社会所提倡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生存。孔子教育思想的超前性、开放性在此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教育方法和手段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有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性。利用信息网络的远程教育注重教学方法最优化,使教育个别化、分散化、小型化或巨型化、远距离或随时随地学习等成为可能和现实,这也是整个社会成员迈向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孔子在2500多年前兴办私学,进行大规模招生讲学(可谓巨型化),同时又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可谓个别化或分散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充分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注意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优化与合理性。时间跨越了2500多年,现代科技是古代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就其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而言,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从历史进入20世纪后半期之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社会中的个人在现代政治、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前遇到了生存危机,而终身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迎接这种挑战,“学会生存”,同时要在全社会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5],这是对全体民众有着巨大人文关怀情感的突出表现。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尽管其根本目标是要培养“文质彬彬,德才兼备”的“贤才”或“君子”,以适应当时封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但孔子也有“民本”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总而言之,就孔子教育目标的时代性而言,它与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当然,他所处时代显而易见的历史局限性则应另当别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源头或相通之处,这也再次论证了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伟大和不朽。当然,我们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孔子所处封建时代对其教育思想打上的封建烙印,认识其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性质与不足之处。我们要肯定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超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包含着符合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规律。因此,我们有理由继续深入挖掘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闪光点,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我们相信,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终身教育思想体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3:22.
[2]娄立志.试论儒文化的开放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3]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0,7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0.
[5]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31.
G40-092.25
A
1673-1999(2010)18-0150-02
王白英(1976-),女,山西原平人,硕士,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