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奎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科技应用行为实地研究
董景奎
通过对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科技应用行为的实地研究,发现其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一方面,经济人理性援引生活理性,培育了以借鉴示范户经验、乡邻社会以及专家建议来降低科技应用风险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要对贵州省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对农民的现代性品格以及农村社会结构有所了解。
农户;科技应用;实地研究
贵州农业发展受自身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更加具有紧迫性。“十五”期间,贵州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3.9%,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逐年增加,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接近50%)[1]。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需要现代科技的有力支撑。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笔者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例,经过长期的实地研究,从农户的视角分析其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强度,同时分析影响农户科技需要的因素及其科技需求的满足程度。
国内外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果、推广效益及具体实践的研究比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揭筱纹(2009)与马卿(2008)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模式,结合我国农技推广的特点,提出了几种创新的推广模式,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2][3]。周振兴、王卉卉(2008)则探索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4]。赵颖,卜风贤(2009)用系统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了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主张[5]。张学军(2007)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本质和分类[6]。查金祥、周三中(2003)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自组织特点,认为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机制[7]。
一些学者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张军(2005)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供需结构失衡、转化率低和贡献率不高三大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8]。同时对国家科技投入、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宏观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张兴杰等人(2006)分析了农户的科技需求和农民科技需求意愿不足的主要原因,如农户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和农业效益等[9];奉公等人(2005)分析了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因素和困难[10]。
学者们从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经济学及中外农业科技推广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的科技推广应用的作用、效益、特点、模式和机制等,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益措施和探索。但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多从国家的层面分析,从科技成果供求双方的视角分析的较少,针对贵州的研究更少,现有研究有待深入。一些研究时间短,缺乏对农村现状尤其是农民情况(想法、行为特点)的真实了解。为此,笔者借鉴实地研究方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从农户视角分析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方法与思路。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6.84公里环村公路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4公里整修一新的排洪引水渠蜿蜒穿越田坝,基本满足全村900余亩水田灌溉需要,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凸显。2009年人均收入达3600余元,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约60%。该村面临发展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下一步农村如何发展,值得思考。农业生产条件好了,然而村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几乎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村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还有一定盲目性、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村民对外来帮扶者(企业、科技部门等)引进先进科技、发展高效农业态度一般,不冷不热,还缺乏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集约化、高效益的生产方式。
笔者采用深度访谈法、实地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观察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行为及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情况。以研究者为研究工具,进入调查对象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对农户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笔者首先需要对村庄社区的科技应用做最基本的参与式观察,得到一个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基本情况判断,先定性分析,进而开展定量研究。针对部分问题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量化测算,以期对农户行为有比较准确的度量。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共计选取30户。
在长期的实地观察中、从农户的所思所为中分析其科技应用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农民的主体视角出发,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对科技传播与推广的具体要求与看法,分析其对科学技术真实需求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决策提供切实依据,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使用的恰当结合,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
(一)农户表现出个体理性的科技应用行为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有主动寻求和采用科技的愿望。农户在科技推广使用中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采用何种科技、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是其比较成本收益后的理性选择。农民的科技应用行为的根本特征是“算计的”、“理性的”,这种理性表现在科技应用的整个过程中,从科技需求动机的产生、科技信息资源的获取、科技应用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农民的行为都受理性的支配。应用任何一样科技,他们事先都要经过反复的权衡。
个案:前几年,外地老板在某村发展蔬菜种植,一次种植面积过大,生产技术适当,蔬菜长势良好,但因市场价格低,老板出走,留下百姓守着蔬菜,没有收入。近两年,在项目组的科技示范下,联系可靠蔬菜经销商保证保底价市场销售,采取小范围试种,试种成功后再扩大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项目示范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种植蔬菜的行列中来,蔬菜种植初具规模。全村约有20%的农户把蔬菜产业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增收效果明显。
可见,农户现期科技行为是其过去行为的强化反应,受其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影响。过去因采用新型农业科技带来的利益大,农户就会强化其积极采纳科技的行为,反之亦然。同时,由于村民自身理解力的弱点,致使其有时做出不合理的推论,如上述蔬菜种植失败时,农户就认为发展蔬菜项目不行。
(二)农户科技需求不强烈
农业生产或经济利益的获取需要的是产生科技信息应用的直接动力。但实际上,农民对科技人员的指导和相关技术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需要。农户对项目组开展的专家讲座有一定积极性,但也仅仅限于现场讲座。去农家书屋借书阅读的农户少,有的农户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借过书,到村委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上网查询的农民更少。
通过深入的调查,笔者发现,95%以上的农户是愿意采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只是意愿不强烈。农户对农业科技一般表现为采用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肥料等,此类农户约占问卷的90%。少部分农户面对种植养殖行业病虫害防治或防疫防病问题,往往沿袭传统对策或乡邻互相介绍的方法。
(三)农户采用的科技传播方式
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农业科技传播做了大量工作,试点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现有农业科技传播渠道有广播、电视、互联网,人际传播,村委传播,书报杂志等。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是人际和电视传播,手机、互联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农户科技应用受到农村社会心理的支持,表现为从众性,率先采用新科技的人一般较少。农户一旦发现有实效的科技,他们会立刻采用。对现有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绝大部分农户认为还是有效果的,尤其是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没有成为科技推广的主要途径。
(一)影响农户科技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户科技需求的因素有客观环境因素和农户自身因素。客观环境因素有:科技适用性、可获得性及科技的收益水平和风险大小。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基层科技推广部门难以有效地实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科研人员少,传播技术较慢;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低,他们通常是在看到一项科技成果确有成效后才敢采用。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传统农业的效益相对较低,非农产业收入来源较快,农业对村民尤其是新一代村民吸引力越来越小。当地基本上是传统农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对科技需求相对较低。农产品商品率低,自然不能够更多地以市场效益为中心,因而制约了农户采用新型科技的行为。农户接受科技影响因素还有农户自身素质,如自身经济水平、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制约等。较高水平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弱化了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制约了其科技接受能力。
(二)农户接纳科技的心理分析
农户在面对农业科技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一是遵从性心理。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先行采纳新科技的个体农民一般较少,只有某些科技成果被证实确有成效时,才受到大家的追捧。在实际的农业科技示范过程中,大约有5%的农户愿意先行采用新科技,大部分农户是在新技术成果示范后才采取相应行为。二是风险规避心理。农户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弱、思想较保守、信息不对称、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低,一般对新的农业科技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不敢采用新科技。三是求知求新心理。部分思想活跃、技能较强、素质较高的农户愿意尝试新技术,敢于率先采用新的农业科技。
新时期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临不同的环境,从改变农户自身及其环境入手,创造有利于农户行为改变的条件,强化适宜科技示范的因素,激发农户主动采纳科技的内驱力,提高推广示范效益。农民的科技需求不确定,但农户科技需求不足,农户是否采用先进科技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科技应用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提高科技的适应性,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建立科技示范风险规避机制,以实际利益诱导农户采纳新型科技
作为风险规避者,农户采纳科技行为具有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倾向,农户首先要保证其基本收入不受损,在此条件下,他们才会积极采纳新的科技。因此,可以针对率先采用新科技的农户建立风险机制,减轻因使用新科技出现的不确定性,减轻可能对农户带来的损失。当前要着力做好的是避免自然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确保能够生产出产品,且其市场收益不降低于农户的预期收入。此外,要减少政府等部门对农户在科技示范中的强制性和干预程度,保持相关支持政策的稳定性。
在上述风险规避基础上,确保农业科技示范能够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际利益能够提高农户采用新科技的内驱力,理性小农自然会做出科学判断。
(二)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改进农户认知模式
村民意识到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利用农业科技的理念、意识和能力,利于其早早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益。科技示范培训不能仅仅是着眼于科技示范内容,更多的是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时间观念,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要引导农户主动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现有科技传播途径的有效性
现代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跨越温饱走向小康的新农村试点村,村民更加注重媒介内容的实用性、直观性,农业生产或者非农业生产村民更愿意看电视、听广播,而不是阅读报刊等印刷媒体。
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系统的作用,使广播系统成为一个重要传播渠道等。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可以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广播系统。乡镇政府可按照规定的时间,编排播放部分节目,面向全镇统一提供农业科技、时事新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各类信息。各行政村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传播一定的信息。
充分利用农户现有的数字设备,增加农户信息传播途径,如手机传播、IPTV交互电视等,大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着力使信息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王膑,钱晓刚.贵州省农业科技进步作用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2006(4).
[2]揭筱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2).
[3]马卿,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4]周振兴,王卉卉.探索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方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8(11).
[5]赵颖,卜风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论观察[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6]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理论问题探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7(5).
[7]查金祥,周三中.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我组织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3(1).
[8]张军.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5(5).
[9]张兴杰,李玉荣.科技进入农户的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江高镇的实地考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10]奉公,周莹莹,何洁等.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book=55,ebook=149
F303.3
A
1673-1999(2010)16-0055-03
董景奎(1977-),男,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2010-05-05
黔科合重大专项课题“韦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编号:2008-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