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视野下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新探

2010-08-15 00:49董彦陈麦池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董彦,陈麦池

STC视野下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新探

董彦,陈麦池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课程体系不合理尤为突出。“从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STC)理念关注学生,着眼于个体生涯的终身发展,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涯顺利过渡。在此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加以改革。

STC;职业能力;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毕业学生能否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适应,课程改革成了关键。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都最终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状况,即课程目标取向、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愈来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课程体系与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技术不适应,培养方案与社会及企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以及教学模式与学生就业及个性发展需求不适应等方面。尤其是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1]。

我国高职教育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其课程却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框架。从观念上看,重基础理论、重系统知识的教育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从制度方面看,学校与企业相互隔离的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何构筑新的高职课程平台,把知识与能力两者有机融合,并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职业能力导向将成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职业能力与STC理念

长期以来,受理性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影响,人们始终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的学科知识,实验、实训只是对知识的验证和应用。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都是先安排理论课教学,后安排实训教学,这种教学安排的突出弊端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因没有必要的感性经验支撑,因而对所学理论食而不化;实训后,又因缺少理论反思,使实践经验难以转化为职业能力。如果以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入学后先到实践中去体验,待其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论学习,并使后续的理论学习与见习实训交替进行,则可以有效克服上述弊端。

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就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又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外显,因此,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而言,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系统的方法,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采用实用主义,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归宿,对我们革除传统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提高教学的效益,探索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操作性较强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方面,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

在此思想影响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生涯教育运动以及90年代的STW(School to Work)改革,最终在21世纪初步形成了STC理念。“从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简称STC)理念产生于当前美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其在内涵上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生涯教育”思想、“新职业主义”一脉相承,是一种面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STC理念下的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施情况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STC理念的核心内涵承接并延续了STW的终身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加强与企业界合作及课程整合等主要理念,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对学习的热情,并为胜任高工资、高技能的职业生涯,成为有贡献的公民以及个人和专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涯发展道路选择,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接受教育做准备。可以说,STC理念是美国进入21世纪后的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选择。如何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准备合格的劳动力,如何帮助学生在当前的经济、劳动力市场获得生涯发展的成功,这是21世纪各国职业教育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STC理念在继承STW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关注学生”的新内涵,着眼于个体生涯的终身发展,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涯顺利过渡。表现在课程改革方面,STC改革仍然秉承了STW改革时期课程整合的特点,通过课程整合帮助青年发现和开发其擅长的方面,关注学生个体,强调个性化教育,使教育更加顺应21世纪经济发展对个性与创新的强调。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满足学生在工作环境中继续学习的需要,将学校本位的学习与工作本位的学习联系起来,两者整合可以避免学校教育封闭性的弊端,整合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满足了新的工作对从业人员学术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要求,也有助于学生规划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比较成熟的选择[2]。

三、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职课程强调的是基础理论,这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认为课程必须从学科出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和某一学科相连,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或这个行业的领域,使学生系统地、较深地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导致片面地认为系统显性的知识与理论是必须的[3]。正是鉴于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严酷现实和职业能力开发中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M.Polanyi,1957)环节教育的明显不足,改进传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由缄默知识学习引导显性知识学习。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实行多元学制,课程目标定位准确、课程开发源于行业需求、课程贴近职业岗位、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可谓是其课程特色。反观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存在课程与岗位工作匹配度低、重基础理论等问题,应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在学制、课程定位等方面加以改革[4]。

(一)指导思想

按职业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应当以职业主题为轴心,进而按知识逻辑不断展开,用职业来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理论课程要从整体上服从于职业岗位、岗位群或职业生涯的需要;按实践性学习规律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性学习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学习模式,以技术学习为内容的实践性学习具有整合性特点,是形成职业能力的核心环节;按职业能力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技术是构成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合理构建以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5]。而且,高职教育应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人格和文化的统一。这就必须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6]。

(二)课程结构

面对我国经济结构向工业化阶段转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及着力开发高科技、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实际状况,劳动者终身只有一项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各个企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较宽厚基础、具有一定继续学习能力的技术型操作人才和管理人员,为此特提出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三维立体模式。

这一体系的基础为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课程,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外语与计算机素质和人文素质课程,其主体为多个平行的职业专项能力课程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合由多种专项能力课程平行构成。其特点分别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合于多个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设置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块之间是平行的,单项岗位能力既是独立的,也是交叉的,其课程是交叉的、又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重视普通教育课程,拓展学生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从纵深型向横向复合型课程转变,通过综合课程,减少科目,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改变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并重;另一方面,高职课程从单纯的职业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特别是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将是高职培养目标的主旋律,高职课程发展过程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发展职业期望和个体健康人格塑造的过程。

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分析该专业适合于哪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确定应具备的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并确定该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确立该专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从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块。

(三)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要针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和模块教学方法等。

项目实训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软件开发,就可以通过完成一套软件设计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而模块教学方法则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也就是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中相应岗位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传技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四)职业指导

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方法上,要由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实践导向、工作本位的指导,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职业指导,要求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将对学生的指导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如参观工厂、专业实习以及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与工人交流等。在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要由原来的针对毕业生进行的信息提供、求职应聘技巧传授转变为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循序渐进地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和职业心理训练,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并在毕业前进行政策、信息、技巧的指导与服务。此外,职业指导的内容还应包括帮助学生制定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立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生涯目标,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与人生目标及长期目标相配套的职业生涯发展战略以及与短期目标相配套的职业生涯发展战略。

职业指导工作还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使职业指导有制度上的保障;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并使学校所有教职工树立生涯指导的理念;保证职业指导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就业率的调查,还要追踪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及其职业发展的成就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STC理念视野下,我国高职教育要做到课程体系职业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着眼于个体生涯的终身发展,为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涯顺利过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

[1]边燕春,杨晓宏.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4).

[2]郑阳.STC理念下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0-141.

[4]吴建设.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学制课程分析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5]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

[6]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6(6).

book=202,ebook=287

G642

A

1673-1999(2010)16-0202-03

董彦(1978-),女,上海人,硕士,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理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陈麦池(1975-),男,河南沈邱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外国语学院讲师。

2010-04-20

2010年度马鞍山师专校级教研项目“学年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