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略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海英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大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性原则,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要实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必须树立“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大学生校园文明与网络行为自律组织,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创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校;高等教育;大学生;自主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以及学分制等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使之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加强大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学风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提高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过程。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确立和强化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为其今后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离开了大学生的参与、支持与配合,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是无法开展和正常进行的。因此,树立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其本质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承认大学生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管理,也要重视开展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把学校、教师的管理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将过去以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新理念;时刻体现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服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德育于平时的服务工作之中;将以前管理者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指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2.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事物的内因。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者、管理者的理念、观点、主张等,只有为学生所认可、接纳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观念、思想,并以此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实行大学生的自主管理顺应和符合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内化性的科学原则与精神,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管理活动,能有效地解决以往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和有效性[2]。
3.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首先,自主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多,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依靠自我控制,所以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无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与进修,上网、看小说和谈恋爱成了部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另外,班级的概念在高校中越来越淡化,教师和学生干部一般无暇详细过问、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因此,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可以让其科学地分配业余时间,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确保学业的顺利完成。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早日成才。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自主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各种竞争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大学生自主管理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当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前提,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文化底蕴宽厚、专业知识扎实、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生活情趣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在自主管理实践中,大学生的多种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树立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中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加深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有关学生管理的旧观念,确立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
其次,对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改革、发展的角度认识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从“以人为本”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要克服各种错误认识,积极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切实做好相关的引导与服务工作。
再次,大学生自身也要增强自主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没有参与学生管理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普遍比较差。因此,必须增强大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意识,使广大大学生认识到参与自主管理对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的作用
要切实搞好高校现有的校级、院系学生会与班级学生干部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带头作用,把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落到实处与细处。一是要实行学生干部的配套制度。既要从纵向上形成从校级学生会、到院系学生会、再到班级、学习小组的垂直领导体系,又要从横向上将管理工作延伸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教室、课堂的管理,课代表和学生宿舍舍长的选举与任命,教室、宿舍卫生值日人员的安排等,总之要使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不留死角。二是要实行干部定期轮换制度。对于大学生干部也要打破传统的“终身制”,通过制度的规范与设计,引进竞争机制与干部轮换制,定期进行大学生干部的选举与轮换,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得到锻炼与培养。三是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能引领与激发广大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出现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3.建立大学生校园文明与网络行为自律组织
为适应大学生自主管理面广量大的情况,在积极发挥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领导与核心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根据校园文明建设与网络行为规范管理的需要,积极筹建由上至下、纵横交叉的大学生校园文明与网络行为自律组织,努力使大学生自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如在高校校园里广泛建立起各种形式的文明自律组织,在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维护纪律与秩序,防止随意插队、不排队或故意哄闹现象的发生;在主要道路或教学楼入口处等设立文明监督岗,对举止不文明、衣着不整洁、乱扔废纸杂物者进行劝说与教育。
目前,还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下,重点针对少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或网恋不能自拔而导致学业荒废的状况,在班级、学习小组、学生宿舍建立起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组织,对广大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使之时刻注意约束与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学会科学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娱乐活动,使网络为自己服务,而不让自己成为网络的俘虏与牺牲品。在搞好网络行为自我约束与控制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网络行为自律组织的相关工作,如对他人不当网络行为的提醒、劝告和说服工作。对于那些已经陷入网络泥潭而不能自拔的“网虫”或“网瘾患者”,更要动员网络自律组织的集体力量,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对其平时学习、生活、起居等要注意安排同学轮流陪同,努力从时间与空间上隔断其与网络的联系,同时引导其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等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工作,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学习上来。总之,要通过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组织耐心、细致的工作,努力把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更多的大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4.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辅导员、班主任与其他管理人员的共同指导与帮助下,在自我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行情境教育。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可以引导其开展“如果我是辅导员(班主任、班长)”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站在老师的立场、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这种对具体情境的讨论与感受的体验中,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二是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可以适当改变班级的组织结构,如在班级中设立班主任助理、增设班干部岗位、设立班长代表、增设副班长数,实行值周班长制等,通过班级组织革新,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班级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三是运用换位思考法。换位思考法就是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使学生既有机会担任管理者,又有机会体验被管理者的角色,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管理体验,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
5.创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应从高校大学生管理的具体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日常管理制度及细则。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文明手册》、《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大学生早操自主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堂出勤自主管理办法》、《大学生图书馆文明阅览规定》、《大学生内务文明卫生制度》、《大学生就餐自主管理办法》、《大学生宿舍自主管理办法》等。这既便于按制度进行科学管理,也便于平时考勤与最终考核。在制定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进步和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说是高度一致的,认识到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其走上社会后能顺利发展的前提、基础与保证。校学生会还应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年级检查小组、班级检查小组等管理机构,对任务进行分解,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而做到大学生自主管理有组织、有制度、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有提高,最终形成各方面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大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是大学生工作的最基层,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途径、载体与平台。因此,要通过班委会与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形成“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的自觉管理者”的局面。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让全体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主管理,在协助、促进班集体各项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与提高[3]。
[1]蒋国勇.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2]文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3]尤晓建,李翔,刘小龙.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责任编辑 安然)
book=35,ebook=15
G647
B
1008-6382(2010)03-0035-04
2010-03-30
海英(1982—),女,江苏无锡人,盐城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