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探析
刘志刚
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原因,阐述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可行性。提出要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规律,在把握现状和改革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专业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美育重要内容之一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体而言,虽然教育有所改善和更新,但也存在各种困难与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就生源而言,虽然扩招大大降低了文化分数的限制,使那些具有各种音乐才能的学生更易进入高职高专院校深造。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生源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这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最基础的考验,即如何统合这些基础差异较多的学生,进行整体教育,最大程度地因材实施。更为重要的是,扩招导致学生数量骤然增加,而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本来数量不多,这就意味着小班教学将改为集体教学,或者音乐授课时间将被缩水,这无疑既增加了音乐教师的负担,又可能导致音乐教育蜻蜓点水,或者流于形式,最终将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此外,由于文化分数限制的降低,有些学生文化水平可能偏低,理论修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接受专业实践和能力提升方面可能存在障碍,最终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所欠缺,思想道德也无法提升,这就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初衷,从而形成负面效应。
第二,就师资力量而言,教师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教育理念都有待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音乐学院,要么是普通大学的音乐生,要么是师范学院的音乐生,虽然受到系统的音乐培训和学习,但由于音乐教育的传统性和与社会的相对脱节性,他们的教学方法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有些音乐教师还停留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上,仅限于音乐理论的单纯传授,而对于音乐实践组织不够;有些音乐教师则单纯地依靠经验进行传授,缺乏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收;有些音乐教师可能仅致力于教学,对音乐教育科研兴趣不大或者干脆荒废,因而对现时的教育理念可能毫无概念或知之甚少。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总导,而教学是教学的双边活动,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整体水平不高,无疑制约了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就课程设置而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虽然也开设了声乐、器乐等课程,但大多集中于内容陈旧的理论传授,表演实践严重不足,致使音乐课程完全脱离实际。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甚至不开音乐文化课程,因此,很多学生对音乐的历史渊源都不甚了解。这种音乐历史感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只是表面形式的体验,而没有习得音乐学习的系统方法。而作为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提升道德,传播文化的学科,音乐无疑是纵横交错的体验式产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在课程上达成音乐教育的目的,更使音乐的本质部分丧失,发生裂变。
第四,就教学设备而言,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要求,虽然增设了诸如演音室等教学设备,但整体而言,大多数院校的教学设备要么偏旧,要么不全,有的甚至根本就是缺失。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音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它更加重要。
总之,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为高等教育在日益深化过程中,对音乐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如更新教育观点,切实将教育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专门人才上来;加强和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言传身教地将学生真正引导到专业化发展路径上来等。而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如生源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师资力量缺乏或者整体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均衡、不科学,教学设施落后和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笔者认为,解决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问题和困难的对策有很多,但其中多元化发展策略将最具吸引力和最有实效。因为作为教育的热点之一,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文化教育的共识,它不仅关乎深层的理论研究问题,而且牵涉到有效实践问题,因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它主张差异,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发展形式,有利于打开音乐教育的缺口,从而使其迅速回升到专一化发展道路上来。经过一些具体考察与研究,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多元化发展道路来加以提升和优化:
第一,要进一步彰显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的目标,使其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区分开来。通过这一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避免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或者误认为是音乐生,就可以放弃文化课程,从而随意地盲目自流。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采用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体验音乐,在让他们接受体验的同时,含蓄地暗示他们音乐专业的特性,以便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做法既能保障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将对部分学生的人生选择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二,加强音乐行政管理和优化师资力量。学校行政部门应该通过建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和高校音乐教育分会来进行音乐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管理,以便引进人才,规划和指导教学,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材编写,使音乐教学制度化。在招聘环节上,应该提高门槛,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如通过人才引进或招聘的形式聘任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俱备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在管理环节上,可以自行考核,或者建立专门委员会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还可以用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科研成果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激发教师音乐教学和科研的兴趣,提升他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制、名校学习等在职培训和学习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学比武、学生演习、思想教育等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评优、评先,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第三,科学设置音乐课程。一般来说,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教材上并不要求统一。在教材编排上,学校有很大的主动性,既可以自行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又可以决定课时及学分。因此,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出发,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编写与选定。就微观层面而言,高校可以从二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是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从教学方法入手,将教学方式整体划定为启发讲论式(进行理论的传授与探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接受能力,并开启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思考)、表演展示法(主要通过合唱、独唱、合奏、独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无穷的变化与魅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感悟欣赏法(通过播放影音等现代化手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它的节奏与情感)。二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通过这一途径来设置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音乐内容,如基础理论类、音乐史、作品欣赏类,表演实践类、个人技能类等,也可以是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响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形成对音乐课程的初步感知;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集中修练专长。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将其设置为选修课,既可以减轻非爱好者的负担,又可以激发爱好者的兴趣。
第四,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活动。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最大的能量和发现学生特长,以实践巩固课内知识和提高本身素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坚持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兴趣与自由选择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在组织形式上创新,如组建培训班、学习班,邀请著名音乐家或词作家、作曲家等来校进行系列讲座,开展大型音乐比赛,组织学生去各演出单位和机构见习与实践,引导学生创新和发展。
第五,投入和筹集资金,引进一批必备的先进教学设施和设备。如多媒体音乐教室、电钢教室、合唱合奏排练厅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声训室、录音棚,以方便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练习。另外,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还要经常性地使用电子钢琴、电子小提琴、多媒体演音室等,为音乐的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多元化的有38人。有的长期过着一种无人问津,放任自流的生活,经常遭受蔑视的眼光和愚弄的经历,有的则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管教的态势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怨恨、自卑、焦虑、孤独逆反等心理。三是留守儿童家庭。安徽是一个农民工较为丰富的一个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64.58%的农民都外出打工,其中41.23%的常年在外,只有在春节才回家一次。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牺牲品,留守儿童型的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调查中,有578名学生明确承认自己属于留守儿童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其中有76.35%的人明确表示,他们经常莫名其妙地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担忧,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责备,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抑郁忧愁。在这一类高职生中,心理问题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畏缩极端,表现为敏感、自责、抑郁、自卑、不安、冷漠、孤僻、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另一个是攻击极端,表现为易冲动、情绪自控力差、任性、偏执、暴躁、易自暴自弃、常以武力解决问题。
高职生心理问题都是生理、个性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理因素是基本因素,是个性心理因素赖以产生的基础;个性心理因素又反过来制约、影响着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对生理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可以说是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就会偏离方向,缺少针对性,丧失有效性,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阻碍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王利华,肖贫.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5).
[2]庄佩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何立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1).
[4]傅小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林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book=202,ebook=313
G642.0
A
1673-1999(2010)21-0202-03
刘志刚(1972-),男,山西泽州人,硕士,山西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201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