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刚,杨棉华,吴洁
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刘少刚,杨棉华,吴洁
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探讨了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提出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直观式及活跃课堂氛围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切合实际的微生物实验课考核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动手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内容,为学生学习临床各科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理论,还要学习一些基本操作技术等,尤其“无菌操作”是许多实验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要求,也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因此,应该不断地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具备较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良好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准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1]。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开设3个实验:(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观察;细菌的染色技术(包括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2)各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及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及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考虑到第(1)个实验内容太多,学生第一次参与微生物学实验,加大了学生的操作承受能力,实验过程过于仓促,学生难以消化所学内容,操作马虎,部分学生难以在90分钟内完成3个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对实验(1)进行调整,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观察作为一个实验,占2学时;细菌的染色技术为1个实验,占1学时。利用晚自习进行教学辅导45min,这样既不影响实验教学大纲的安排,又能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安排实验课时,在完成实验(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观察之后,先把细菌的染色技术留着,放到实验(2)或实验(3)结束之后再做(细菌的染色技术教学用的是晚自习辅导时间,因而实验时问可灵活掌握)。从实验(2)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及无菌操作开始,通过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建议采用不同的培养基用于分离(全班可分组,分别设定不同目标),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为材料,进行革兰氏染色、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等。这样,由于实验使用的是未知菌种,学生对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感觉非常亲切,能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另外,为达到最后鉴定目的,学生还必须学会认真设计实验步骤。如实验(3)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检验项目,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可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考虑,可购买市售的青霉素和霉素药液等各种普通抗菌素药品,用打孔器将过滤纸切成圆片后高压灭菌,再与一定浓度比的各种抗菌素药液混均,晾干后即可用于“抗菌素抑菌活性和效价测定“实验,既节约实验经费又考虑到实验的最终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内容。
内容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中实验内容分散,学生看的多,亲自操作的少,许多实验不能在课堂上观察和分析结果的局面,使学生操作的机会增多并能及时观察结果,动手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1)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3)学生讨论;(4)教师小结[2]。
问题由教师事先设计,在实验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在教师启发下,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进行概括性小结。如《细菌涂片的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法》可设计以下问题:(1)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为什么有的呈紫色,有的呈红色?(2)在油镜下检查细菌染色标本时要观察那些内容?(3)为什么要首先知道涂片材料和染色方法?(4)为什么接种环使用前后都必须烧灼灭菌,忽略了有什么危害?(5)制作一张好的涂片应该注意些什么,革兰阳性菌被染呈革兰明性菌可能有那些原因?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为:(1)小组讨论;(2)全班讨论;(3)教师小结[3]。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做概括性小结,然后再进行全班讨论。如《补体结合试验》,该试验设置了六支对照管,在学生做完试验操作后,分小组讨论每支对照管的意义,全班讨论时让每组说出一支对照管的意义,有不同意见的可提出来讨论,最后由教师小结,学生将讨论结果写上实验报告。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实验课中,引入录像电视系统、实物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验课上,采用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录像带,利用实验间隙为学生播放,也可将示教内容用显微录像装置显示在显示屏上,便于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还可将学生完成好的实验结果通过该装置显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实验内容,大大缩短时间,提高实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溶菌酶试验》、《细菌素的检测》、《表原体及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支愿体》、《真菌与放线菌》等的示教。
(四)活跃微生物实验课堂氛围
实验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建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而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动手能力,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实验课上,教师应围绕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及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提问;对重点、难点一一示范。例如2%碘酊对皮肤的灭菌作用,学生讨论所得实验的预期结果是:2%碘酊能杀灭体表皮肤上的细菌,用2%碘酊消毒体表皮肤后检测到消毒处的皮肤部分应无细菌生长,未消毒前的体表皮肤部分检测到有细菌生长。教师可先提醒学生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实验是否如预期结果,要求学生对异常现象分析可能因素,提示学生从2%的碘酊作用的特点、变异、无菌操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用于实验检查的皮肤是学生的手指,学生很想了解自己手指上是否有细菌生长和细菌的种类,操作非常细致,实验结果出来时都争着观看并向教师询问,教师讲解实验结果的差异并进行详细分析,提高学生的无菌观念和观察能力。另外,如果在讲解中完全由教师一言堂,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很难用心去体会、去总结操作过程中的得失,较易产生枯燥感觉。
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可以采用以下评分方法:实验课总分为100分。其中:实验报告占20分,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为80分。60分为及格,不及格的不允许参加理论课考试。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一)实验报告20分
学生每次实验报告的满分为5分。评阅实验报告时,既要看记录、书写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对于抄袭的实验报告不计分。
(二)平时成绩80分
每位教师都应该准备一个学生考核表,将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程的表现都记录在案。考核表中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纪律、预习、实验记录、操作以及实验后清理实验台的情况,如果这些方面表现不好,要扣除相应的分数。对于实验操作不规范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发现纠正,耐心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对于实验结果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学生重做实验,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如实验课刚刚开始时,有的学生没有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在做细菌培养实验时,一些学生站着操作,离煤气很远,这样实验材料有可能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因此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这种教学考核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加强实验课堂纪律,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作风。并且改善了实验室的环境,提高了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
针对学生在微生物学实验课堂上动手机会比较少,而实验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这一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准备实验工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实验,如由学生制备棉塞、培养基、无菌水、采集样品、配制试剂;实验材料灭菌、分装等。这样可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准备实验,巩固了实验课所学内容,也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对实验内容的融会贯通。
总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既要解放思想,树立改革观念,又要做好谋划,思考细节,稳妥行事。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研究新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失误要及时纠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摸索,及时总结,才能使实验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
[1]黄瑶,黄翠姬,伍时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
[2]黎庶,汪正清,胡晓梅,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1).
[3]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
book=185,ebook=316
G642.423
A
1673-1999(2010)21-0185-03
刘少刚(1972-),男,广东潮州人,汕头大学(广东汕头515700)医学院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实验师。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