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凤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唐人街”意象
刘会凤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唐人街”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背景意象,是历史上华裔群体重要的栖居地之一。史实资料也印证了文学作品中唐人街意象的独特价值,部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解析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困境。
唐人街;美国华裔文学;刻板印象
唐人街的形成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是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对华人群体的排斥和迫害政策,比如《排华法案》的颁布、针对华人移民的审查和隔离的“天使岛移民站”、长期充斥报刊媒体的扭曲和丑化华人的反华宣传和一些暴力分子对华人群体的暴力攻击等。
这些都是导致唐人街在美国不同的州逐渐形成的外在社会政治原因。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记载是非常翔实的。举例来说,张庆松先生在美国攻读博士时期撰写的研究美国排华史实的专著《美国百年排华内幕》[1]就从法律和历史的角度详细整理和论述了美国华人移民百年历史的真实境况。在了解了这些历史之后,唐人街的形成和里面移民生存的状况就能够一目了然了。唐人街的形成首先是因美国社会强大的外来压力为主的,其次也有着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作用,因为中国人有着悠长的“家族”历史传统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所以他们在抵达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大陆时,为了生存的便利,群体聚居也是自然而然的。
唐人街形成以后,就开始了它深刻的社会影响力。针对生活其中的华裔儿女来说,对唐人街通常是爱恨兼备、心情复杂的。在许多华裔作品中,“唐人街”意象和中国移民“父亲”所代表的家庭背景是两个近似的象征物,都象征着以老一代移民为代表的具有很大成分中国文化性的成长“障碍物”。很多家庭中子女的成长必然面临着克服其约束,挣脱其束缚的难题,彻底“逃离”它们是子女辈胜利成年的象征。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实际上很多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后裔因为在外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是要被迫退守唐人街的。
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美国华人移民的聚居地“唐人街”在不同的地区都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生活其中的早期华裔移民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在各地的唐人街中生活的早期移民,尤其是那些第一代移民们,无论移民之前在国内有着多么显著的特长,或者本身就是上层社会的一员,或有着特殊的身份,比如官员、豪绅或者军人等,但是当他们到了美国之后,一律面临着必须靠出卖劳力,从事最耗时、盈利最小的血汗工作来谋生。他们被迫在唐人街中艰难度日,由于语言的障碍,社会政治的原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他们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地位低下,靠自己的劳力谋生,他们不被重视,默默无闻,但是生命力顽强,而他们的工作,则又呈现出比较惊人的相似性。在很多自传性的作品里,父辈们的职业都是洗衣工、厨师、杂货铺的老板,等等,最多的就是洗衣工,而这些职业对一个家庭来说并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职业,而是全家人共同的劳作方式,洗衣店是很多家庭的首选职业。而对于母亲们来说,缝纫工则是主要的职业,很多家庭的母亲们都把大量的时间奉献给了这种工作,当然这种职业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如果家庭中有女儿的话,母亲和女儿就都是劳动工人了。在一些女作家的笔下,只要女孩儿稍微长大,能够作为劳动力的年龄一旦到来,她们就都丧失了其他美国小女孩可以疯玩疯长的成长乐趣,在母亲身旁成为了半个劳动力。《骨》中的莱拉陪伴母亲一起从事车衣工作的年头基本上是到母亲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一家“婴儿服装店”而终止了缝纫行业之后才停止的。而衣厂的女工和母亲的关系,几乎相当于母亲“娘家的姐妹们”,足以看出从事这一行业的家庭妇女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这就显现出了唐人街生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基本生活条件比较低下之外,唐人街为代表的几乎所有普通打工阶层的华裔移民家庭的劳动者的工作行业局限的问题。在专门的统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史实资料来印证这一点。在郭征之的研究纽约唐人街的文献专著《华埠沧桑》里面,有关于“华人洗衣业百年辛酸史”、“艰辛惫极的华埠车衣业”、“唐山杂货业的浮沉消长”三个专门的章节,细腻翔实地描述了早期华人和他们的后代家庭成员们赖以生存的工作行业和状况。
在其他很多史料里面,车衣业被公认为“血汗工厂”,关于这一点在《骨》里面有着比较深刻的描述,莱拉看到妈妈是怎样在这样的汗血职业中从一个美貌的少妇,变成为了脖子松弛的中老年妇女,还回忆起在衣厂工作的片断,当妈忙着赶制服装的时候,连吃饭都没有时间,莱拉送饭到她面前的一声招呼都引起母亲的急躁情绪,因为这个短短的招呼打断了她工作的流程和进度。
华人生活的状况和工作性质的限制与美国社会的历史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种族歧视和迫害的直接显现和后果。在《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一书中,张庆松博士怀着强烈而悲愤的情感揭示了美国政治史上长达六十年以上的排华史,基本上解释了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代移民父辈们生活状态的种种因果。在吴泽霖老先生的《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2]一书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白人种族优越论”和“种族歧视”以及民族间的隔离和长期固执的偏见对被歧视民族的灾难性损害和某种程度上对迫害群体也存在着的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也可以说被美国社会政界和传媒界利用并扩大和渲染的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和迫害是导致华裔生存困境长期难以得到改善的主要外界原因,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但是如果没有种族歧视,美国华裔的历史就不会有这样一个黑暗沉重的过去。当然华裔儿女的笔下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积淀了太多人生沧桑的疲惫而心酸的移民劳动者。“唐人街”意象凝聚着华人移民早期的辛酸历程,是一个值得发掘和铭记的历史场所。
[1]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160,ebook=160
I712106
A
1673-1395(2010)01-0131-02
2009212212
刘会凤(1981—),女,河南长葛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