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策略研究

2010-08-15 00:45于晨凌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改革

于晨凌(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王 军(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策略研究

于晨凌(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王 军(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随着21世纪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中国外语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外语政策与体制的深入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外语教育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契机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已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体制与结构,但问题犹存,不容忽视。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与进程;新课程改革

在21世纪全球语境背景下,中国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些外语人才或掌握多种语言,或专攻某一种语言。然而,培养这些优秀外语人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来完成。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之所以不断改革正是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关注与支持外语教育、关心外语人才培养的体现。中国外语教育从久远的过去至如今都备受国家关注。在我国外语教育风雨历程的几百年里,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呈良好状态,朝着欣欣向荣之势发展。

一、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与沿革

我国外语教育始于元朝,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分水岭,以改革开放为里程碑,历经风雨,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外语教育工作是我国和世界各国沟通、交往的桥梁性工作,其历史可上溯到元朝时期开设的波斯语学校。清朝时,我国开办了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俄罗斯文馆。俄罗斯文馆从1860年起开始增设其他种类的外语,共历时154年,最后并入京师同文馆。在这之后,我国的外国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里,中国外语教育共出现过六次高潮,每一次都与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相辅相成,对历史发展起重要的推进作用。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其间成立了许多地方外语学堂,造就了严复、颜惠庆、顾维钧、邓世昌等一批历史人物。第二次高潮是在1919年前后,其重要标志是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在这期间,我国培养出了学术界的巨子,如竺可桢、茅以升、严济时、胡适、赵元任、林语堂等。留学热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年轻学者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都是通过这一高潮接触外语、出国留学的。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英语教学和解放区的俄语教学都很受重视。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和外交原因,“俄语热”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第五次高潮出现在1964年,具体标志是《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的制定。第六次高潮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路线、方针、政策,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全新时代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外语教育带来了全面的、持续的、新的高潮。与以往的更多地和外交直接相关的高潮不同,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为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对近现代中国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外语教育改革成效与仍存在的问题

自外语教育政策在我国确立伊始,它就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在外语教育的内容上,还是在语言种类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外语教育作为促进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往的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水平有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枯燥,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等。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外语教育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以及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的支持。首先,对师资的继续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涉及各个语种的外语师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外语教育提供了课堂教学规范等理论指导。教育部在了解各校实施大纲情况的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反复的修订与调整,为各个学校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具有辅助意义的参考。再次,教材版本的日渐多样化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化更为有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了时效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学习资料。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使得外语教学朝着更加直接、立体、生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考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GRE,TOEFL,BEC等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学习专业性与普遍性的发展。除此之外,近几年,我国学界同英、美、澳、俄、日、韩等国的同行学术交往逐渐频繁,经常派教师和教研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同时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中外合作编写的教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遍欢迎。中外语言教学交流由此大大加强。30多年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不少外语教学中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外语教学改革则屡步为艰。

首先,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必须认清考试的本质,在教育中注重专业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显得尤为突出,死记单词、硬套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应付考试的现象还广泛地存在,只重分数不重效果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现代、科学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外语师资在学历、数量、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因此,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师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这方面,中等发达地区与落后偏远地区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国西部开发与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策略研究o西南篇》中指出:“由于大学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造成师资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长期超负荷运转,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外,师资水平有限,“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不稳”等问题也急需解决。目前,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外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外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主导性的讲解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实践与互动难以得到开展。这样的教学安排不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此外,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语法规则和书面写作知识的传授。这与外语作为语言体现出的整体性和人文性要求格格不入,使外语教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外语教育作为一门语言教育,应注重人文知识教学、科学技术知识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的结合,要求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平衡发展。

最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常常被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受语言功能论的影响,将语言的工具性视为其主要属性,将外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对语言技能与实用知识的掌握。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文化本质与人文主义内涵,使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人文视野的拓展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受到严重的限制。当代外语教育应在重视其实用性、工具性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文化积淀,提升文化修养与内涵,避免中外语言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三、外语教育改革策略与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任务除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目前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外,还应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高效快速地对外语教育进行完善与革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始于2001年的外语新课程大纲强调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的开发;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教学考核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上的功能。新课程改革对当今外语教育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外语教育种类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鲁子问教授曾在《美国外语政策的国家安全目标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人才所能使用的外语语种,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外交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这极大地阻碍了其他语种学习的开展,使外语教育无法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外语种类十分有限,主要限于英语,极少数地区开设有俄语和日语。然而实际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语种类的需求远远不止这些,它几乎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为促进国际之间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邻国外语教育在我国一些边疆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东北边疆地区的朝鲜语、日语等语种的开设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边疆地区俄语、蒙古语等语种的开设效果明显。

其次,应在充分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外语教育观念,加大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语言折射文化,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因此,文化知识的导入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言教育的根本是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单纯的工具性学习只能完成平面的言语交流,要真正地理解一种语言,做到母语与目标语的互通,就必须了解母语国家与目标语国家的历史渊源、民风地质、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由此做到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异国文化的对峙和碰撞中逐渐走向整合;在与异国文化的对话中,显示出自身深层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双方的文化张力都得到丰富和充实,真正实现人类文明的共融和谐。

再次,外语教育应注重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目前的中国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普及型外语人才,但同声传译人才和文字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却处在严重的匮乏状态。当今,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但还不能称为是翻译强国,其翻译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不乏粗制滥造之作。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对我国涉外活动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并最终妨碍我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因此,我们应当适当地减少外语普及方面的投资,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对外语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早日实现向翻译强国的过渡。

此外,外语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许多国外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帮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在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形成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2003年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策略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自觉地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其学习更加高效,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应大力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国家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陈琳教授曾明确指出,外语人才不仅要学会外语这门工具,还要具有文学修养,要深知中国文化精髓。外语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是对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使其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强调对母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中外两种文化达到融汇贯通,进而避免语言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的发生,做到两种语言的有效沟通。在对待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和地位的问题上,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陈章太教授在2006年5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英语的作用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更不能滥用或乱用,不能冲击、损害母语,也不能影响其他外语的教学与使用。”我们应始终明确语言的实用性知识的掌握只是语言工具化的运用,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积累,才能做到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真正实现语言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另外,应积极构建新的测试体系。外语测试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了解学生外语水平、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与促进教学改革的手段,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以往的以笔试为主的测试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听、说、读、译等方面的比重相对较弱。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测试中就必须加强实际应用方面知识的比例。同时,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其测试方式应向多元化转变,以增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激励。内容上应兼顾语言知识、运用技能和文化修养三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教育历史漫长,共经历了六次大的改革浪潮,改革开放后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外语教育面临着新的契机与挑战。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教育政策和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语教育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辅助下,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点,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对外语教育提出的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外语教育不是简单的工具性训练,它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外语教育中应注重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兼容,对学生智慧与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对母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新时期的全球化发展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契机,我们应在充分认识我国外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新趋势,不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进行调整,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进行下去。

[1]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陈章太.我国当今语言生活的变化与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6(5).

[3] 龙耀,李雪岩,李娟.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J].教学研究,2007(1).

[4] 周瑞珍.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探索,2007(12).

[5] 李广凤.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7(4).

[6] 李力.王海波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6(36).

[7] 金志茹.试论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及相关语言政策[J].国外理论动态,2008(12).

[8] 鲁子问.外语教育规划:提高外语教育效率的可能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9] 金志茹,丁丽蓉.试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On the Reform Strategi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YU Chen-ling,WANG Jun

With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the in-depth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and system must be done without any hesitations.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brings enormous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so does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forme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ystem and structure;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policies of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development and progres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319

A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JWYZD2009013)

于晨凌(1982-),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改革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改革之路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改革备忘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改革创新(二)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