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雷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与教改的思考
岳 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等学校新的人才观。就目前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音乐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据,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方面通过宏观调控使其趋于科学合理。高校更加重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等学校新的办学思想。艺术类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已引起政府、高校、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几年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成倍增长,供大于求的矛盾突显,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等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同时,由于社会转型和机构改革随之而来的大多数专业团体的演出场次大幅度减少。随着电视、VCD、DVD、家庭影院以及电脑网络进入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文艺舞台。演出市场、文化市场的鱼龙混杂,使得许多专业文艺团体面临困境,举步维艰。学校音乐教育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也就造成了音乐专业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和大幅度减少。
(二)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
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特别强调考生的音乐素质,突出考生专业技能、技巧的专业。学生入学前,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来学习专业课。很大一部分考生投入到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文化课。但是,随着近几年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于是,把目光转移到高校音乐专业上来。他们在专业考试前一年或几个月突击学习专业课。这些学生被高校音乐专业录取后,由于其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较差,大部分不具备学习专业的素质和条件,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很难适应学习。生源质量的下降,使音乐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滑坡,音乐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
(三)课程体系陈旧
原有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高、精、深是其特点。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艺匠式”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要改革旧有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并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四)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
首先是师资力量短缺。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需要专业教学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但扩招后,许多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如专业教师的周课时由原来的10节左右到现在的30节左右,专业小课改为大课,教师整天忙于应付上课,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精心辅导。师资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开课所需。许多学校急功近利、多快好省地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却对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如:人均教学音响音像设备、图书资料、乐器等拥有量的减少,学生人均琴房、钢琴及其他乐器使用率的降低。由于对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学生难以完成作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软硬件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音乐专业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一)了解市场动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对音乐学的社会需求大致为5个方面:(1)科研,即音乐理论研究。(2)音乐教育,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理论教学。(3)编辑,包括报刊杂志社、出版社等的平面媒体主要是文字编辑,广播电台、影视单位、音像出版社等的音响、音像编辑和电脑、网络领域的多媒体音乐编辑。(4)经营管理,包括音乐演出、出版等各种社会性音乐事务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它与音乐社会学关系密切。面对当今我国音乐市场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力的局面,这种经营人才其实相当缺乏。(5)非论文写作,即科研论文以外的音乐学写作,也是主要面向非音乐学专业人士的写作,包括音乐评论、音乐散文、音乐报道和其它音乐介绍性文章等。这是以往音乐学专业人士极为忽视的一个方面,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平及需求的提高,此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以上各种工作的共性是要求从业者 “懂音乐”,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同时它们各自也都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并非简单的“一通百通”。随着对其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对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必将提高,这必然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养和训练。音乐教育中虽然也应注重对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但这种适应性不能片面地强调,必须和针对性、专业性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明确培养目标,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 “市场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表演专业技巧、音乐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复合型音乐表演与教学,科研人才和音乐管理工作者。培养目标的确定,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变革。如:增加“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组织策划学”、“音乐M ID I制作”等课程。在做好对人才市场需求比较充分的调研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增加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如:音乐策划、音乐管理、流行歌曲演唱以及钢琴调律、钢琴伴奏、舞蹈编导等新的音乐专业方向。在实践环节的形式与内容上,除了原有的舞台艺术实践外,应增加社会调查、组织策划、文化管理等方面内容,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教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其他行业领域,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优化师资结构,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可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师资建设与调配上,则要努力搭建一支老、中、青相配,各门课程与专业方向齐全,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师生比例宜在1∶10以内,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为优化师资结构,也需要学校广布信息,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还要逐年合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或到专业音乐院校作访问学者,以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视听技术,声像技术层出不穷增大了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国内外专家、知名教授等的授课,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大师们艺术魅力的熏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发展多媒体远程教育,是解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学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实现步骤(教学方案)。音乐学专业应明确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阶段与类型的人才的区别和联系,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突出研究生教学的学术性、科研性和本科生教学的实用性,既能培养名副其实的尖端型、研究型人才,也能培养针对性强的普及型、实用型人才,并使二者构成适当的比例,从而建立全面而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1]蔡元鸿.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民音乐,2002(5).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
[4]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G642
A
1673-1999(2010)04-0171-02
岳雷(1971-),男,硕士,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00)音乐系讲师,从事音乐教学管理及研究。
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