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芳 陈 焰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64)
农业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难点及对策探讨
曾德芳 陈 焰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64)
当前,农业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难点表现在体制束缚,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综合型期刊策划与经营人才等;需要从创新经营机制,拓宽办刊门路、增加经济效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握期刊的定位、打造期刊名优品牌等方面多做工作。
农业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难点分析;发展对策
2008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2009年,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高调推出“转企改制”新举措。当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新闻出版单位的改制定下“路线图”。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科技期刊也同样面临着改革。但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科技期刊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处于分散、规模小、生存能力弱、实力差的状态,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如果直接改制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将无法保持正常运作,这种生存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的状况,使得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不具备直接转企改制的基本条件。笔者对农业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和同行进行探讨。
目前,为数不少的农业技术类期刊编辑部在期刊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沿袭多年来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对期刊的要求,运行起来越来越显现出种种问题。体制不适应,期刊编辑部小而分散,大多数期刊在机构设置上隶属于某一科研院所、学会协会、高校或其他企事业单位,期刊编辑部与其隶属部门是一种依附关系,并未确立自己的真实法人地位,不能按媒体特有的规律独立进行运作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管理主体模糊、没有真正意义的当家人;机制不适应,没有自主权,没有人权、财权,没有激励机制[1](P164~166)。具体地说就是缺乏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经营机制。用人机制方面,人员引进受到编制制约,人员流动渠道不畅,不能人尽其才,有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分配机制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经营机制方面,很多期刊没有开展经营活动,即便开展也不能充分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限制了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有各种期刊,其中90%以上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创办的,创办时间短,办刊经验不足,期刊的品种和结构不尽合理。这些期刊中20%左右属于发展类,80%属于生存类,能够盈利的期刊约占17%,其中相当数量受益于计划经济模式,真正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不到5%[2](P91~95)。农业期刊也不例外。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科技事业性质,其发展规模和经费保障制度依赖于国家扶持,大部分期刊还依靠主办单位或部门拨款维持期刊的生存。农业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也决定了它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大多数期刊的经济效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部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扩大宣传提高发行、拓展广告业务、与企业合作办刊吸纳资金、收取论文发表费等。但是,由于竞争激烈且农业技术类期刊大多定位雷同和发行量普遍偏低,限制了广告及发行等方面的发展,再加上办刊成本、人员工资的提高,办刊经费还是很紧张。
同时,由于农业技术期刊仍采用编辑部或期刊社的办刊模式,“小而全“的编辑部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单薄,几个编辑人员组成一个编辑部办刊,各编辑部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编辑部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的基础上运作,难以获得规模效益[3](P484~488)。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期刊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使得我国农业期刊的管理烙上了行政管理的深深印迹,出现了一些期刊管理者不懂期刊经营的情况。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期刊管理人才,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期刊宣传效果和经营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期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期刊决策是期刊经营中的核心工作,包括编辑决策、成本决策、竞争决策、价格决策、发行决策、广告决策、投资决策和形象决策。我们大部分农业期刊工作者学历为农学类本科,专业学术水平比较高。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门学习和培训,期刊策划与经营等综合素质普遍不高[2](P91~95)。同时,由于编辑部人员少,据统计, 50%以上的期刊编辑部只有3~5人,很多编辑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从组稿、约稿、编辑、校对到出版发行都是由编辑人员完成。由于事务繁杂,编辑往往没有精力考虑期刊的长远发展计划,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编辑质量都无法保证,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
面对出版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农业科技期刊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清农业科技期刊所处的改革形势和环境,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同时,针对农业科技期刊所处的现状和客观情况,根据国家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应对,加快改革步伐,最终取得改革的成功。
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的,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如经营观念因循守旧,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经营手段不多,等等。知识经济告诉人们,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知识,而是宝贵的资源财富、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期刊就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转变观念,开拓办刊思路,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机制。如变单一传播为多途径、多方式传播;变单一经营为多品种经营;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为依靠社会力量,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等等。让农业科技期刊实现从“事业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即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4](P87~93)。
目前农业科技期刊创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上级部门拨款、发行收入、收取论文发表费、广告创收等。第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是主办、承办单位学术水平的标志之一,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与质量是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农业科技期刊社要争取主办、承办单位的支持和投入,切实改善期刊的办刊条件;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渠道和社会联系,拓展经费渠道,争取更多的支持。第二,不同性质的农业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创收方式。如农业科技期刊中的学术类期刊(各大学学报等),因其专业性强,读者面窄,不容易开展经营活动。可在发布和传播学术成果的同时收取一定的版面费以弥补期刊办刊经费的不足。而农业技术类期刊和科普期刊则应侧重于广告经营和发行,在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农业技术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客观、严谨、真实、专业性强,定位专一,广告受众选择性好,聚类性高等特点,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广告资源;同时科普期刊应利用其受众范围广的特点不断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农业技术类期刊和科普期刊应将广告+发行作为期刊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国家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如大力推进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发行集团的建设,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制定政策,允许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期刊兼并或联合办刊;打破期刊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引导一些办刊条件差、质量不高的期刊归并到名刊大刊;把分散经营变成合作经营,使中小期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等。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期刊的联合重组和集团化经营;或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办刊等,以增强期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增强期刊发展后劲的需要。“江山代有人才出”,要注意培养和造就一代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年轻编辑人才[4](P87~93)。高素质的编辑是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适应期刊工作现代化需要的精干、高效的编辑出版队伍是当务之急。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编辑自身素质的培养。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要具备两种素质:即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政治过硬和业务精通两方面缺一不可。科技编辑涉及的科学领域本身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中,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经常会感到知识不足,学科狭窄。因此,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领域。编辑人员要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中积累,交流中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编辑的素质。同时,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应重视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培养,要营造有利于编辑成长的环境,关注编辑的成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第二,应注意引进年轻的编辑专业人才,给编辑部输入新鲜血液。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培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定向培养、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培养、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
科技期刊研究自身的定位目标,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生存与发展要求的战略需要。农业科技期刊的定位包括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风格定位。其中读者定位最重要,市场定位和风格定位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读者定位服务[5]。期刊进行定位的目的是办出特色,办出其他刊物的不可替代性。期刊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死存亡[3](P484~488)。农业科技期刊要在充分调研同类期刊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办刊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计划,分步实施。
农业科技期刊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最终目的是创立属于自己的期刊品牌。期刊品牌的创立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为自身期刊树立对外的优秀品质表现、精益的内容传递。品牌是期刊对外的形象象征,质量保证[6](P53~54)。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目标积累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须下大气力,拓宽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通过长期刻苦的努力来实现。农业科技期刊一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将是无限的。拥有这一品牌的期刊,将在市场的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的今天,科技期刊的改革与突围正成为学术界、期刊界关注的热点,一个公认的结论就是出版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期刊应当勇敢面对生存困境,积极看待自身的现状和明天,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社会改革的大潮中,共同探索,共同肩负起科技期刊出版的历史重任。
[1]陈冠初.略论我国科技期刊社的管理[J].中国科技期刊管理, 2005(2).
[2]边全乐.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2(5).
[3]钮文玲.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SWOT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8(5).
[4]李林峰,陈国荣,陶雪娟,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1(2).
[5]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王玉芝,朱海虹.创立黑龙江省科技期刊品牌的浅见[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908,ebook=908
G237.5
A
1673-1395(2010)04-0011-03
20100302
曾德芳(1971—),女,湖北京山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