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及其遏制对策

2010-08-15 00:49李晓清向晋涛叶丽娟李玉梅
关键词:不端学术期刊学术

李晓清 向晋涛 叶丽娟 李玉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60)

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及其遏制对策

李晓清 向晋涛 叶丽娟 李玉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60)

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一稿多投、署名不当、引文不当、抄袭和造假等。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惩戒不力、期刊自身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的学术责任感;坚持学术规范,严格审稿程序和规则;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构筑反腐联防机制。

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反腐机制

学术腐败又称学术不端。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了学术不端的七种表现形式,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等。随后又把这七种形式分为:抄袭、伪造、篡改及其他四类。其他包括: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分多篇发表等不端行为[1,2]。

编辑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是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行为最终出笼和形成危害的必经途径。在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不可能完全改变的情况下,书刊编辑出版环节成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关口,如能在这一重要关口,特别是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表的环节筑起防火墙,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3]。笔者总结学术不端的常见形式,分析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提出其遏制对策。

一、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首先,一稿多投的问题比较严重。不少作者为了赶在毕业答辩、职称评定及项目结题之前发表论文,往往将同一论文提交多个期刊;有的作者为了追求发表论文的数目,将一项完整的研究分解成几篇论文并投向不同的期刊。这样做的结果是每篇论文都不够完整,从而使稿件的质量显著降低。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性质上讲,不一定划入不端行为之列,但是造成国内期刊稿源总体质量不高。

其次,署名不当的案例数量比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将做出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借名投稿,由于权威意识作祟,一些作者随意署上导师或某某权威人士的名字,便于论文被期刊录用;一些作者为了凑足论文数量,与其他作者在论文上相互挂名。

再次,引文不当的情况比较常见:第一,错引。作者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或者对引文并未仔细查阅,见别人引了,自己也跟着引,但并未核对,造成引用不当,这是学风不认真的行为。第二,不引。故意忽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将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为自己的新发现、新发明发表,这是一种带有欺骗性质的不端行为。第三,过度引用。误区一: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是剽窃,而照抄他人的语句不算剽窃。所以,现实中常有一些作者套用别人的句子,甚至讨论或引言部分,只是将数据换成自己的,这都属于剽窃。误区二:只要注明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别人的语句。其实,要想照抄别人的表述,引用部分必须用双引号,以示直接引用,并且通过脚注或尾注指出源自什么期刊的第几期第几页;引用别人的观点或结论时,必须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不能用别人的语句,否则视为抄袭[4]。

此外,抄袭和造假这两类不端行为虽不多见,但确实存在,其性质恶劣。一些作者并未开展研究工作,但为了发展文章而抄袭或编造。

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科技期刊中存在上述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原因。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研究活动。评价重数量、轻质量,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作用被异化。专家评议机制和评议信誉制度不健全,存在重人情、拉关系现象。评议结果使用不当,导致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第二,个人原因。一是受经济利益驱动,过分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为达目的,以捏造、篡改、抄袭等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获取科研成果。二是网上投稿使得部分作者以群发形式一稿多投,造成多家编辑部同时处理稿件,重复发表现象屡见不鲜。第三,惩戒不力。对学术不端行为至多是谴责或拒绝发表该作者的稿件。第四,期刊自身的问题。审稿制度不健全,编辑缺乏精品意识或碍于人情面子,降低用稿标准,为一些平庸的学术论文开方便之门。办刊经费不足,为了弥补经费缺口,或为了经济利益,通过收取版面费而走上所谓“以刊养刊”之路,从而降低了用稿标准。

三、遏制学术不端的对策

(一)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的学术责任感

科技期刊编辑应加深对学术不端行为危害的认识,提高学术责任感、学术敏感性和学术鉴别力,保持职业操守,严守学术道德,不为金钱、亲情、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的底线,助长学术腐败之风。各期刊社应公开表明刊物的学术品格和打假立场。对于一稿多投等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一经发现,坚决撤稿。如被查实发表了抄袭、剽窃之作,除追究作者的责任外,还应追究相关编辑的责任。

(二)坚持学术规范,严格审稿程序和规则

各学术刊物除了努力自律、提高自身水准以外,还应该加强联系,制定更加完善统一的规范并共同遵循,以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笼。同时,编辑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也有义务和责任加强对年轻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双向匿名审稿制是国际上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一种审稿制度。实践证明,完善的匿名审稿制度,能够有效遏制人情稿、关系稿和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目前编辑和审稿人需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对论文及其数据等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审核。编辑在送审稿件时要提醒专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背景资料并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对稿件中编造、篡改数据的行为及类似文章是否已发表等做出甄别和判断。在送审时,最好采取小同行对口送审,通过多种途径(参考文献、本刊作者、网络信息、参加会议等)准确了解审稿人具体的专业和科研方向,并及时更新外审专家数据库,以便准确送审。实践表明,此信息越准确详细,寻找审稿人的速度和准确度就越高,越易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我刊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了送审的高效化和科学化。如,有外审专家反映我刊送审的一篇文章与另外一个专业相近刊物送审的文章为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这种现象显然属于一稿两投,于是我们及时做出了处理。另外,还有外审专家发现送审的文章中有大量剽窃专家本人已发论文的现象。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都与坚持小同行对口送审有关。

编辑在给作者退修意见时,要特别提醒作者行文中“有言必有出处”。凡不是自己观点的叙述,都要列出引文出处,并做到相关结果和引文作者姓名的准确对应,以防止因无知或故意而造成的抄袭或剽窃。

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一些学报对于研究生论文,除了实行严格的三审制以外,还实行导师推荐制,即在投稿时请导师协助编辑部对该生的论文(包括原始实验记录、文章内容、署名)提出初步评审意见,并填写“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书”。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导师把关,以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另一方面是让导师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如导师有不同意见,有权退出署名,这样既可防止与论文无关者在论文上挂名,也不遗漏任何一个对论文有实质贡献的人。一些学术期刊在刊发稿件前,还把稿件以及版权转让协议传给作者和通讯作者,并要求作者就署名、排序有无争议,泄密等问题签署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侵犯他人著作权事件的发生。

(三)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针对国内在学术不端行为防治方面缺乏必要技术手段的现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于2008年底成功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全文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从2009年3月起,以科研诚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部)的工作推动为契机,分期分批为期刊编辑部开发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为重点的采编平台[5]。目前这一系统已在全国2000多家编辑部开通试用。通过系统的检测,将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止步于发表之前,能防止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系统还能将已正式发表的不端文献检测出来,为惩治、处理提供决策依据。此外,系统还能对那些企图抄袭作弊的做法起遏制作用,将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笔者建议对所有来稿在登记前进行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将检测出的学术不端文献即行退稿,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在每一期发稿之前再进行一遍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查,因为从来稿到发稿,国内大部分期刊都要经过约半年的时间,检测过的文献有可能半年后发现有重复或抄袭行为。这一次检测可采用将所有发稿论文压缩后打包进行批处理的方法检测。编辑还应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不要单纯按照AMLC给出的总体复制比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而应深入分析其与某几篇单篇文献的重复文字情况,如仅是方法上的重复,可以建议作者精简方法部分,仅引用文献即可。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不可替代文献查新,经AMLC检测没有多少文字重复并不说明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我们要合理应用AMLC,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

(四)构筑反腐联防机制

打击学术腐败,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因各家刊物学术水准、规范要求不统一,在对论文发表与否的考虑中,常常掺杂了一些不应有的非学术因素。一篇不符合学术规范而被某家刊物拒绝的文章,却常常能原封不动地被另一家刊物发表。这使得坚持学术规范的刊物相当无奈[6]。学术期刊应构筑起反腐联防机制,以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体的行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领域中,初审是防止论文剽窃的第一道防线。借助技术手段,编辑可以将来稿与数据库进行全文比对检测,从而判断投稿者是否一稿多投或剽窃,从而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但目前系统只可对来稿及已发表文献进行检测,如有可能,建议相关部门搭建采编系统的共享平台,各刊通过共享平台查询了解投稿者是否有重复投稿行为,一旦发现,联合拒收其稿件,共同在投稿环节及时发现和抵制发表或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结语

惩治学术造假之风,仅仅有学术期刊一道关卡是远远不够的,还包括作者的道德自律、审稿者和编者的严格审查、学者之间的相互监督,更包括政府和学术监督仲裁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和制度约束。总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关键还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根除导致学术不端的病根,并尽快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从而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1]刘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2]赵肖为.学术不端的初步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1).

[3]钱荣贵.出版界应构筑学术反腐机制[EB/OL].http://www.ac2 riticism.com/article.asp,2009-04-10.

[4]佚名.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几个问题[EB/OL].http://www. sasp.sdu.edu.cn/doc/xsbdxw.doc,2009-04-07.

[5]金振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研制成功[N].光明日报,2009-03-17(6).

[6]《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学术期刊自律构筑学术反腐“防火墙”[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402227146. html,2009-04-02.

责任编辑 强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829,ebook=829

G232

A

1673-1395(2010)04-0016-03

20100525

李晓清(1972—),女,湖北汉川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不端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