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

2010-08-15 00:46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长沙市长沙能源

余 敏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4)

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

余 敏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4)

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三次产业结构理性回归的现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强劲的技术创新资源是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高碳路径”现象的存在、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的缺乏、资源能源的相对匮乏是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障碍。打造一个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支持技术、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管理模式合力构成的低碳转型支持体系是实现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

产业机构;低碳转型;能源;技术;管理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放任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体系。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类的确是时候开始寻求一种理性的权衡,低碳概念应运而生。

一 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形态。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中低碳化,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或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目标在于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与产业的低碳转型

低碳的关键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是产业问题,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正是长沙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大都依次由农业、纺织工业、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逐步升级,再着重发展低碳工业。这说明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二 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优势

1.三次产业结构理性回归

长沙的产业结构倚重偏轻,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两个阶段,实现了由过去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经济增长向以工业经济增长带动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完成了被经济专家称之为“早熟型”的“三二一”排序调整为“二三一”的理性回归。第一个阶段:2000年以前,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其所占 GDP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对长沙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并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在此期间,长沙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特征演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超前,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缓慢发展,比重徘徊在 40%左右。第二个阶段:2002年以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除个别年份外,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在 20%左右,均远远超过了 GDP的增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并连续三年超过了第三产业对 GDP增长的贡献。与此同时,长沙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居为全国第 20位,各项指标表明长沙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4.8∶50.6∶44.6。总体而言,长沙市呈现出工业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呈现出农业发展稳定、工业态势良好、第三产业充满后劲的良性趋势。

2.区位生态条件良好

长沙不仅地区总体环境尚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还是国家纵横交通动脉的密集交汇地区,发达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使长沙具有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尤其加上长沙市在湖南省内处于绝对核心的战略地位,这样不仅可吸收发达地区的产业的辐射带动,更好地完成产业低碳化的转型与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在产业的低碳转型必须要考虑到低碳能源的使用,长沙市本身虽然不具备非常好的低碳资源储备优势,但是整个湖南省低碳能源比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储量丰富,未来极具开发前景,整个湖南省成为长沙市产业低碳转型的强大能源贮备后盾。

3.技术创新资源强劲

时至今日,长沙既是湖南省科技资源高度集聚之地和全省科技产出效率最高的城市,也是中南地区的知识密集区,为当前的产业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资源。(1)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较大。目前长沙 R&D投入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接近创新型国家的标准。(2)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密集。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时科技人才资源密集丰富,知识密集程度远远超过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3)科技成果数量多、水平高、转化能力强。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机制。加之拥有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这一独特优势,不但吸引了全国科技创新成果的集聚,而且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障碍

1.高碳“路径锁定”现象仍然客观存在

(1)对传统技术的依赖。传统技术长期运用,具有成本优势,在资源环境成本尚未纳入成本核算的情况下,部分高碳特征明显落后的传统技术不会自动退出市场。(2)高碳能源结构难以改变。能源消费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高碳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性改变,高碳能耗路径依赖较明显。(3)高碳投资结构一定程度强化高碳路径。近年来长沙逐步加大对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行业的投资力度,但从总体看,投资高碳行业仍然占绝对优势。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1)难以出彩的第一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格局仍未转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相对较低农业效益,使得第一产业难以出彩。

(2)缺乏持续支撑的第二产业。第一,工业企业梯队格局出现断层。目前,全市工业龙头企业的梯队接续格局尚未形成,占 0.6%的大型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大,约占50%;而在中小企业中,占 93.5%的小型企业的增加值比重约占 36%;而中型企业的增加值比重只占 14%左右,且增速大大低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明显处于“断层”状态,工业经济后续增长能力明显不足。第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且结构单一。在长沙市的工业结构中,占据支柱地位的产业主要是工程机械、烟草制品业、以花炮为主的化学制品业和电力工业。4个行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单一、产业缺乏关联度、产业链功能不完善、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第三,技术的突破创新存在较大局限。长沙市优势产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来看,主要处于依靠要素投入的加工制造环节,分工地位层次较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是在国内缺少具有影响力和战略地位,短期内不具备引领国内产业占据国际产业链分工高端的实力,同时产业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关键技术支撑和前瞻性技术储备。

(3)产业结构亟待提升的第三产业。第一,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国内服务业发达城市 (如上海)相比,长沙市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居民服务业和教育所占比重较高,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滞后,整体上处于以低端服务为主,向高级化升级的阶段。第二,生产性服务业迫切需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步不久、规模不大、高端服务不足、产业结合不紧、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与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还未形成对第一、二产业的有效融合支撑。尤其以金融、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势头还不够强劲,对制造业的服务支撑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按照国际经验,每 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相应有 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2007年长沙市制造业增加值近 728亿元,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只有 300亿元左右。二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目前长沙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仍低于 GDP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制造业发展的匹配性和同步性还有较大差距,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3.资源能源的供求现状需要未雨绸缪

(1)从增长方式看,当前长沙市的资源消耗增长方式仍占较大比重。第一,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2009年煤炭、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石油石化、化工等 8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仍高达 77.4%,而增加值只占 22.2%,工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二,单位 GDP能耗值与国内发达城市比仍有差距。2008年全市万元 GDP能耗 0.888吨标准煤,与国内发达城市比还有较大差距。2008年北京市万元 GDP能耗为 0.662吨标准煤、广州市是 0.680吨标准煤、上海市是 0.801吨标准煤。三是能源消费结构比较滞后。目前长沙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油、电等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发展滞后。2009年煤燃料消费占全社会消费量的 38.5%,油燃料消费占 12.3%,电力消费占 27.5%。

(2)从能源供应看,长沙属于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目前,长沙市81%的能源需要从外地调入,2005-2009年能源总消费增长 44.6%,年均增长 9.6%,其中:电力消耗年均增长 13.8%。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能源消费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结合长沙目前资源能源使用和拥有的现实状况,必须要前瞻地考虑长沙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中资源能源的问题,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

三 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途径

(一)乘势而上,强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依据阶段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将国家政策导向与长沙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符合低碳内涵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第一,应合理规划短期内三次产业的比例和定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考虑,但必须同时结合发展现状认识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长沙的工业仍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依据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平衡工业与服务业的比例是产业战略规划的一大任务。第二,确定长时期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立足长沙实际,结合产业低碳转型的需要,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第三,引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将三次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促使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配套、相互拉动。第四,实施细分市场和分类指导与建立多层次区域互动与合作机制相结合。低碳转型的产业发展关键是在细分市场中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群,在市场需求多样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差别化产品,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

2.培育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要着眼产业链的培育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注重产业的上下游关系、旁向、侧向联系,从原料 -加工制造 -配套全过程统筹考虑,如原料基地的建设,供应商、营销商环节的关系,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提高,零部件协作配套和外部设施配套等等。尤其是应该通过整合集成优势产业,引进和提高配套产业的研发和加工制造水平,形成研发、信息、物流平台,通过分工深化细化,形成各产业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依托园区引导产业布局规划。利用长沙目前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的前期基础,以有效集聚与合理分工、产业布局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沙市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遵循产业发展布局中的“点轴理论”,结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推进长沙市“一心两轴”的产业布局。强化提升“一心”,即城区三环以内环状分布为特色的都市产业集聚区;壮大 319国道产业主轴;拓展湘江产业副轴。

(二)科学定位,大举开发低碳支持技术

1.完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长沙市特别需要增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化能力;关注技术升级方向性问题,组织和支持有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外部效应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建立合作研究机制。

2.确立低碳技术的主攻方向。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技术。但是洁净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储存技术存在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应用难度大等问题,二氧化碳捕集储存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改变地质结构)。长沙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较现实地将现阶段低碳技术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技术,以实现传统产业部门节能减排和能源的高效使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如水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对优势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储备技术等。尤其要注重突破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

3.突出自主创新的关键作用。在低碳技术开发过程中,自主创新是一直强调的重要手段。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特色产业的优势核心技术,同时拓展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形式,将“二次创新”也作为自主创新的一种形式。“二次创新”是指对于我们现在技术积累薄弱的项目和技术,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始终朝着科技创新的目标发展,采取只引进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引进方式,为自己的再创新留有空间,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逐步启发形成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引进的过程就不是一种简单套用,而是主动学习的再创造。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互动结合,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

(三)扬长避短,逐步完善低碳能源结构

1.能源低碳是大势所趋。低碳的能源结构,也可以说是能源的低碳化。我们采用狭义的能源低碳化界定是指能源的低碳化生产,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以低碳能源的生产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2009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水电、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为零和近于零。而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每生产一吨标煤电力,将分别排放 2.745吨、2.146吨和 1.629吨二氧化碳量。因此,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提高其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是完善低碳能源结构的关键。

2.双管齐下是现实之策。新能源、再生能源的优势很强大,但是同时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成本均大大高于化石能源,尤其相对于煤电而言,经济性能差距较大,因此短期内大范围的普及新能源还有很大的障碍。核电也存在投资成本大、热污染程度高、环境安全风险大等缺点,但是由于其能量高效性和生产过程的清洁性,在减排压力下,发展核能仍将是增加能源供给、促进低碳能源结构完善的重要途径。加之,在新能源、再生资源领域,长沙市本身没有任何优势,只有依靠湖南省其他地州市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包括核能等能源资源。综上因素,目前较现实的方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高碳能源的低碳化改造;另一方面对低碳能源的开发使用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安排,在众多低碳能源中结合长沙实际按照可行性设计的利用顺序是: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四)凝聚合力,全面推进低碳管理模式

1.突出制度保障,发挥政府在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引导强调“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治理制度和政策制度。治理制度在宏观的角度协调低碳经济模式中各个行为主体间的运作关系,即国民、企业、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可以参照台湾、日本等地的经验:政府负责提供低碳基础设施,来促进全体国民与企业积极行动。而政策制度,即指能源法、碳税、碳交易、环境金融制度,低碳产业政策等具体的政策供应,属于上述的低碳基础设施。

2.突出市场运作,发挥企业在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在 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同样的思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应在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中,积极承担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改造、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变革等转型升级中的各种任务。这既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突出社会配合,发挥社会成员在产业低碳转型中的支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倡导低碳意识,加深全社会对低碳经济以及产业低碳转型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尤其通过消费理念、需求的低碳化来支持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升级。

F062.9

A

1008-4681(2010)06-0010-03

2010-09-26

余敏 (1977-),女,湖南长沙人,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公共管理。

(责任编校:谭纬纬)

猜你喜欢
长沙市长沙能源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之旅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我眼中的长沙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