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仁君”形象的构建与消解

2010-08-15 00:50:03王湘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刘备小说

王湘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刘备“仁君”形象的构建与消解

王湘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刘备;仁君;构建;消解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用来传达政治理想的人物,这一形象融汇了仁君、义友风范,具有宽厚仁长的品性,具有作家肯定、社会认同的传统道德精神。同时,透过刘备形象的道德光环,变换一下视角来审视这个形象,我们发现,小说家在作品中还原和重塑这一形象时,不仅融入了自身的政治理想、人生理念,反映了时代人群的共同意志,而且把中国式的思想智慧和人文形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挥,赋予刘备这一艺术形象以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宽仁、长厚、谦卑、柔顺与顽强、坚毅、灵活、进取、深谋远虑、善韬晦水乳交融。而这些深层的隐性特质,在某种层度上又销蚀了刘备作为传达政治理想形象的道德光环,使这一艺术形象具有了更深层的审美意义。

1 刘备“仁君”形象的构建

中国古代小说从产生起经历了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文人小说的漫长发展演变,小说思维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但是,侧重于伦理本位的文化意识使中国古代小说思维构建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超稳定的一面。对作品社会功用的强调,使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强化主题意识、摹写社会人生、营造理想人格的独特风格。《三国演义》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充溢着道德激情和审美理想的[1],刘备“仁德”形象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小说文化传统。

1.1 书写社会人生的小说模式决定刘备形象定位

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小说思维的影响,在形象塑造上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合一。也就是说,小说家通过作品形象所确定的伦理道德定位,形象所具有的理想人格,是不脱离现实社会的。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一个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仁君”“德君”是社会民众的需求,也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文化的需求。小说先描写了董卓的迅速覆亡,董卓之所以迅速覆亡,残暴不仁而失去民心是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基于仁民、爱民理念,作者充分地描写了刘备仁民爱民的系列场景:初作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博望坡大胜回新野时,百姓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弃樊城走襄阳,百姓相携跟随。曹操大兵追至,刘备日行仅十余里。众将建议:“皆弃百姓,先行为止。”刘备哭泣着坚持:“举大事者皆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刘备的仁民、爱民甚至淡化了他的用武精神,成就了一个仁德之君。

1.2 中国古代小说审美思维决定刘备形象主体人格构建

中国古代小说审美的基本取向,以人为主体审美对象,以伦理道德价值判断为审美目的,美善兼济,达到善善恶恶的目的[2]。这是“诗言志”“文以载道”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的延伸。作为乱世英豪,历史上的刘备勇武粗豪而富于谋略,《三国演义》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强化了刘备宽仁长厚的性格,淡化了一代枭雄的特征。小说第二回写到“张翼德怒鞭督邮”,据《三国志》裴注记载:刘备集结吏卒,将督邮“缚之于树,鞭杖百余下”。到《三国演义》中怒鞭督邮的换成了张飞,而刘备成了“仁慈的人”。“关公赚城斩车胄”一回写关羽瞒着刘备设计斩杀车胄,张飞“将车胄全家杀尽”。据《三国志》载,“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还有小说中写庞统得知杨怀、高沛欲害刘备,自作主张杀了二人。《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召璋白水督杨怀,责以无礼,杀之。”还有历史上刘备汝南力斩蔡阳、火烧新野,在小说中“演义”为关羽“斩蔡阳兄弟释疑”、“诸葛亮火烧新野”。凡此种种描写在作品中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的积累,树立起一个宽仁忠厚的刘备。

1.3 刘备形象构建基于对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接受

在创作中,小说家常常“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定势接受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约定。”[3]《三国演义》取材于历史,三国故事曾经流传于民间,并成为宋元话本、戏曲的主要内容,史学家、民间艺人及文人对于其中人物的定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晋陈寿《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史书中最早以刘备为正统、曹魏为篡逆的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以蜀为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虽以曹魏纪年,肯定曹操的历史作用,但在人品方面更推崇刘备,朱熹《通鉴纲目》则以蜀纪年。在民间,刘备的仁德宽厚在宋代已被老百姓广泛接受。苏轼《东坡记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予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涉及三国题材的文人作品包括宋元话本和元代戏曲无一例外持拥刘观点。“拥刘反曹”观念的形成与东晋、南朝、南宋偏安一隅的局势有关,身处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对这一定位的接受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

2 刘备“仁君”形象的消解

在研读刘备这个形象时,我们发现仅仅从仁君、义友这些道德伦理视角来认识这个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这使我们的认识概念化,也失于肤浅。小说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还原这个人物时赋予他真实丰富的人生内容,刘备的谦卑柔顺下掩饰的是跨四海御宇内的勃勃雄心。宽厚仁德而又适时地使用权术,真诚地信奉仁义而又顽强地追求既定目标,这些无疑消解了刘备作为仁君圣主的形象,黯淡了理想君王的神圣光环。同时,作品还原了一个丰满、深刻、厚重的历史形象。

2.1 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

前文提到刘备的仁爱宽厚、谦卑柔顺是被历代读者广泛认可的刘备精神,即其外部精神特征。而这一形象还有不容忽视的另一种精神特质,即内部精神特质,这就是顽强、坚韧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自强不息精神。刘备的终极政治理想是什么?显性的是开篇第一回“豪杰三结义”所说“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以及请诸葛亮出山时说的“先生不出,奈苍生何”,而书中时隐时现的则是刘备的“图王之志”。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初次相见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喜形于色;与曹操饮酒,酒酣失控,无意中流露;与刘表论天下,酒酣之际失口说出“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刘备失语、失态的时候虽然屈指可数,却是其真情流露,那就是有朝一日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开创新王朝。

在和诸葛亮相遇前,刘备虽有大志,却无根基,为求生存只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有专家统计,他曾16次依托过15个山头:桃园结义后,“投奔邹静,邹静引见太守刘焉”;又“投中郎将卢植”;又“投朱隽”……怒鞭督邮后,“往代州投刘恢”,为陶谦解徐州之危“领徐州牧”,吕布夺徐州、小沛,前奔许都投曹操……后又投袁绍“暂且依栖”,后又弃袁绍投荆州刘表[4]。

刘备的这段经历就不能用伦理道德来衡量了。对于刘备栖居于曹操处时的表现,毛宗岗有精彩点评:“假呆得妙”,“一发假呆得妙”,“一味假呆诈痴”,“一味装呆”,“倒底只是假呆面目”,“甘言卑词,一味虚伪”[5],等等。这些在困境中求生存以自保的所作所为就不是宽厚仁德所能包容的了,说刘备是“善韬晦的专家”并不过分。在处于被动地位时,他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首先是保存自己,巧妙周旋,适时丰满羽翼,隐忍不屈不挠地实现既定目标,毛宗岗称之为“英雄权变”。

2.2 弱者求发展的政治智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动乱时代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能够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地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名声,不仅需要仁慈宽厚的品性,更需要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政治智慧。

三国之中,孙权有父兄的基业可以依赖,曹操奉行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刘备则以“匡扶汉室”为旗号。虽说实力上刘备不及曹操、孙权,他打的是道德牌,在争夺天下的较量中,刘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意舆论和民心。正如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所说,“刘备在其低声下气的岁月里,经过长期努力,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以弥补政治上的不利”[6]。刘备的宽仁礼让使人们忽略了他的侵夺野心,三让徐州、得荆州、取益州都是很好的例证。

不接受徐州因为“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矣”,当徐州百姓“拥挤府前”,苦拜要求刘备占据徐州时,刘备才同意“权领徐州事”。这就叫“辞之愈力,受之愈稳”[5]。

不取荆州进一步展现了刘备深邃的战略眼光。刘备不取荆州招致惨败,毛氏不无遗憾地评论:“玄德若取了荆州,省却后来无数手脚矣。”[5]赤壁之战后,当刘备推出刘琦以安抚民心并作东吴的挡箭牌时,刘备在刘表身上的感情投资得到了回报,毛氏感叹:“使玄德于刘表托孤之日而遂自取之,则人心必不附;人心不附,则曹操来迫,而内变必作。故知玄德之迟于取荆州,未为失算矣。”[5]

取荆州有诸葛亮相助,取益州体现的则完全是刘备的战略思想,刘备这时政治手段也更加纯熟了。首先是感情投资:以同宗、兄弟之情接近刘璋,麻痹对手。同时照顾到民心向背:庞统劝刘备杀刘璋,刘备因“吾初入蜀,恩信未立”给予拒绝,接着到葭萌关“广施恩惠,以收民心”。“在葭萌关日久,甚得民心”后,夺益州条件已经成熟,这时要做的就是出师有名:向刘璋借粮借兵,与刘璋闹翻,于是派兵攻打西蜀,最终占据西蜀并将刘璋礼送到南郡公安。

在这场争夺中,道德内涵被刘备发挥得淋漓尽致,庞统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劝说刘备,只能说明他太书生气。取益州刘备总结了自己成功的奥妙:“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不管是认为刘备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是认为他把忠孝仁义这些古老道德玩弄于股掌之中,对于刘备来说,道德伦理究竟是信仰还是政治手段,实在难以说得清楚,它既是信仰也是手段,凭借它所造成的舆论的帮助,这位刘皇叔不仅开拓出一片扬眉吐气的天地,而且给后人留下忠义仁德的美名。

刘备精神理念中所尊崇的儒家忠义仁德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功利追求的交织使这一形象所秉承的伦理精神在建构的同时也被消解了。很早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比如毛宗岗、鲁迅[7]。但这并不是小说家艺术上的失误(胡适认为小说家们在叙事方面存在失误,“他们又想写刘备的仁义,然而他们只能写一个庸懦无能的刘备”[8]),这种消解的意义并不是消极的,相反这种杂糅着忠义仁德和功利追求所建构的具有二重性的形象中,蕴涵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这也使刘备作为艺术形象更厚重,更具审美意义。

[1] 王国民.传统文化与刘备形象的衍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68.

[2] 谭邦和.明清小说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7.

[3]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4.

[4] 刘敬圻.明清小说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4:6.

[5]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DB/OL].(2010-01-22)[2010-05-28].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597510.html?from= isnom.

[6]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7.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7.

[8] 胡适.胡适文存:卷二[M].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473.

责任编辑:柳 克

Construction and neutralization of the“benevolent monarch”image of Liu Bei

WANG X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In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Liu Bei is a benevolent,kind,humble and submissive monarch.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im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mode of social life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and evil,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ception of common values of society.At the same time,the strategies of this character in struggling for survival and self-insurance in the trouble world,the means of seeking for development as a weak person,and the hidden ambition of being a king undoubtedly play a role in the neutralization of his virtuous character.The dialectical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neutralization of Liu Bei'image of being a benevolent monarch makes this character not only contain rich cultural meaning,but also has mor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Liu Bei;benevolent monarch;construction;neutralization

I207.413

A

1009-3907(2010)07-0061-03

2010-05-13

王湘(1967-),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刘备小说
读懂刘备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24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刘备与徐州
刘备托孤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相面
意林(2016年24期)2017-01-04 21:58:26
明代围棋与小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刘备的爱
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43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军事历史(1996年1期)1996-08-20 07: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