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燕
当代青年行为失范的调适
唐晓燕
当代青年行为失范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懂得辩证地看待人和事,缺乏正确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模糊。因而思想上不求积极进取,处世态度随随便便,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对执政党不信任,对主流价值观不认同,民族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因而无法理解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青年一代应承担的社会重负。二是把自私自利当做是人的本质属性,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一己私利,对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追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价值观,因而对社会、企业和他人的期望过高,当自己的欲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满足时便心生怨恨或彻底地逃避现实。三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行为上懒懒散散,不愿受规范拘束。学习上心态浮躁,眼高手低,得过且过,工作中不遵守公共秩序、企业规范、职业操守等。有的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拘束性放纵自己的言行。四是在婚恋、家庭方面缺乏道德观念和责任心。有的恋爱时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是道德堕落,有的成家后不懂得珍惜爱护家庭,不负责任,不懂体谅,不尽义务等。五是情绪上消极多变,心态不健康,缺少理智,不善于自控,对人对事冷漠、世故,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有些青年心理非常脆弱,看问题过于片面、极端,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情绪化,稍有困难挫折便感受迷茫、空虚、失落和郁闷,以致走向极端。尽管这每一种行为失范的只是部分青年,但若论存在大小不同程度行为失范的青年人数却是一个不可小看的数字,这种行为失范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年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看到影响青年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社会行为失范、家庭教育失误及学校教育失效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极大地影响青年的行为举止。社会的种种失范行为尽管只是少数,但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尽管它不代表社会的主流,但对青年的毒害很深,对涉世不深、缺乏辩证思维的青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可怕的。家庭教育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家是青年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言行举止对子女的理想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学校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导致一些学校把智育和知识传授放在第一位,而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单一,“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令学生生厌,导致了德育的“失效”。其次青年自身的辨别和选择能力有限是其内在因素。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他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认知、辨别、选择的能力不强,存在从众、跟风的心理及行为,思想情感极易动摇多变,这时的青年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不良因素和不正确的教育影响,从而把持不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所难免地导致行为失范。加之当今年轻人所处的时代,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的种种阵痛,他们要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走向社会不久的青年人,没有积淀雄厚的资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大小小的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炼的青年大多应对挫折能力较差。面对种种不如意和矛盾痛苦的种种选择,感到“郁闷”和“压抑”,这就很容易导致青年采取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理想价值观缺失是青年行为失范的内在根源。理想价值对青年的行为取向具有定向作用,无论人们对价值的判断、选择和认可如何不同,作为人们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价值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对人类活动发生着支配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不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但它确实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带有选择性和偏好性的取向,因而必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起根本的指导作用。尽管导致青年行为失范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究其内在根源却是理想价值观的缺失。理想缺失的人缺乏追求和奋斗的基本动力,缺乏行为的引路航标,缺乏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价值缺失的人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现实中的青年人一旦失去理想、价值观,必然表现为行为混乱、精神空虚,人生变得左右摇摆、见风使舵;如果为错误的价值观所主导,也必然陷于消沉、堕落或残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其存在和活动意义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种理解中包含着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确认某种事物、信息、存在状态具有价值,他甘愿为追求、实现及体验它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第一,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使青年迷茫。现实环境本身对人具有一种客观、强烈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容易影响到青年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以及生活方式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涌现,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有益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市场的趋利性,商品交换等价和排他性原则,引发青年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腐败,它的实质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公然践踏,它同时摧残的是青年人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弱化的是青年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诸如此类社会问题的存在,令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对青年个人而言,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无意义感和无归属感,变得在行为上放纵不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感以及共同的行为价值评价标准,人们不再完全认同社会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也不再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履行现代文明的道德规范视作理所当然。这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协调和规范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在现代社会不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家庭优良传统教育的淡化给予青年的是不全面的教育。父母的教育与引导对于青年理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青年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大最长久的老师。可不少家庭给予孩子的是有失偏颇的教育,一是在教育方式上失误,把握不了宽严适度的标准。二是家庭重智轻才的教育观念有失偏颇。三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又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四是家长自身品德上存在缺陷,这样的榜样教育影响到孩子正确的理想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僵化和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等现状,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满足生存和现实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追求各种短期效益,较少关心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占据办学思想的制高点。一些对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存在片面理解,在实践中单纯强调“技术教育”,忽视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单一地看作谋生教育,把高职院校办成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忽视了教育之于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本体功能,曲解了高职院校存在的意义。因而有些领导把精力大量地倾注于建大楼、买设备、设专业、搞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等工程上,无暇于培育大学整体文化精神,缺乏对培养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重视立竿见影的硬件建设,轻视人文、思品这些看似虚的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工具之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对青年进行理想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外部而言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要强化理想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强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理想价值观教育模式,打造多管齐下的良好育人环境,形成“三力合一”的正向的育人成效。
第一,社会要重视规范社会行为,为青年的理想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理想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动有导向作用。理想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多元文化冲突让青年人接触到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理想信仰选择,这使少数青年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在精神家园中迷失了方向。社会上种种丑陋现象存在及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非颠倒,善恶不辨影响到青年人的理想价值标准的形成。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去涵养青年人的精神世界,用公正纯净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去培育青年人的公道正派之心,并在现实制度上建立起善恶有报奖罚分明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重构人们对公平社会的期待和信心。
尽管消除腐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易事,但必须创建这种与学校、家庭正面教育相吻合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家庭、学校的理想价值观的教育有说服力和成效,才能形成多管齐下的合力,倘若社会失范给青年的是不正确的理想价值观教育,其结果反而使青年学生怀疑学校德育教育的假、大、空,怀疑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因为道理千遍不如现实一看。
第二,家庭要重视人格教育,把理想价值观教育摆在首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实现的,而且,由于长时间的熏陶和反复实践,影响孩子一生。
首先,家庭教育要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教育的重点寻找合适的方法。一方面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好的传统。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因而教育内容就以纲常伦理和入世入仕的本领为核心,培养仁义孝顺、忠信笃敬、谦虚勤俭等道德品质。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现代家庭教育也要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重视孩子理想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多采用肯定、支持、鼓励的教育方式,注重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较强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及社会教育相配套以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注意不能与学校的正面教育相背离,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辩证地分析看待社会负面的人和事,以积极的阳光的心态去分析肯定社会正面的、主流的方面。人们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才能在眼花缭乱的价值世界中认清自己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所在。而一个内心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必然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着、承受着、奋斗着、快乐着,才能最大程度调整或处理好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应对人生的义利、荣辱、取舍、生死,才能使个体摆脱渺小、平庸,超越平凡,走近崇高,获得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学校要重视教书育人,构建有利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大德育环境。德育本应是帮助学生获得做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对学生安身立命有大用处。高校德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价值观,支撑他们从容面对社会关系中的利害得失考验,使他们能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心怀大局,正确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从而促使自己获得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高校德育应该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三观”、“三德”教育。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践、阅读、观摩、观察置身于现实经济关系中,并从中体验到信念、责任、忧患、危机、善良、价值、丑恶、爱恨……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规范,去获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大趋势适应社会、家庭、职业要求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青年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青年的自觉追求。
(作者: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