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委
论深圳人的创新传统
曾祥委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深圳这个边陲小镇开启。30年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深圳已经成为举世瞩目、领跑中国的现代化城市。30年的奋斗,深圳人改变了自己的家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自己。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深圳人收获了自己最大的精神硕果:创新传统。
深圳人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从用脚给计划经济投票开始的。
1979年,宝安发生了大规模的逃港潮,十余万人集体外逃,震惊中外,震动高层。逃港潮的重要原因是宝安和香港两地的生活差距:据有关方面统计,1978年,广东省农村人均收入77.4元,其中,人均50元以下,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占全省生产队总数三分之一。这一年,深圳农民人均收入为人民币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同期收入为13000多港元。今天,我们可以说,逃港潮是人民用脚对计划经济投出的反对票。群众的行动让高层知道,如果再搞不好经济,就会失去人民。
为扭转边界地区的被动局面,中央和广东的一些领导提出把宝安、珠海两地建设成为供应香港、澳门鲜活农副产品的出口生产基地的设想,后来建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决定由此发端。
开放和改革是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艰难的改革,而开放改革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创新。哈耶克的理论在中国这场由人工模式向进化模式回归的运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30年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窗口,深圳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荒者,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趟路示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文化的种子首先在这里播种发芽,伸枝展叶,开花结籽,走向全国。许多创举在这里首先做出,许多新价值、新观念、新思想、新模式、新制度在这里首先产生,首先付诸实践。深圳人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建立功勋,30年领跑中国,深圳人创造了无数个“第一”。①
深圳人的创新传统,由于社会奖赏的激励而得到持续加强。深圳人率先开风气,也率先得到奖赏。创新使深圳从贫穷落后的小镇一跃成为最现代化、最富庶、最活跃、最充满机会的地区,使深圳人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深圳人率先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深圳的成功,吸引了千千万万有志之士、追梦之人,集聚了人气,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又通过这些人,通过自己成功的实践,带动了更多的人,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奖赏使深圳人充满了自豪,持续给深圳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使深圳人的创新传统不断得到加强。
30年领跑,30年创新,长达30年的社会惯性,型塑了深圳人的集体人格特质,成为深圳人的思维、行为惯制。在人类学中,这种长期持续,代际承传的集体惯制,就叫“传统”。这种几代人在场、参与、长期持续而形成传统的个案,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诸领域都极具研究价值。
人的变化是30年来深圳最大的变化,深圳人最重要的创新成果是“创新传统”的形成。那么,深圳人的“创新传统”又由哪些内涵构成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端:
(一)现代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哲学的世界是实在的,但却是倒退的。理想的社会不在未来而在过去,一切美好的事物俱足于远古,一切智慧和才能完备于古人,世道、人心在走向衰败,世界在走向没落。
而创新传统,其理论预设是相信世界的实在性,相信世界是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走向美好未来的。这种世界观支撑着创新实践,为创新提供根本的信心和精神动力。
30年的创新实践,潜移默化,使深圳人的世界观悄悄地从前者向后者推移,使实在、进化、发展的现代世界观得以确立,这是创新带给深圳人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尽管大部分人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二)人的主体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世界万物都是神的创造,人的命运由神来安排,圣贤与神是一致的,他们都是造物主和造命者,只能服从。神圣们的创造都是完美的;一切人为的东西都要打上问号;一切技巧、便捷发明都是导向人心浇薄的毒药,必须严厉禁止;而一切世道的问题,也是人为的。在这种世界观之下,价值、思想、制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人的处拙、守旧,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滞后,中国传统社会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都与此有关。
创新传统则意味着走出神权的阴影,确立人的主体性、使命担当意识和前驱精神:
主体性意识。世界的进化发展是通过人的努力取得的,而非神的恩赐和造物主的创造、安排;人是自己的上帝,人的命运应当由自己把握。
自觉的使命担当意识。人是创新的主体,这就意味着逆来顺受的传统臣民,转换为自觉的历史创造担当者和新制度、新社会的奠基人。在深圳,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荒者、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趟路人角色使命的自觉承担。
前驱精神。创新意味着冲决旧罗网,意味着排头兵的勇气,意味着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意味着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
在这种意识和精神的引领下,文化英雄不复存在,创新不再是圣贤们、贵族们的专利,深圳的精英和民众一起成为创新的主体,都自信能够承担角色,充当前驱,这是深圳人创新传统最具现代价值的内涵。
(三)新价值观
3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创新中,深圳人确立了新的价值观。
计划经济社会虽说天天在移风易俗,但在价值形态方面与自然经济社会并无多大不同。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具有相当不同的价值观:它以个体为本位;主张义利兼修;既奉献,也会索取;主张欲望的合理满足;彰显进取、创新、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善于把握机会这些获致性的人格因素。这种新型的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在30年社会转型的创新实践中,虽然叠经反复,屡兴大讼,最终以默认的形式被确立下来,成为深圳人创新的行动导向。这种价值观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它将成为深圳人创新传统影响最广泛和深远的内涵。
(四)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贯穿于深圳30年的创新实践之中。放下框框套套,一切从实际出发,站在时代前沿,深圳人彻底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旧传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唯古,不唯上,不唯书,不媚外,走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又接轨国际惯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条思想路线是深圳人创新传统的灵魂。
(五)实践路径
深圳人创新有明确的实践路径,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试错。其实,人类都是在试错中进步的。难的是,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制度转换,必须步步为营,稳中取胜,要做到发展、改革、稳定有机统一,稳定、发展动态平衡。3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看,在这样一个伟大历程中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它至少意味着下列涵义:目标——对岸;决心——过河;方法——摸索;策略——找浅水,做能做的事;原则——踏实每一步,稳定压倒一切;信心——我们能够掌控这一进程。
邓小平的“摸论”,成为30年来深圳创新实践的方法论,这是深圳人创新传统的关键内容。
(六)容错机制
深圳人创新传统还包括创新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容错机制。
在神权政治社会中,一切创造权都属于神和它的代表,由于神是全知全能、完美俱足的,因此它们的创造也必然是完美俱足的,神不可能犯错误,所以根本不需要容错的安排。走出神权政治的现代社会,一旦确立了人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容错机制就成为应有之义。深圳人表述这种容错机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容许犯错误,不容许不干事!”正是这种对人,对干事人,对趟路人,对创新者,对创新事业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宽容态度,为创新保驾护航,加上不断的社会奖赏,深圳人的创新热情才能够长盛不衰。
今日的深圳创新,正在进入历史新阶段,深圳人的创新传统也需要向前发展,需要导引创新传统向广度、高度发展,需要拓展它的内涵。
(一)导引深圳创新传统向广度发展
30年来,我们偏重经济体制的改革,曾经以为经济可以长期单兵独进,深圳“经济特区”的命名,多少可以证明这一点。而实践让我们明白,经济基础转型必然牵扯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互相关联,每一方面的变动,都会影响全体。例如,生态危机往往源自经济,源自社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问题,源自文化,源自技术落后;而技术落后的原因又在于社会,在于技术研发的社会回报,在于社会的分配制度;最后的根源又与政治的清明与否有关——在一个权力可以参与分配的国度里,科学技术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实现不了它的价值,吸引不了大量精英的参与。因此,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必须是各方面协调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义。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必须走向全面的改革,各方面的改革需要协调推进,中国的创新,也必然随之向广度推进,走向全面创新。中央将深圳定位为“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②,意味着对“经济特区”的突破,意味着赋予深圳人充当全面创新先行者的使命。
(三)导引深圳创新传统向深度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信仰失落、价值紊乱、道德维系的机制消解,60年来,人们的思想从未如此迷茫。社会问题的原因深潜于文化之中,需要从价值的厘清和确立入手。
作为革命党,我们彻底摧毁了传统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作为执政党,主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我们尚未建立适合于现时社会生活的价值规范体系;我们需要建立完善自己的执政文化;需要创新国家学说和政党学说;需要建立完善真正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制度、秩序;需要绘制一张既能持续社会发展,不断增值财富,又能保证和谐稳定,效率与公平兼具的社会蓝图;需要创造更多、更新、更美、更健康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需要更新、更尖、更前沿的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重铸一个切合未来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眼前社会生活需要,符合大众根本利益,带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信仰,来引领、凝聚、安抚我们的中华民族。
30年前,邓小平同志用真理标准的讨论开辟了改革开放年代的强国之路。今天,我们需要一个文化大讨论。笔者建议,开展文化大讨论,用全民族的智慧来确立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生活准则,我们的道路、理想和信念,来更好地开启富强、繁荣、和谐、幸福之门。
(三)导引深圳创新传统向高度发展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事物。
新,是比较而言的。评判创新,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野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一个民族而言,所谓新事物,通常包含了三类事物:一是这个民族首创的事物;二是第一次从其他民族采借过来的事物;三是在一个民族中失落已久,又重新引入的事物。而从全人类而言,只有第一类事物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新。
过去30年,我们绝大多数的所谓创新,都是自我比较的创新,是中国视野的创新,是学习型、追赶型、拿来主义型的创新,是文化采借。人类进化史表明,文化采借容易一些,因此这种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更为普遍。
中国人是善于学习的民族,通过学习,我们采借了大量先进的文化成果,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但是,采借是有尽度的,也是有限度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每一个发达国家都会设置重重障碍,防止别国获取自己的先进技术,从而保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今天,当我们逐渐到达前沿,逐渐与其他发达国家站在同等地位进行竞争的时候,当全球化发展到逐渐接近一体化水平的时候,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创新高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成为创新型的国家,需要的是人类视野的创新,是领先世界的创新,是自主型、首创型、超越型的创新,这才是决定国家、民族实力和地位的真正意义的创新。
创新的主体是人,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现代社会的奠基人们设计了一个平台,让有能力者都参与其间,让创新者获益致富,使人们能够将创新作为人生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乐于参与其中。
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的是创新之根。深圳要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城市,领跑中国,必须从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至少,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让深圳人的创新传统增添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深圳人从小就明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岭南自古开风气,天下四大名镇两个在岭南,都缘自开放;近代四大思想家,三个出自岭南,都受影响于西方;成立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三个放在岭南,恐怕不完全是巧合。深入改革开放,形成创新传统的深圳民性可恃。在新一轮改革中,深圳人的创新传统是继续领跑的最珍贵资源,宜当善加利用。
注释:
①深圳博物馆编:《深圳改革开放史》,文物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55~357页。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
(作者:深圳市委党校宝安分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