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光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文报刊标题的修辞翻译
姚晓光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英文报刊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标题语言更加具体准确、生动丰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为语用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可以证明关联理论对于英文报刊标题的修辞翻译也具有解释力。
关联理论;英文报刊标题;修辞翻译;最佳关联;认知语境
标题(headline)是新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英文新闻标题都具有提示或浓缩内容要点的作用。在崇实的原则和前提下,作者在创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往往都是为了能使其语言表达产生美感效果,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吸引力。由于英汉语言修辞之间存有较大差异,为将英文报刊标题的意义和修辞风格以汉语形式再现出来,不仅需要译者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还应掌握相应的语言技巧。
Sperber和 Wilson(1986/1995)在其专著《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并且成为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2]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通过深入分析英文报刊标题的修辞翻译实例,不仅能够加深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译文读者更好地欣赏各种修辞艺术的审美价值。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 “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ce model),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关联性的假定或期待。关联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知原则。即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ly relevance)为准则,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关联性就是产生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的新信息与已有信息(即语境)的关系。而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成正比,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3]7因此,最大关联就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二)交际原则。即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所谓最佳关联性就是指,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4]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关联理论对翻译的一个重要贡献。依据关联理论,翻译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明示-推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只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要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5]最佳关联性既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3]7
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6]在关联理论视角下,为了使译文读者能较好地欣赏到英文报刊标题中各种修辞艺术的审美价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给译文读者提供的应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能否就某一共同话题 (即对于各种修辞手法)在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语境下实现最佳关联,达成一种较为和谐的默契。
概括来说,英文报刊标题为了达到形象性的效果,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押韵、幽默、比喻、夸张、排比、双关和借用典故、成语等。下面拟结合China Daily(英文版)报刊标题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寻找关联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又是如何成功合作获得最佳关联的。
1、对原文语境的正确理解。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需要通过寻找关联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话语意图的推理过程相比,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话语意图的推理过程中,是否付出了更多或更少的推理努力,获得了更多或更少的语境效果,都将导致关联度的大小增加或是减少。[7]试看下例:
例 1 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 (China Daily, Oct.8, 2002)
文章讲述美国一所中学发生枪击事件后,许多家长亲自送孩子上学。原文中,作者形象地使用“wing”一词来比喻父母的保护。由于译文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喻体,汉译时为保留原文标题的生动性,可采用相应的比喻形式,即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作者意欲实现的交际意图用“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文的读者。
例 2 Pig can really fly (China Daily,Sept 24,2008)
原文提供的语境是 “…the pigs display skills at racing and diving”。标题中“fly”一词显然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译者通过推理认知了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后,可将“fly”一词转义成“跳水比赛”,在译文中将原文语境效果加以明示,减少译文读者的推理努力。
例 3 Paulson pleads Pelosi (China Daily,Sept 27, 2008)
此条标题以“p”押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由于汉语中没有这种修辞格式,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形式、韵律完全对等的合适译文,翻译时可结合原文提供的语境 “US Treasury secretary Paulson literally bent down on one knee as he pleaded with Pelosi…”,将其试译为“美财长下跪促救市计划”。
通过对上述三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译者从与原文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中识别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后,如果发现按直译达不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时,便可转入语用层面的翻译,即通过一定的调整、补偿和变通处理,使译文和原文取得“关联性等效”,促成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互明”,将原文的修辞效果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
2、对译文读者认识语境的准确估计。英文报刊读者极其广泛,他们的文化程度高低参差,和原文作者在认知语境上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差异。因此,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认知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原文中某个概念所承载的信息。为使译文读者能够取得同样的语境效果,并据此寻找到译文表达方式与原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有必要研究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针对其特点,在译文中增添、加强或修正读者已存在的知识,创设译文读者易于认知和处理,同时又能产生足够审美效应的译文文本。
例 4 Readers turn to Karl Marx (China Daily,Oct 16,2008)
原文提供的语境是“Das kapital,the literary critique of capitalism by Karl Marx,has sparked renewed strong interestin Germany amid the ongo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原文作者用人名代替书名使标题简洁新颖,且与动词短语“turn to(求助于)”搭配自然、连贯,语义突出。由于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接受能力,译者应通过修正的方式将书名还原,即将“Karl Marx”转译成“资本论”,这样才能使译文更符合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例 5 IELTS tends to dwarf TOEFL(China Daily,Oct 24,2008)
上例中,译者在推理认知了原文作者利用“dwarf”一词“移花接木”,达到借物喻人的修辞意图之后,可采用隐含意义明晰化的方式来增强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将其翻译为“风头渐胜”,既达到了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又可使汉译标题更加形象生动。
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8]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为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英文报刊译文时用尽可能小的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译者在翻译时须同时兼顾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例 6 KFC moves secret recipe (China Daily,Sept12,2008)
此“基”非彼“鸡”,但肯德基却以“鸡”出名。上例中,译者在处理原文时,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在不花费较大努力的情况下,达到与原文语境的最佳关联性,汉译标题可巧妙地利用谐音联想词义,使用双关语的修辞手法将其译为“肯德基‘镇店之宝’挪窝”,即用“挪窝”来指代“转移(move)”,读起来意味无穷。而不把所有的隐含意义全部解释出来,就是考虑到(译文读者)所需处理努力太大,特别是并非这些信息在各种语境中都能产生语境效果。[3]9
例 7 Putin’s daughter unmarried(China Daily,Oct 21,2008)
在翻译上例标题时,由于考虑到译入语读者与原文作者有着近似的认知语境,译者可巧妙地借用中国的俗语典故——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将其套译为“普京女儿也愁嫁”,精辟地为原标题中所反映出的两个意象“Putin”和“unmarried”提供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使译文读者可以在不花费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取得足够多的语境效果。
例 8 Romance slides in 2 years (China Daily,Oct29,2008)
当译者从原文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推导出原文作者借用“slide”一词所欲表达“感情滑坡”的交际意图后,可在此基础上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估计。假设译入语读者和原文作者能共享原文所引用的典故“The Seven Year Itch”,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在不造成译入语读者处理努力的浪费的前提下,可将上例标题译为“现代婚姻两年就‘痒’”,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程度地契合。
通过对最佳关联获取过程的实例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英文报刊标题的修辞过程中,译者在对原文的认知语境作出准确理解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迁移或再现原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审美价值,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译文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达到原文所蕴涵的信息和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最佳交际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对英文报刊标题中的修辞翻译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
[4]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9(5):27-31.
[5]孙华祥.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1(2):27-30.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11.
[7]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0-42.
[8]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On Rhetorical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Yao Xiaog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Rhetorical devices are often used in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o make the language more vivid and impressive.Since Sperber and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RT)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agmatic translation, with the help of some essential notions quoted from RT, this essay tries to illustrate that RT is plausible in the rhetorical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
relevance theory;English news headline;rhetorical translation;optimal relevance;cognitive context
H059
A
1672-3708(2010)01-0045-03
2009-12-23
姚晓光(1978- ),男,浙江仙居人,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及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