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
——以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为例

2010-08-15 00:49许文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大学

林 畅,许文年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试论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
——以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为例

林 畅,许文年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培养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学问精深、思维创新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机制。文章结合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实践,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和机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主要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更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机制,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面,与部委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决定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其保持特色和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这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比较贴近自身的客观实际。因此,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成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该校大力实施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固本和特色发展”战略,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水利电力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把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研究生创新工作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近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研究生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奖励25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15项。如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但是,与省内外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相比,该校研究生教育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博士学校授予权还未最终取得;

(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三)有效的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体制并未建立;

(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三峡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三峡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成立,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大学,形成了严谨、向上、刻苦的学风。为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学校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在营造和培育宽松、务实、活泼的学术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硬件设施,搭建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围绕建设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遵循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该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努力实现下述目标:

1.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符合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并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建立起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培养一批科研后劲足、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代表,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

(三)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的领导。学校先后颁布了《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管理办法》、《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实践管理办法》、《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暂行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营造创新环境

1.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优秀硕士学位培优基金项目。

2.高水平竞赛活动。该校以参加重大全国研究生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为契机,组织校内选拔赛,广大研究生踊跃参与高仿真的激烈比赛。

3.《研究生论丛》和社团活动。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都可以在《研究生论丛》上交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茶庵”研究生读书会、翻译协会和巴楚文化协会等社团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

4.举办研究生“求索”论坛。每年四至五月份举办研究生求索论坛,至今已举办六届,已打造成为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5.创新基地建设。学校已建成1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和9个校企(政府)合作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深化培养机制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出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研究生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学生的理论研究向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转变;由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只有转变教育理念,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创新教育机制和平台,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二)夯实创新条件,形成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1.构建创新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条件;同时,建立不同规模的学术交流中心,提供师生自由参加、进行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加强网络和信息资源建设,创造一个供师生便捷获取科技前沿信息的信息环境。

2.更新培养模式。首先,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工程设计、科研实践、田野调查等方面取得相应的学分;其次,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或创新基地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最后,引导他们参加高水平竞赛和自由地进行课外科技活动,促使他们把精力从“读死书”向能力发展方面迁移,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3.坚持学术自由。调查数据显示,该校研究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我们应该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4.提高实践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减少验证型的实验和纯理论性研究,增加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的空间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培育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批判精抻,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三)健全创新制度,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制度

要从制度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取得创新成果。为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重新修订人才评价标准,把创造性培养纳入教学培养和考核目标体系,并形成创新动力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评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制度,都要考虑创新能力、创新等因素。一切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都应建立健全,从而鼓励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完善各种奖励制度。重视榜样的激励效应,创新各种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鼓励创新的制度办法,比如设立研究生创新示范基地、最喜爱的导师奖、研究生教育创新奖、研究生创新标兵等奖励,将课外的科技活动、高水平学科竞赛和丰富的实践活动都纳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予以统筹考虑。

3.健全学术规范制度。建立并切实执行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惩戒制度。学校一方面要对各类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处,强制性地约束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另一方面,对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生加以褒扬,重奖有创新的学术成果。

(四)营造创新环境,构建竞争和谐的创新人才成长平台

要将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学校精神、校风学风、培养目标等观念层次上的内容具体化,把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精神的组成部分,把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塑型功能,保障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效果,必须建构起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五大平台。

1.学科平台。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选择一些优势学科,特别是对一些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投入、优先发展,并使之成为本地区的强势学科进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使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出创新性成果。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学术团队,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支撑,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

2.培优平台。学校应设立“研究生管理创新基金”、“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省优论文培优基金”资助相关导师、管理人员及研究生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研究。

3.交流平台。应重点打造好研究生“求索”论坛和《研究生论丛》两个校内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求索”论坛要推陈出新,强调参与性、经常性和学术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论丛》的办刊质量。

4.竞技平台。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学术竞赛,增强研究生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学科之间相互了解和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让他们在实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好参与重大全国研究生赛事的组织工作,让更多研究生体味比赛的乐趣和分享比赛的收获。

5.实践平台。学校应充分发挥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和校企(政府)合作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功能。加强三类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让更多的研究生能进入基地进行各类创新活动,在科研课题研究、高水平竞赛、企业或政府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弥补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1]乔惠波,刘技文.地方院校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6,(4).

[2]郭纬纬,崔义中.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机制[J].江淮论坛,2007,(2).

G64

A

1673-0046(2010)6-0112-02

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08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