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锦衣归》中的代词探析
刘勇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锦衣归》是明清传奇,其中既有南方方言代词也有北方方言代词。北方方言人称代词复数“我每”、“你每”、“他每”反映了“每”在金元以来的词曲作品中的沿用。北方方言人称代词“自家”、“咱家”、“喒家”、“俺家”、“奴家”、“奴”、“某”、“某等”都可以用于人物自称,疑有社会方言色彩。《锦衣归》的代词系统不同于但非常接近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锦衣归》;《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代词;近代汉语
明清之际的传奇《锦衣归》被收入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辑的《古本戏曲丛刊三集》。[1]郭英德(1997)《明清传奇综录》载,《锦衣归》(为行文方便,下文均简称为《锦》)一名《双容奇》,又名《梨花枪》,是明末清初传奇,抄本署名“苼庵先生传奇”、“耕雪斋藏本”,据此可判断作者是明末清初人朱 。朱 ,字素臣,号笙庵,或作苼庵,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生平未详。[2]作为明末清初的传奇,又是文人独立创作,《锦》的宾白大致反映了当时江苏吴县(现苏州吴中区)一带的口语状况。又由于《锦》故事的发生地在山东东平府,剧中人物的宾白有北方方言色彩,而剧中更有几个人物来自南方,其宾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南方方言色彩。所以,《锦》的语言有其独特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有一定的语料价值。《锦》中有不少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代词,既有南方方言代词又有北方方言代词。我们试图从形式、出现频率、分布、意义和用法等方面,采用定量分析和静态描写的方法,对《锦》中的代词系统作一番探析。此外需说明的是,文中例句后括号内的数字是指例句出现在《锦》中的页码,这个页码是《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编辑委员会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旧抄本自加的页码。
《锦》中南方方言代词主要有“吾”、“渠”、“伊”、“阿堵”、“兀的”、“个”、“争”等3类7种。
(一)人称代词
1.吾
《锦》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吾”,出现频率不高,计15次,作定语。“吾”用在表称谓的名词前,同时有区分南北方言的作用(13)①;此外,“吾”还表示领属关系(2)。如:
(1)如此说,吾儿姻事已虚,死无葬身之地了,兀的不骇杀死也!(169)
(2)吾兄就与夫人匹配了。(194)
(3)母亲在上,孩儿出门时节,原道志在青云,皆因事非吾所急,不想多逢艰险,得取功名于万死之中。(202)
例(1)中的说话人是主人公毛瑞风之母郭氏,例(2)、(3)中的说话人是主人公毛瑞风。因郭氏之夫、毛瑞风之父长期在广东番禺做官,故而两人的口音可能也带上了南方方言色彩。南方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用“吾”,作定语,两例中的“吾”有方言色彩,故能起到区分南北方言的作用。
2.渠
《锦》中第三人称代词“渠”出现计3次,作兼语(1)、宾语(2)。如:
(4)我去拿呷热汤渠吃。(124)
(5)个也不难,老爷看倾渠起来就是哉。(130)
(6)老夫人也要思量,房价交你一百日宽哉,房子应该出还渠去哉!(146)
吕叔湘(1985)指出,“渠”有南方方言色彩。[3]例(4)中的说话人是滁州地方旅店的店主,“渠”体现了他的话语的南方方言色彩。例(5)中的说话人是白筠娥的贴身丫头小燕,不知何故用“渠”而不用“他”。例(6)中的说话人为毛瑞风在广东番禺的邻居王老叔,“渠”的南方方言色彩表明了他所在的地域。
3.伊
“伊”原来是个指示词,后来演变成人称代词。“伊”在《锦》中主要是用作人称代词,出现计23次,作主语(2)、宾语(8)、定语(12),或复指名词作主语,主要出现在唱词里。“伊尔”为“伊”的复数形式,出现仅1次,作定语。如:
(7)一朝奉旨锦衣归,伊洒乐我徘徊。(201页)
(8)莫不是划地离魂显得个伊共我,此身不死须图报。(125)
(9)先君作宰时,与南海令白公交厚,曾将伊女筠娥许配。(118)
(10)你,仗钺负君王,一扫良心只余秽状,尺水兴波,搃为伊尔东床。(197)
值得注意的是,例(9)中的“伊”是第三人称代词,同“他”。例(7)、(8)、(10)是曲文,其中的“伊”作“你”讲,是第二人称代词。吕叔湘(1985)指出,在金元人的曲文里,“伊”字常作“你”字用。[3]看来,《锦》中有金元词曲作品影响的影子。
(二)指示代词
“阿堵”系指示代词,属于近指一类,有“阿堵”、“兀的”、“个”3种,义同现代汉语的“这”。吕叔湘(1985)认为,“阿堵”是《世说新语》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指代词,元代又写作“兀的”,“个”是六朝时期使用的指代词。“阿堵”和“个”都是出现于南方的口语词。[3]
1.阿堵
“阿堵”在《锦》中出现仅1次,为东阿县令所说之语,是借代用法,用来指钱,作主语。如:
(11)最可咲三尺无欺,阿堵为心。(142)
2.兀的
“兀的”在《锦》中出现仅1次,与“不”组成一个固定格式,表示反问,为郭氏所言,有南方方言色彩。如例(1)。
3.个
“个”在《锦》中出现计6次,可以用在句首,作主语(2);也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4)。如例(5)。
(12)咦,个也奇哉!(125)
(13)个汤来里旁热吃。(125)
例(5)为家人张隆所言,张隆想必是白老爷从南方任上带去的;例(12)、(13)为店主所言,店主为南方人,话语有南方方言色彩。
(三)疑问代词
1.争
王力(1958)认为“争”是“怎”的前身。[4]“争”在此和“奈”组成词组“争奈”,活用表示感叹,作状语(1)。如:
(14)争奈茕茕女流,身不能自主!(146)
《锦》中除去南方方言代词,剩余的即是北方方言代词,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人称代词“俺、咱、您”
1.俺
“俺”在《锦》中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计19次,作主语(15)、定语(3)、宾语(1),表单数意义。如:
(15)俺自归附以来,一意要做个豪杰的勾当,厉兵秣马,好不洒乐也。(154)
(16)俺这里伤神两地愁云锁。(146)
(17)将主问我却是搔着俺的痒处了。(154)
(18)众兄弟,与我开路,待俺皆他起来飞行而走罢。(158)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初压要求整平、稳定;复压要求密实、稳定、成型;终压则要求消除轮迹。初压应在摊铺后达到适宜碾压的温度时立即进行,并不得产生推移、开裂。复压要求提高密实度并揉压,以减少表面细裂纹和孔隙。终压前要认真检查,发现局部离析及边缘不规则时,应及时进行人工修补。碾压应沿纵向从低边向高边慢速均匀地进行,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不得中途停留、转向或制动。
例(16)、例(17)中的“俺”同作定语。例(18)中“俺”作宾语。
2.咱
“咱”在《锦》中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不包括听话者,一般作主语(3)、宾语(1)、兼语(1),都出现在唱词中,表单数意义。如:
(19)咱失利说甚喝采东床,增荣西第。(203)
(20)将咱这勒赴重围,难见商,怎投机,拼断送老头皮。(186)
(21)你从空堕,提携咱出鬼窝罗。(125)
3.您
“您”在《锦》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出现计8次,主要作主语,但这个“您”并没有尊敬对方的意思。因为不是出现在宾白里,而是出现在唱词里,明显地带有书面语色彩。如:
(22)从今去成陌路,您南向咱北往。(134)
(23)则俺这蚁蜂夹道索成功,您那里貔貅金帐休掣肘。(155)
例(22)中的“您”和“咱”对文,例(23)中的“您”和“俺”对文,都表单数。
以上可以看出,《锦》中人称代词“俺”、“咱”、“您”的出现频率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出现在唱词里,和吕叔湘(1985)提出的金元词曲中非领格“俺”、“咱”、“您”用于单数的判断一致。[3]《锦》想必受了金元词曲作品的影响,只不过“喒”写成了“咱”。并且,《锦》中“俺”、“咱”、“您”的用法也和目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方言里的用法一致。
(二)人称代词复数“我每、你每、他每”
1.我每
《锦》中用“我每”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出现计14次,主要作主语(9)、宾语(2)、兼语(3)。如:
(24)我每如今快些走罢。(128)
(25)一来就要请旨招安,将一套天大富贵送来酬谢报答我每,只不知夫人意下若何?(189)
(26)连本道辕门也留我每在此轮班看守。(166)
2.你每
《锦》中用“你每”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出现计8次,主要作主语(5),主语有的用于复指。还作定语(2)、兼语(1)。如:
(27)你每站开些。(157)
(28)你每知事的,快留下,饶你每性命。(127)
(29)既是众将官有志演习,我勉强抚弄一回,着你每偷些筋节,也好去独伯一方。(139)
3.他每
《锦》中用“他每”表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出现计2次,主要作宾语(1)、定语(1)。如:
(30)另日觑个方便,将夫人小姐一併送还他每便了。(181)
(31)虽承他每厚意,倘然迎到了夫人小姐,教我如何相见。(164)
吕叔湘(1985)指出,表示代词复数的词缀“们”在宋、元、明之间经历了们﹥每﹥们的反复变化,很不好解释。并提出一种比较近情的解释,说“每”和“们”属于不同的方言系统,但现在北方方言里又没有“每”的痕迹。[3]但联系到南宋作品《张协状元》和金代作品《董西厢》中“们”多写为“每”,而明清传奇《锦》中也写为“每”,如还有“小校每”、“众家人每”、“先锋每”、“军枢每”、“看官每”、“健儿每”、“侍女每”、“侍儿每”等;《锦》又受金元词曲作品影响,吕叔湘的疑问就不难解释了。们﹥每﹥们的变化,反映了“每”在金元以来的词曲作品中的沿用。虽然明末以后文献中基本写作“们”了,但这些词曲作品中仍写作“每”。
(三)第一人称代词“自家、咱家、喒家、俺家、奴、奴家、某、某等”
1.自家
《锦》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自家”出现频率不高,计10次。吕叔湘(1985)指出,“自家”曾有过3个意义。[3]《锦》中的“自家”主要有其中两个意义,一是表示“自己”的意义,仅1次;二是表示“本人”的意义来代“我”使用,计9次,表单数意义。如:
(32)程兄,你自家保重要紧,小弟去了。(125)
(33)自家王君宽的便是。(146)
(34)自家东阿县承值搃甲便是。(156)
2.咱家
《锦》中第一人称代词“咱家”出现频率不高,计6次,用于人物自称,相当于“我”,作主语(5)、宾语(1),表单数意义。如:
(35)咱家②郝昆仑是也,向闻东阿知县贪酷异常,扰害百姓。(126)
(36)今日将主安排筵席,一来与毛生压惊,二来与咱家赏功,三来就要毛生住些参谋军政。(161)
3.喒家
《锦》中第一人称代词“喒家”出现仅1次,作主语,是复数排除式。如:
(37)喒家哨聚山林,拟替天而行道。(162)
用“喒”与“家”组合可能是为了同“咱家”相区别。再就是,元代剧曲里“喒”是“咱们”的合音,主要用于复数排除式,“喒”与“家”组合成“喒家”也用于复数排除式,北方方言“喒”的用法一直继续元代的传统。[3]
4.俺家
“俺”与“家”后缀结合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排除式,义同现代汉语的“我们”,《锦》中出现计3次。如:
(38)如此说,是俺家累了毛生也!(155)
(39)郎君且休忙这段元故,多是俺家郝昆仑的巧计。(194)
5.奴
“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单数形式,《锦》中出现仅1次,为年轻女子(白筠娥)自称,作主语。如:
(40)呀,爹爹听告,奴则是寒素天成,合配吕穷窑。(131)
6.奴家
“奴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单数形式,《锦》中出现计6次,全为年轻女子(白筠娥、十八姨)的自称,作主语(5)、宾语(1)。如:
(41)父亲拙庵公向年坐宰南海时,曾将奴家许配仝僚之子毛生。(129)
(42)前日曾有言,一日不见令堂,一日不愿成婚。奴家不负初心,已有郝昆仑一併赚得上山,侯先生与令堂相见之后,打点合卺交婚,了酬夙愿便了。(178)
7.某
“某”在《锦》中除其它用法外,还有近似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出现仅1次,用于男子(毛瑞风)自称,复指名词作主语。如:
(43)某毛瑞风,自蒙丁公举荐,得以参政东平。(182)
例(41)与例(43)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奴家、某”同样用于自称,但有些不同。例(41)“奴家”后没有“白筠娥”的名字,而例(43)“某”后有“毛瑞风”的名字,这可能与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
8.某等
“某”与“等”后缀结合,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排除式,《锦》中出现计2次,作主语。如:
(44)妙哉,寒光四迸,烈焰齐飞,某等得此奇观,真个非仝小可也。(139)
(45)已蒙主将赐教,某等就此告退。(139)
“咱家”和“喒家”、“俺家”不同,“咱家”表单数意义,“喒家”、“俺家”表复数意义。“某”和“某等”不同,“某”表单数意义,“某等”表复数意义。“自家”、“咱家”、“喒家”、“俺家”“奴家”、“奴”、“某”、“某等”都可以用于第一人称代词自称,“自家”是普通人或供差遣的人的自称,“咱家”是草莽英雄郝昆仑自称,“喒家”、“俺家”是草莽英雄们自称,“奴家”、“奴”是女子自称,“某”、“某等”是男子自称,这几种代词疑有社会方言色彩。再者,据吕叔湘(1985),“某”用于自称可能只出现于剧作,一般人口语里不用。[3]《锦》用例较少也很能说明问题。
(四)其它人称代词:“汝、其、他家”
1.汝
《锦》中有一种第二人称代词“汝”,出现仅1次,比较文雅,有书面语色彩,可能是中古汉语代词的遗留,作定语。如:
(46)这正该不消虑得,我和你斯文骨肉,汝母即我母也,小弟决不负托便了。(151)
2.其
《锦》中“其”出现计19次,其中仅2次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能是中古汉语代词的遗留,作宾语(1)、定语(1)。如:
(47)只得亲往狱中,求其一向倘有效力之处,自当见机而行,未为不可。(148)
(48)待贼平后丛审,其家产人口,即为来差点明,封闭谢恩。(169)
3.他家
《锦》中“他家”出现计3次,其中1例中的“他家”的意思相当于“人家”,为他称。其余2例中的“他家”主要指物,义为“旅店”。如:
(49)阿呀,老夫人,他家急如星火,还说这样没要紧的话。(146)
(50)既如此,将息身子要紧,我送你到他家去。(123)
(51)不妨,小弟盘缠稍余,当有相赠,且扶到他家歇下,自有道理。(124)
(五)“恁”系指示代词
“恁”系指示代词,属于近指一类。王力(1958)认为,“恁”多在宋元词曲里出现,既可以表示“这么”,也可以表示“那么”。[4]在《锦》中“恁”用在形容词或状态词前,作状语,出现计7次,在宾白中出现1次,在唱词中出现5次。“恁”有时加词尾“样”、“般”、“的”组成“恁样”、“恁般”、“恁的”。“恁样”在唱词中出现1次,义为“这样”;“恁般”在宾白中出现2次,表性质、状态;“恁的”在唱词中出现1次,义为“如此,这样”。如:
(52)请问爹爹,为何今日退堂恁迟?(129)
(53)便是想绿林恁骁骁,况众和孤,弱和强,似压卵燎毛。(128)
(54)槛中猿这回救彻笼中凤,几时放越心中事,恁样周折,眼中人如何割舍。(153)
(55)可惜我主人当日把毛爷恁般恶识。(196)
(56)真恁的,逞贪狼,醢神龙,羁孤雁,这不平事……(173)
(六)“甚”系疑问代词
《锦》中的“甚”系疑问代词,有“甚”、“等”、“什么(40)”3种,我们主要讨论“甚”、“等”两种。
1.甚
《锦》中“甚”出现计6次,表示询问情况或询问人,修饰名词,作定语(3);表示询问原因,与“为”组成“为甚”,作状语(2);表示疑问,作宾语(1)。如:
(57)莫非毛家郎有甚音信么?(130)
(58)如此说,母亲竟得与儿息相逢了,如今小姐安在?母亲又为甚得到此处?(194)
(59)汉子,你家居何处,姓甚名谁,为甚缘故病倒在此?(123)
2.等
《锦》中“等”出现计3次,与“何”组成“何等”,修饰名词,作定语,表示反问。如:
(60)是为赴姻而来,令亲翁又是何等样人? (174)
(61)我与毛兄何等交情,却好负他美意? (189)
(七)“怎”系疑问代词
《锦》中的“怎”系疑问代词,有“争”、“怎”、“怎么”(24)、“怎生”、“怎的”、“怎样”(1)6种,有的活用,有的表示反问,有的表示询问方式。我们主要讨论“怎”、“怎生”、“怎的”3种。
1.怎
《锦》中的“怎”出现计20次,主要用于反问,也活用来表示感叹,作状语。如:
(62)既然一个书生,怎做得到劫掠勾当? (143)
(63)况母亲年老,侍奉之人怎敢远离膝下,自图伉俪,还是在家侍奉的好。(119)
2.怎生
《锦》中“怎生”出现计6次,主要表示询问方式,修饰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或表示反问,作状语。如:
(64)即使万分该去,也怎生去得?看风来雨往,怎做得空囊相向?(120)
(65)我一家男妇还有二十四口封闭在此,怎生是了?(177)
3.怎的
《锦》中“怎的”出现仅1次,主要用在句尾表示反问。如:
(66)呀,是个女子声音,深夜到此问我怎的? (174)
蒋绍愚、曹广顺(2005)指出,元代以后“怎生”很少用了,与此同时“怎地”出现,后来写作“怎的”。[5]我们看到,明清之际的《锦》仍在使用“怎生”,而且与“怎的”同时使用,只不过用法不完全相同。
《锦》中还有大量与现代汉语形式、分布、意义、用法基本相同的北方方言代词。如:《锦》中有大量的人称代词“我”(331)、“你”(248)、“他”(126)。《锦》中的“这”系指示代词属于近指一类,主要有“这”(105)、“这个”(22)、“这些”(6)、“这样”(9)、“这般”(6)、“这等”(31)、“这里”(13)等7种。《锦》中的“那”系指示代词属于远指一类,主要有“那”(47)、“那里”(10)、“那时”(6)、“那些”(1)、“那个”(5)、“那一个”(1)等6种。这些代词在《锦》中的形式、分布、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锦》中的“那”系疑问代词有“那”(16)、“那里”(43)、“那个”(6)、“那一个”(1)等4种,“那”形式上后来写作“哪”,在《锦》中的分布、意义和用法也基本等同于现代汉语。
通过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中明清之际传奇《锦衣归》的代词系统从形式、出现频率、分布、意义和用法等方面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和静态描写可以看出:
(一)《锦》中由于剧中人物有的来自南方,出现了3类7种南方方言代词,如人称代词“吾”、“渠”、“伊”等,指示代词“阿堵”、“兀的”、“个”等,疑问代词“争”等。
(二)《锦》中的北方方言代词中,人称代词“俺”、“咱”、“您”用于单数,想必受了金元词曲作品的影响。人称代词复数“我每”、“你每、他每”反映了“每”在金元以来的词曲作品中的沿用。人称代词“自家”、“咱家”、“喒家”、“俺家”“奴家”、“奴”、“某”、“某等”都可以用于人物自称,这几种代词疑有社会方言色彩。
(三)《锦》中还保留不少中古汉语的代词,如人称代词“汝”、“其”等,“恁”系指示代词,“甚”系部分疑问代词“甚”、“等”。
(四)《锦》中的“我、你、他”人称代词,“这”系指示代词,“那”系指示代词,“那”系疑问代词,“怎”系部分疑问代词的形式、分布、意义和用法基本等同于现代汉语。《锦》的代词系统既不同于但又非常接近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注 释]
①括号内的数字为代词在《锦衣归》中出现在该语法位置或表示该语法意义的次数,下同。
②《锦衣归》手抄本中,此处“咱家”写作“喒家”,疑为笔误,因其它相同人称代词单数皆写作“咱家”。
[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锦衣归(影印本) [A].古本戏曲丛刊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 梁凤鸣)
A The Study on Pronoun s in Jinyigui
L IU Yong
(Schoo l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aishan co llege,tai’an,271021,China)
Jinyigui,asone of the sho rt stories between theM ing and Q ing dynasty,has noton ly southern butalso no rthern dialect p ronouns.Pronouns in northern dialect such asw om ei,nim eiandtam eireflect thatm eiisused in d ram aticworks since Jin and Yuan dynasty.Personal p ronouns in northern dialect such aszijia,zanjia,zan jia,anjia,nu jia,nu,m ouandm oudengby using in Calling self have som 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d ialec t.Pronoun system inJinyiguiis already sim ilar to p ronoun system in Presen t Chinese.
Jinyigu;Ancien tD ram a Series;Pronouns;Modern Chinese
H 16
A
1672-2590(2010)04-0082-06
2010-03-17
刘 勇(1976-),男,山东阳谷人,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