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122000)
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咏菊》两译本的意象再造
张丽莉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12200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是一种以意象为中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红楼梦》诗词含有丰富的意象,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咏菊》一诗的两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意象再造。
文化语言学;《咏菊》;英译本;意象再造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含量极高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诗词曲赋含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完整地再现于译文,一直是翻译界所探讨和研究的焦点。在国内外的英译本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杨宪易、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颇丰,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比分析《红楼梦》中《咏菊》的杨宪易、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意象再造。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1996年出版了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的构建》,成为西方语言人类学和语言与文化研究著作中第一部将“文化语言学”用作学科名称的专著。文化语言学从根本上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谈论他们自己想象的世界,即人们如何利用已有的认识、已有的意象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头脑中呈现出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如贝多芬的音乐、芒果的味道、香水的气味、海滨沙滩上的漫步等。也就是说,意象是由人们所有的感官模式引起的,是一种感官体验的心理表征,与现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帕尔默将意象、语言和文化三者的关系相融合,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帕尔默认为,“语言是基于意象的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所有的意象都是由文化和个人历史构建的”。语言能引起意象,从简单的、具体的感知经历到抽象复杂的概念结构,都需要意象做出解释。意象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而意象又是受文化和个人历史制约的,几乎所有的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的积累构建而成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意象的理论,意象、语言、文化三者的关系构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十二钗及宝玉在大观园结社作菊花诗,林黛玉的《咏菊》清新脱俗,一举夺魁。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的贾府,这就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黛玉所作《咏菊》一诗风格别致而又满含哀怨,符合她的性格特征。
《咏菊》中使用了许多的意象来渲染气氛,其中“菊”为主要意象。但是诗中没有直接提到“菊花”二字,只有反映颜色的“霜”、“月”,描述气味的“香”,反映生长环境的“篱”、“石”,描绘菊花品性及特点的“素”、“秋”。这些都是意象的运用,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上的描述来暗指菊花。最后一句的“陶令平章”这个典故也运用的是“菊”的意象,是全诗的诗眼,以此点出诗人以陶渊明似的人生境界为理想。
(1)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杨译:Dayand night the imp ofpoetryassails men,
Skirting the fence,lencing on the rock,they start chanting.
霍译:Down garden walks,in search ofinspiration,
Arestless demon drives me all the time;
首联描写黛玉创作灵感到来时的情景:灵感一到,黛玉甚至不能静坐于书斋,而“绕篱欹石”到菊花身边去沉吟。“篱”、“石”反映出菊花的生长环境,杨宪易译为fence,rock,为读者建构了“菊”生长环境的典型视觉意象。霍克斯将其译为garden,虽也指出了菊花的生长之地,但在意象再造方面似乎较杨译稍逊一筹。杨译中skirting及lencing两个动词的运用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黛玉在菊花身边作诗的“绕”、“欹”的情景,可谓是原文动觉意象的生动再现。霍译用walks来译“绕”、“欹”未免显得有些平淡。
(2)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杨译:With the tip ofthe brush,bythe rime,theywrite fine lines,
Or facingthe moon croon their sweet melodies.
霍译:Then brush blooms intopraises and the mouth
Grows acrid-sweet,hymningthose scents sublime.
黛玉选用“明月”意象,是刻意借“月”的皎洁与高挂天空来烘托菊花的高洁与孤寒。杨译用facing the moon译“对月”,使译文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对月吟诗的情景,易使读者将“月”与全诗主题意象“菊”相联系。霍克斯翻译时将“对月”省去未译,忽视了“月”意象与“菊”意象的关联性,这无疑影响了原文的意象传达。
(3)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杨译:We mayfill a page with sorrowand self-pity,
But whocan put intowords that autumn means?
霍译:Yet easier’twere a world ofgrieftotell
Than tolock autumn’s secret in one rhyme.
原诗句中提到菊之怨菊之心,这不正是黛玉之怨、黛玉之心么?在翻译时,杨采用了直译法,以sorrowand self-pity来传达菊花的品性及特点,从而再现了原诗中“素怨”、“秋心”的咏菊情怀。霍采用意译法,两个译文都清楚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内在含义,但在意象传递上,杨译似乎更胜一筹。
(4)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杨译:Ever since Tao Yuan-ming of old passed judgment
This flower’s worth has been sung through the centuries.
霍译:That miracle Old Taodid once attain;
Since when a thousand bards have tried in vain.
“陶令平章”这一典故为中国所特有,运用的也是“菊”的意象,用典故明示“菊”之“高风”——不畏风霜、孤高自芳。杨宪易将其直译为Tao Yuan-ming,如果译文读者不知道陶渊明为何人,那么,就不会由此而联想到诗中黛玉是以陶渊明的菊花典故暗指她想要达到的陶渊明似的人生境界。霍克斯采用意译the miracle Old Tao,在Old Tao前面加上了the miracle,以提示读者这里提到的“陶”为陶渊明的菊花典故,使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一典故所蕴含的“菊”的意象。因此,此处霍克斯的翻译似乎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象。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认为,意象的产生与个人所处的文化和经历体验密切相关,而这种个人体验可来源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杨宪易和霍克斯翻译的《咏菊》在诗歌意象的再现方面可谓各有千秋。通过对《咏菊》一诗的杨霍两个英译本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可以看出在诗歌翻译时要根据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果目的语和源语有相似的文化意象可采用直译(如杨译的“月”、“素怨秋心”),以留给译文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果诗歌中的意象是源语中特有的,则要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如霍译的“陶令平章),尽可能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关于意象的基本原则对理解和翻译意象有很大的阐释作用,为今后诗歌翻译的意象再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1]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Ltd,1973.
[2]Palmer,G.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Press,1996.
[3]Yang Xianyi,Gladys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3.
[4]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2002,(2).
H315.9
A
1673-0046(2010)5-0173-02